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府战役疑云:明明地盘全丢,彭德怀为何直到去世也不承认打错

梦里花落人 2025-02-13 14:37:16

有的战役很好判断胜与败,比如张垣保卫战,二战四平、南麻受挫、二打榆林等等,完全失利,毋庸讳败为胜。

有的却不太好判断。比如西府战役,从战略层面和战术层面判断,会得出迥然不同的结论。

单从彭总在这场战役中剧烈变化的指挥风格来看,就能察觉到西府战役的不寻常。

一、彭总风格大变

了解军史的人大概都能感觉到,很多平庸的高级指挥员,其作战指挥风格是连续的、缺乏变化的。高明的指挥员,会时不时主动寻求变化,从一种打法突然跳跃到另一种打法,使敌人完全出乎意料,导致节奏大乱。

比如粟裕沙土集之战,东野三下江南,徐帅晋中战役,刘帅飞兵宿县等等。

论者大多以为彭总指挥作战刚猛霸气有余,精巧设计不足。西府战役前后的风格变化,可以有力回击这种论调。

我们简略梳理一下西府战役前后的时间线。

1947年3月底西野组建后,连续打出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战斗,1947年8月沙家店战役,9月岔口追击战、10月黄龙战役、延清战役,二打榆林,1948年2月宜川瓦子街战役。

除了二打榆林失利,其余都获得全胜。

一系列战役战斗有一个规律性特点,基本以整编师以下单位为作战目标,打掉一个整编旅或数个团,都属于战术级胜利。

刘帅自嘲淮海战役围攻黄维是“瘦狗屙硬屎”,其实论兵力之寡弱、论武器装备之差劲,彭总比中野还差得多,但瓦子街大捷胜的非常干净利落,体现了彭总极其高明的指挥艺术。

说彭总不善于精巧设计的,应该好好看看这一系列战事。

但是到了西府战役,彭总指挥风格突然发生极大变化,从精巧设计、围歼敌人一部、在陕北绕圈圈打游击,转换为大开大合、深入国军腹地、进行重兵突击集中作战。

那么问题来了,明明采取之前的模式能连续打胜仗,为什么要换风格?

单看西北战局,我们不太容易得出答案。因为客观条件很清晰,西野全军当时七八万人,与胡宗南二十五万大军相比,根本不具备重兵突击的条件。

但拿到解放战争全局看,能观察到很有意思的规律。

为什么粟裕在苏中七战七捷,可保苏中不失,仍要放弃之,全军北上山东。

为什么晋冀鲁豫野战军在本区作战连续取胜的条件下,非要千里挺进大别山。

为什么华野内线作战连获莱芜、孟良崮等辉煌胜利,非要搞七月分兵。

为什么东野长围长春,稳扎稳打便可拿下东北第一大城市,非要置长春于不顾南下锦州。

类似这样的例子很多。

一场战役、两场战役乃至多场战役胜利,属于量变。按部就班地积累量变没有错,但一旦遇到可以产生质变的机会,一定要抓住,厚积薄发,尽可能地抢占主动权。

具体到西野,局部打小仗基本没问题了,但一直打小仗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西北局势?说不好。

西出宝鸡、向陇东发展,进行战略上的造势,尽可能地把战区向胡宗南后方转移,既可减轻陕甘宁老区经济压力,也可打乱胡宗南军部署,让他跟着我们的指挥棒转。

从战略上看,彭总目的基本达到了。战线一步步向关中压缩,整编17师在延安日夜不安,终于不战而撤,延安回到人民手中。紧接着,洛川守敌第61旅也随之撤退,西野在西府得而复失的几座城,在陕甘宁老区全都补回来了。

二、对战略全局的支持

西北战局自起初就非常危险,中央屡屡有把贺龙晋绥军区部队和陈赓兵团全都拉到陕甘宁作战,但全国战争一盘棋,陈赓兵团最终被派做他用,晋绥军区部队也没能全拨给西野,一直在配合华北部队作战。

1948年4月,彭总筹划西府作战计划,把目标定位为向甘肃扩大解放区,解决陕甘宁无法支撑大军后勤供应的问题。报告报给中央,同步要求把一纵的独立第7旅、三纵的独立第3旅归还建制(该两旅都在山西作战)。

从当时毛主席、周恩来的反应来看,彭总的胃口显然超出中央预期。据《彭德怀全传》载,周恩来在报告上批注“西北野战军目前行动计划是好的”,但须独自对付当前之敌。毛主席4月26日复电:“你们第一步向泾渭之间,第二步向甘肃,甚好。”也强调,独3、独7两旅目前不能给西北,须以西野现有兵力部署一切。

毛主席和周恩来的原电笔者目前看不到,查《毛泽东军事文集》与《毛泽东年谱》,4月26日复彭总电报均失载。

这意味着,回电属于一般性电报,重要性不够,故被略去。我们说超出中央预期即据此而言。以七八万弱旅,想进行战略性开创任务,中央原不抱奢望。对彭总此举可能带来的战略效应,也没有多作推想。

结果此战一打,胡宗南部队大乱,纷纷向关中集中,极大减轻了山西和中原两个战场的压力。本来胡宗南左连阎锡山、右接青宁二马的战略形势,被西府战役彻底破坏掉,胡宗南与阎锡山互相割裂开了。

中原战场也减轻了背后之忧,陈赓兵团再也不必担忧胡宗南在豫西掣肘。

但这些变化在总体上是模糊的而非清晰的,是趋势性的而非标志性的,不注意全国战局演进,很难察觉到。

1948年5、6月间西野在洛川县土基镇召开总结会议,彭总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批评,对作战不力的纵队领导点名批评,直接影响到后来某些纵队级高级将领的军旅前途,还撤了一个旅长的职,会议气氛相当紧张压抑。

尽管贺龙等人到会,帮助彭总打圆场,说西府战役决心是好的云云。但大家都看得出来这更像是漂亮话,没有什么说服力,全军上下沉浸在沮丧的气氛中。

但我们细观彭总言行,他从未根本否定西府战役的决策。战役中有错,从他到一线部队都有错。

《彭德怀军事文选》收录了彭总1948年5月26日春季攻势总结讲话,总结的失误有这么几点:

1.对胡马配合低估了,认为他们有矛盾,不可能齐心协力,结果马家军整编82师打的相当凶悍。

2.对胡宗南可能集中的兵力估计过低,胡宗南把所有归他指挥的部队全集中过来,放弃对山西和河南的支援配合。笔者认为,之所以低估,反而是彭总先高估了胡宗南的战略观念,即宝鸡一受攻,胡宗南就乱了方寸,顾不上大局,把本不需要全部集中的兵力全调过来。徐向前打临汾能够不受胡宗南干扰,即得益于西野在西府的牵制。

3.西野兵力分配有误,不应把实力较强的王震二纵放在后面而把四纵当前锋,对四纵的游击习气、战斗意志不足没有充分认识。

等等。

西府战役积极效果释放需要一个过程,能真正意识到积极作用的,除了设计者彭总本人, 大概徐帅能察觉到一点,中原战场大概陈赓能察觉一些,再就是伟人。

只有站在他的位置,才能综合各个战场的变化趋势,最终认识到这场神奇的仗的真正功效。

彭总对西府战役的态度也一直没变,即使晚年,他在已经无法完全按自己意志说话时,在《彭德怀自述》中,仍然坚持1948年总结时的论点。

到了今天,我们应该能看懂,彭总的观点是正确的。

三、战术上有什么价值?

战略层面具有积极意义,战术层面也不都是失误。

彭总通过这仗至少达到了三个目的:

第一,把西野训练成真正的野战军。

第二,摸清胡马联军的真正底线。

第三,消灭了骄兵悍将的傲慢。

第二个目的不需要多说了,马家军有事真上,让彭总坚定了消灭马家军必须扩大野战军规模的决心。

我们展开说一下第一个和第三个。

西北本无成立野战军的打算,丢失延安之时,西野勉强拉起来架子,属于战略上应招,而非其他战区主动招。

西北各纵原本任务都偏于守备,所谓警备旅、独立旅,大家看看名字就知道是怎么回事。

野战军不是说拉起架子就能名实相符的。

野战军要具备什么能力才叫野战军呢?

1.各级指挥员有大兵团作战的意识和水平。彭总有,有的纵队首长有,但不是全有。比如那位给彭总挖了人生中最大一个坑的四纵司令。

2.部队要有战必胜、攻必取、守必死的作风,不能轻易放弃作战目标。擅自让出防守阵地,与野司指定的防守位置偏了十几里,这种情况放在其他野战军是不会出现的。不是说别的战区就比西野高明,而是在西野成军之前,他们就已经经过一年大兵团战争实践,进入大兵团作战时代。这个过程必须有,打的越是强敌,跨过这一过程就越快,认识就越到位。

类比今日,这一规律仍然起作用。当今之世,谁对美军强大的信息能力和精准打击能力认识最深刻,谁最先进入智能化战争时代,勿庸讳言,是俄军。死了数万军人,死了十几个将军,这个亏不是白吃的,越吃亏越长记性。

而不是天天自吹自擂多少新武器下水上天就能跟上时代的。

万幸我们高层头脑是清醒的,前段时间军媒出面怼那些自吹党很有必要。偏题了,我们说回来。

3.协同配合的严密性与准确性。在野战军层面,纵队与纵队配合是大问题。在全军层面,各大野战军配合是大问题。配合什么?不同单位的作战风格,融合到一起、互相能补台,这才叫大兵团作战。各打各打,一加一小于二,这就不是协同,而是拆台。

彭总批评四纵游击习气,即是此例。游击习气不全是错,意味着这支纵队作战比较灵活。如果把二、四纵易位而处,让王震去干冲锋陷阵和死扛硬拼的活,让四纵外围配合作战,说不定也能收到一定成效。

等等,不一而足。

消灭骄傲之气,也是西府战役的一个副产品。

宜川、瓦子街大捷之后,西野弥漫着一股骄悍之气。彭总批评说,打完这仗,我们很多同志都觉得自己天下第一,嘴上挂着“我们是不可战胜的军队”。

骄气从哪来,想必大家都很清楚。

敲打了一番,什么老山头,什么老底子,全都老老实实,收起了狂傲之气。当然贺老总也非常大气,主动帮彭总补位,给老晋绥部队出身的将领们做思想工作。

评价一场战役,从多个维度去观察,总能发现不一样的地方。

31 阅读:8939

评论列表

用户42xxx74

用户42xxx74

53
2025-02-15 21:03

拉着一群弱卒拖住人家重兵集团,还保护中央安全转移到山西,那里失败了?而且解放全中国本来就要不计较一城一地的损失

老狼

老狼

36
2025-02-15 10:32

小编好像是一位高明的战略家,但西府战役的失利是事实,虽然原因有很多,但终究是失利了,还差点把西野推向了覆灭,这点是改变不了的事实。

我爱我家

我爱我家

29
2025-02-15 07:07

总结相当到位:就是游击战转换到正规野战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轻风春雨

轻风春雨

24
2025-02-15 17:37

1.当时总体实力不如胡宗南,战术上层面属于败仗,但实力转化仍需继续一个过程。2.战略上堪比华野的豫东,东野的南拉北打,属于战略逆转之战,但结尾不够妥善,影响整个战役的评价

夜雨秋灯

夜雨秋灯

22
2025-02-14 20:30

此役得失相当,但在当时和国军拼消耗,明显不利。

花雨满天 回复 02-14 23:22
文中已说,战略角度看,效果很好。尽管彭总自己都不满意,但历史的公正评价还是很不错。

用户13xxx60 回复 花雨满天 02-16 06:36
对,彭老总对自己要求高那是他严于律己,历史不能因为他严于律己就忽视战略上的胜利,朱彭两位和其他将帅一个重要区别就是他们会更多的从全军战略高度考虑问题,而不是只是精打细算自己部队的那点小账。所以朱彭才会是人民解放军正副总司令。

马达

马达

19
2025-02-15 09:26

这得算是西北的千里跃进大别山。

浮点

浮点

16
2025-02-15 09:55

战役指挥是非常烧脑的事,不是军事发烧友能做的,每个细节兵力布暑都要考虑。指挥员付出的脑力远超一次奥赛

龍的心

龍的心

11
2025-02-18 09:08

这个作者的写作水平,文笔水平,叙事技巧,事情介绍,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加油。

此账号已注销

此账号已注销

11
2025-02-19 04:20

谁能立马横刀,唯我彭大将军!

陈先生

陈先生

6
2025-02-15 10:14

废话太多!

一畈

一畈

6
2025-02-16 15:56

主因还是当时的西野太穷了,还是留有私心,如果布置任务的时候把二王互换角色,战果肯定也不会一样,当然各方面的损失也会不一样,后来当事人也认识了到这一点,作为自我检讨的重点反复强调,

梦里花落人

梦里花落人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