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植树节,突然想到一句话:你走的每一步都算“树”。
最初努力的第一步,是在种下一粒种子,等着它发芽。而后的努力就相当于“浇水、施肥、修剪枝丫”。
而心理韧性和情绪状态,就像是树在扎根,扎根越深,后期茁壮的概率也就越高。
当然,也不要忘记“浇水“和”施肥“,不然再深厚的根,也会因为缺乏水的滋养和营养不足而成不了参天大树。
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周和第二周,我基本没有怎么过问孩子成绩,只关注了心理状态和听课状态,一直还算比较在线,还是蛮欣慰的。
第三周开始,我计划关注一些课外拓展内容以及需要补差的科目,像英语和语文,这些科目想要提升,积累只能靠平时的一点一滴。
近段让我很放心的是,孩子课堂上不像之前那么困了,听课质量不错,每天的作业也能按时完成,睡眠基本还可以。
这些都是新学期特别好的开端,但有一点让我隐隐担忧,那就是作业之余的拓展。
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因为班型和作业量以及难度的不同,作业是分层的。这意味着重点班比孩子拓展了更多的题,也挤压着更多的学习时间。
我并不是想拿孩子跟谁比较,只是不能忽略“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的现实。
毕竟,孩子的目标不是“还行“,而是想要优秀。
优秀不是只心动的个人意愿,它意味着要付出更多的实际行动,从每一天的每一科细节提升开始落地,凭空想象是不行的。
目前,我还没想到怎么跟孩子谈除了当天作业外,怎样去给自己加一些作业,额外定一些小目标,这样可以日积月累来微提升。
但我也有点怕一时建议孩子去拓展,会引起排斥,这意味着要牺牲一点中午或晚上的睡眠时间。
有点难以均衡。一方面不太想让孩子过于辛苦,另一方面不拼时间,就没有时间去强化训练,没有足够时间去学习,很难仅仅靠白天的效率来完成逆袭。
坦白讲,进了高中后,大家基础都大差不差,也都挺聪明的,拼的不是智力,更多拼的是效率和时间。
反正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完全依赖课堂和当天的作业,想大幅度提升是不太现实的,想弯道超车要付出更多的弯道时间和时长,这些虽然不是绝对成正比,但还是正相关的。
有时,不想孩子这么累,但有时在这么激烈的竞争下,不拼也不太现实。
换句话说,目标有多高远,拼搏指数还是要匹配的。
人的这一生,都是一次次选择与被选择,你想怎么样,就得付出相应的时间成本和个人代价。
没有什么是轻而易举的,都是看不见的时间颗粒度的压缩和奋斗。
既然想做孩子学习陪跑,就不能太过于乐观,对现状做太理想的判断。
在我看来,想要达成目标的前提,还是多做,少说。想到就立马去做,在自己的舒适区边缘努力,努力的指数不能过于艰难,容易超负荷,也不能过于简单,这样容易止步不前。
所以,我看到孩子的现状有点隐隐担忧,按目前的这个状态,不能说不好,但也只是完成基础作业,状态还不错,离进阶的状态还有着一定的距离。
很多时候,目标的实现不再难易,而在于身体力行地去做,只有行动起来,才能把握成功的契机。
反正是,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想要脱颖而出,只能多行动,多做一些跟之前不太一样的事情,多去扎扎实实的深耕才可能会有明显的改变和结果呈现。
但我还没想好怎么跟孩子深聊这个问题,起码现在还暂时没有看到孩子有挤点时间来拓展的意思。欲言又止之后,也没再多说。
但是吧,如果没有及时调整学习目标和当天计划,不能想法落实到行动,一切大概率是泡影。
目标的实现,需要吃苦、需要坚毅的态度以及深耕精神。所有的轻而易举,背后都是方法、时间、复盘和刻苦的融合。
太大而泛的想法与期待,容易成空。只有每天的细节目标,比如背几个单词,背几段作文,背几个高级句型、练几段作文,刷几道易错题,背几个知识点等,这些是很细节,很琐碎,但很有用的累积提升。
看清位置,看清现实,才能做更综合的判断,不然就是盲目乐观了。
但也不是非要比谁比谁更卷,比着比着可能就焦虑和心浮气躁了。
做每一件事要求稳,求一步一个脚印,这样往往会事半功倍。我之所以把我的想法写下来,是先自己梳理一下,让自己思维清晰,把事情想明白,捋清楚。
接下来,再找准时机跟孩子谈,听听他的想法和看法。我能做的就是帮他分析现状,看清他自己,然后他怎么做,我都尊重并支持。
希望每一步都能稳住,用更少的时间去做更优化的选择,既不盲目乐观,也不过于悲观。走稳点,向上走,并缩短向上的时间,这就是最理想化的状态了。
每一棵大树,都曾经是棵小树苗,但扎根的同时,别忘了浇水和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