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为什么,最近我在某网络平台被提问邀约回答的问题总是和“人生的意义”有关系,其实我并不认为自己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一直觉得“我所认定的人生的意义”与别人是无关的,就“人”这个字而言,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的人生意义都是与别人不同的。
我是从拨号上网起的那个年代就开始自己付费上网的,应该算是比较老的那一代网民了,在互联网伴随着我成长的30年的时间里,我所看到的“最大变化”就是网民从“去网上搜索答案”变成了“在网上做伸手党提问之后等着别人给答案”。或许,这是互联网的进步,就像很多年前人们所说的WEB2.0就是“互联网上的内容由用户自己提供”——当人们认为自己可以在网络提问找到答案的时候,又有谁还愿意自己动脑去思考如何解决一个问题呢?
共性,决定了人类目前处于地球食物链的顶端,但是这种共性表现,并不代表着我们自身的个性也处于这样的状态之中。如果我在野外遇到一只饥饿的棕熊,我会认为对于那时的我而言,这只棕熊比我更在食物链的顶端。共性是一个集合,作为个体,我们想要在集合之中成为“被统计”而不是“被忽略不计”的一份子,就必须让我们拥有“差异化”的存在方式,而想要这种“差异化”存在,就必须从思想上有所转变,弄清楚“你为什么是你”。
无论是应用哪个搜索引擎或者AI,你都无法得到“如何保证快速赚到一千万”这一问题的答案,像这样的问题,不是没有人能够给出答案,而是因为其中牵扯到的变量太多,超出了计算机的运算能力。比较一下,不难发现其实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人可以“战胜电脑”,可以做到“快速赚到一千万”,试问一下,做到这一成绩的人,他们是按照别人的方法去做的,还是有一套自己的思路呢?
总是期待别人可以给我们问题的答案,会让我们失去自己的思考,更重要的是,这种“依赖感”会让我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并没有一个合理的逻辑去应对。我们每一个人之所以可以“以个体的方式存在”,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在面对相同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给出与别人不同的解决方案,知识点或许可以通过“死记硬背”来增加,但是思考的逻辑,却是我们必须要通过自己的大脑来建立的。
人是“负熵”生物,终我们一生,都在与“熵增”这个问题“战斗”,我之所以是我,你之所以是你,是因为“解决熵增办法的不同”而产生差异的。我并不是要励志,因为每个人应对世界的方法不同,也无须相同。有的人通过打工获得高收入来抵抗“熵增”;有的人通过自己创业来控制围绕自己发生的“熵增”可能性;有的人通过“躺平”的方式让“熵增”的速度放缓……,正是这些方法的不同,才让我们看到的世界是多姿多彩、千变万化的。
适合别人的方法方式,未必适合我,“文无定法、唯易不变”,怕的不是知识点不够,而是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连应该调动哪一方面的知识点的逻辑都没有。鹰和狼都会抓羊吃,能吃到,就足够了!
如果我的世界还剩下15000天,那么本文的写作时间是倒计时:14649。
正在阅读:《摇花放鹰传》,武侠小说,卧龙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