4种娃看似机灵其实是“假聪明”,长大难立足,父母不要沾沾自喜

优米MaMa 2024-01-06 19:40:57

大家好,我是优米MaMa~

当父母的都喜欢听别人夸自己娃“聪明”,我们出门在外碰到认识的小朋友,也会夸别人家孩子“聪明”。

“这孩子真聪明!”好像是我们能想到对一个小朋友最高的褒奖!

随着接触的家长越来越多,我发现身边不少家长真是过分喜欢夸孩子,而且他们好像对“聪明”有误解。

孩子的行为明明有些问题,家长却能以一句“这孩子从小就聪明!”盖过去。

慢慢地,孩子在彩虹屁下日渐迷失,还真以为自己很聪明呢。但事实却是那些从小被夸“聪明”的孩子,很多长大后却一事无成,甚至有时过得还不如普通人。

特意总结了以下4种“假聪明”的情况,如果在你家娃身上出现,千万不要再夸他“聪明”了。

第一种:善于取悦但缺乏真诚的孩子

有些孩子好像从小就比同龄人多个心眼,他们特别愿意听到大人夸奖自己。

上周和优米去同事婷婷家做客,她4岁的儿子又是端水果、又是端零食的,真的很招人喜欢。

我就夸了句“宝贝,你也太厉害了,这么小就知道招待客人了,怎么这么懂事呢?”。

孩子奶奶听到后,立马自豪地表示:“我家昊昊从小就聪明,特别有眼力见,来我家的客人都是我们昊昊招待,是不是呀昊昊?”

小家伙立马兴奋的点头,一副等待夸奖的模样。我赶紧顺着奶奶又夸了不少彩虹屁,小家伙这才高高兴兴带着优米去玩了。

婷婷看到后却悄咪咪的告诉我,“你下次别夸他了,我现在感觉这孩子被他奶奶带的,只会做表面功夫!”

原来小家伙平时在家里从来不主动做这些事,每次都攒着等家里来客人了表现一下,就等着听别人的夸奖呢!

婷婷告诉我,自己婆婆就是那种“爱面子”的人,总喜欢听别人夸她“娃带得好!”,所以教给孩子的也是一些面子上的东西,感觉一点都不真诚。她现在也很头疼儿子的善于取悦但缺乏真诚的行为。

确实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如果一个行为被奖励或强化,那人们很大概率就会再次去重复这个行为。

这种情况下,人的取悦行为是为了获得赞扬或避免负面后果,而不是出于真正的情感和意愿。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成长在取悦他人的环境下,长大后就很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他们会把别人的事看得比自己重要很多,将来也会做一些为了赢得别人注意而刻意讨好的事,从而慢慢地迷失自己。

一个没有自己主见和思想的人,很难在步入社会后,有所作为。

第二种:爱耍小聪明但缺乏大智慧的孩子

同事张姐最近很郁闷,因为她突然发现上四年级的女儿对课本上的知识完全不熟。

之前工作忙,她到家已经很晚了,很难挤出时间辅导孩子功课,每次只能给她检查作业。

看孩子作业时,她还沾沾自喜的认为,自己娃自驱力真的很强,完全不用父母催,就能自己主动完成作业,而且正确率还很高。

结果无意中她发现熊孩子的作业,竟然都是拿奶奶手机在网上搜的答案!

张姐很生气的质问奶奶,为啥把手机借给孩子?

老人却回答:“妮妮说,老师让录读英语和语文课文的视频发过去,孩子没手机录,我就给她了。”

老人一解释,张姐更生气了!据她了解老师们压根就没留这样的作业,小丫头明显是为了拿到手机,耍了个小聪明!

生活中这样的孩子不在少数,他们喜欢万事找捷径,比如:为了获取好成绩,想方设法在考试中作弊;为了不被老师批评,抄同学作业等等。

这些孩子为了短期的成功和表面的荣誉,采取一些小聪明的行为。

你说他不聪明吗?他能骗过大人,真的还挺聪明的;你说他聪明吧,但又缺乏长期发展的眼光。这时就需要家长及时引导了!

如果孩子过于关注短期的小聪明,很有可能就会形成习惯,让孩子很难进行深入思考。

长期来看,这对孩子的个人发展非常不利。

第三种,过于自信但缺乏实际能力的孩子

你有没有发现,那些从小听着“你真聪明”“你真棒”长大的孩子,总是有种迷之自信。

邻居家乐乐今年刚上一年级,众所周知一年级是没有正式考试的,马上期末了,老师准备给孩子组织一次“乐考”。

邻居想着提前给熊娃复习一下,结果熊孩子来句“不用复习,我随便考就能一百分。”

家里人听了还挺高兴,一看孩子这自信程度,学的东西应该八九不离十!

谁知成绩下来后,拿回来一看,10以内的加减法,熊娃错了一半!这点知识不是大班的时候就学过了吗?怎们一年级上了一学期,反而还回去了?

后来老师又在群里说,这些题其实前几天已经在班里做过一次了,这次只是为了提高孩子计算速度,规定了只有10分钟做题时间,结果没想到孩子又错了一大片!

邻居瞬间就心塞了,熊孩子的迷之自信到底谁给的,做过的题还能再错,也是没谁了。

心理学认为:人对自己的评价往往存在偏差,大多数人倾向于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这可能是由于自我服务偏差或记忆扭曲等原因造成的。

就像家里如果总有人夸孩子“数学做的又快又对”,孩子就会产生自己计算很厉害的假象。

但你知道吗?虽然自信是好事,但如果过于自信,缺乏实际能力,会让孩子在面对现实挑战时感到失望和挫败。

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变得“习得性无助”,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从而放弃努力。

第四种:依赖性强且缺乏独立性的孩子

还有一些孩子,成绩很好、兴趣爱好也广泛,外人看来妥妥的别人家孩子。

然而他们的这些成绩都不是源自自己,而是靠父母的陪伴和监督,也就是现在流行的“鸡娃”们。

这些孩子在父母的安排下报了很多课,学了很多知识,但他们没有主动性,一旦父母不盯着就会拖延或分心,习惯性依赖父母,缺乏主动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就像我领导家的闺女,一路走来家里花了7位数给她报课,最后好不容易上了北航,妥妥地别人家的孩子了吧?

但进入大学后,没有家长盯着,孩子开始彻底摆烂。每学期挂科不说,专业课也是主打一个“缓考+低分擦过”。

心理学上有个“自我效能”的概念,它认为人的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其行为和动机。

如果孩子自我效能感低,就会更倾向于依赖他人完成任务。而现代社会中的过度保护和过度教育是造成孩子“自我效能低”的关键所在。

所以真的建议,我们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就要尝试慢慢放手,给孩子一点掌握人生的主动权,不要事事包办。

你的插手不会让孩子感激,反而可能会降低他的独立性。

最后想说,夸孩子也是一门学问,我们父母们真的不要只会夸“你真棒”“你真聪明”了,试着去看到孩子的努力过程。

比如说:“妈妈看到你专心的看了20分钟书,要给你点个赞”、“你刚才自己收拾了屋子,真是妈妈的好帮手”。

合适的夸奖才会让孩子更有动力,你学会了吗?

今日话题:以上4种“假聪明”的孩子,你见过吗?欢迎分享

4 阅读:6183

优米MaMa

简介:与千万妈妈一起成长,探讨科学育儿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