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409年的时候,从漠北那边传来了令人震惊的战报消息。征虏大将军淇国公丘福,还有武城侯王聪、同安侯火真、靖安侯王忠以及安平侯李远这五位赫赫有名的将领,他们率领的军队居然遭遇了惨败,全军覆没不说,这五位名将也都不幸阵亡了。这一场漠北的战败,让朱棣皇帝大为震怒啊。他一气之下,就把丘福的一家老小都发配到了边陲之地,而且还规定,丘福家以后都不能再承袭“淇国公”这个爵位了。再来说说大将丘福吧,他有一项前锋技能,在作战的时候还常常扮演主帅的角色呢。可惜的是,他在67岁的时候就阵亡了。而他的后裔呢,因为这次战败的缘故,也和爵位无缘了,想想这事儿,真的是让人觉得既可惜又可叹呐。
在1402年的时候,朱棣成功击败了建文帝,随后就把年号改成了“永乐”。这之后呢,朱棣开始对那些参加“靖难之役”的将领们进行册封啦。其中有个叫丘福的,被册封为“淇国公”呢,而且当时还号称是靖难第一功臣哦。那可能有人就会问啦,这丘福的实际能力水平到底是怎么样的?要是简单概括一下来说呢,丘福算得上是一员猛将哦。他在战场上那可真是骁勇善战,面对敌人的时候,那是悍不畏死,表现得特别勇猛。不过呢,他虽然有这些优点,但他可不是那种能够统领全军的帅才哦。也就是说,丘福更适合去充当前锋,在前面冲锋陷阵,要是让他担当大将,去指挥全军作战,那可就不太行了。
在1399年的时候,朱棣于北平起兵发起了靖难之役,在这个过程中呢,有不少人紧紧追随在他身边,像张玉、朱能、丘福、谭渊、王真等等,这些人后来也就构成了燕王朱棣最终能够称帝的重要班底啦。这其中的丘福呢,当时已经有57岁高龄啦,要知道,他可比张玉还大上一岁呢。再看朱能,他正处在身强力壮的时期,也就二十来岁出头的样子。想想看呐,丘福都已经57岁了,还毅然决然地参加这靖难之役,并且还担当起了前锋的重任。从这一点,咱们就能深切感受到丘福那可真是相当勇猛啊,一般人到了这个岁数,哪还能有这样的冲劲和担当呢。
据史料记载能够了解到,丘福是安徽凤阳那个地方的人。在靖难之役发生之前,关于他的事迹留下来可供记载的特别少呢。仅仅知道他所担任的职务是燕山中护卫千户,这可是个级别相当低的职位哦。要知道,那时候他都已经57岁了,到了这个岁数却还仅仅是个“千户”。如此情形下,也就难怪丘福会那么奋勇地在沙场上拼杀啦,他就是想着要通过为朱棣征战沙场,好去换取能够封侯拜将的宝贵机会。
在朱棣发起靖难之役的时候,有一件至关重要的事儿,那就是夺取北平的九门。当时呢,丘福、张玉还有朱能这几位将领,他们可是一起行动的哦,就这么齐心协力地干了这么一件大事儿,一下子就为朱棣的靖难大业开了个特别好的头呢。接着呢,又发生了真定之战。在这场战役里,丘福那可真是勇猛无比,他身先士卒,直接就率领着士兵朝着南军的中路冲过去了。要知道,那战场上可是箭如雨下,可丘福全然不顾,就这么冒着箭雨一个劲儿地往前冲刺呢。结果呢,南军的耿炳文被打败了,燕军又一次取得了胜利。也正是因为丘福在真定之战里表现得如此突出,所以打这之后呢,朱棣就一直让他担当前锋的重任啦,每次作战的时候,都让他率领着骑兵去进行突击呢。
在一系列重要的战役当中,比如济南之战、东昌之战、夹河之战以及灵璧之战,丘福的表现那可是相当英勇无畏。每次战斗,他都是身先士卒,毫不畏惧,而且还屡次在万分危急的时刻,成功地将朱棣从重重围困之中解救出来呢。到了1402年的时候,盛庸在淮河一带精心布置了战阵,采取了水陆连营的方式,目的就是要全力阻止燕军继续往南行进。面对这样严阵以待的局面,丘福想出了一个巧妙的计策。他率领着仅仅数百人的兵马,悄悄地绕到了上游的位置,然后出其不意地朝着南军的侧后方发起了迅猛的突袭。就这样,凭借着这区区数百人的兵力,丘福居然成功地以少胜多,把盛庸的战船都给夺取过来了。也正是因为丘福取得了这样关键的战果,朱棣才得以顺利地渡过长江。
在淮河之战当中啊,盛庸可是率领着十几万的兵马呢,而且他把军队的布防安排得极为严密,那真是严丝合缝,让对手很难找到可乘之机。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丘福竟然敢做出“孤军深入”的举动,直接朝着南军的侧后就发动突袭去了。您想想,这得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一般人面对如此严阵以待的敌军,恐怕早就望而却步了,可丘福却毫无畏惧。要说像他这样勇猛的将领,在历史上还真不多见呢。就拿三国时期来说吧,黄忠那可是出了名的勇猛老将,一把年纪了还能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建立赫赫战功。而在明朝呢,就有丘福了。丘福在57岁这样的年纪,还能展现出如此非凡的勇猛,真的是和黄忠有得一比,这两位可都是在各自时期以勇猛著称的将领呢。
咱们得知道啊,勇猛这一点呢,可不一定就意味着这个人能够挂帅出征,然后独自承担起统领一方战事的重任哦。而且呢,会打仗和能打仗那也不是一码事,会打仗可不单单只是有打仗的本事就行,还得有很多别的能力呢。就拿“靖难之役”来说吧,在这场战役当中,所有的作战计划那可都是朱棣一个人全面筹划安排的哦。像张玉、朱能、丘福、谭渊、王真这些人呢,他们其实都只是按照朱棣的安排去执行具体任务的,根本就没有那种独自负责一方面战事、独当一面的机会。这时候可能有人就会问啦,那丘福这个人有当主帅的才能吗?其实答案很明确,就是没有哦。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只要看看丘福远征漠北时候的整个过程就知道啦,从那里面就能发现,丘福他确实是没办法胜任主帅这个重要的工作。
在1409年的时候啊,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儿,蒙古大汗本雅失里和太师阿鲁台呢,他们把明朝的使者郭骥给处死了,这可把朱棣给惹恼啦。朱棣心里就琢磨着,得想办法肃清沙漠地区的隐患,也好震慑一下鞑靼、瓦剌、兀良哈这些势力呢。于是呢,朱棣就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派兵去远征漠北这块地方。按照《明史》里面所记载的内容来看,这次远征漠北的行动,明朝那可是出动了规模不小的兵力呢,足足派出了十万骑兵。而且,还任命了丘福作为主帅来统领这次出征,另外呢,还有王聪、王忠、火真、李远等这些人也都跟随着一起出征啦。
据说有一次远征漠北号称是出动了10万骑兵,不过实际上真正的兵马数量大概在3万左右啦。为啥这么说呢?要知道,如果真的是10万骑兵的话,那得配备的战马数量可就多达数十万匹,这在明朝时期是根本没办法做到的事儿呢。就拿之前徐达、李文忠出兵北伐深入漠北来说吧,他们各自所带的兵也就是5万而已哦。而且,徐达带的兵还不是单纯的骑兵,是步兵和骑兵混编在一起的呢。再看看清朝的时候,康熙皇帝御驾亲征噶尔丹,那三路兵马全部加起来也才总计6万,所以由此可见,出动10万骑兵远征漠北大概率只是个号称的数字罢了。
在丘福准备出征之时,朱棣心里很是不踏实。他一次又一次地叮嘱丘福说:“你可千万不能小瞧了敌人而贸然前进呐,一定要先把敌军的情况都探查清楚了,然后再去做决定。就算是抓到了敌军的人,也别轻易就相信他们所说的话,一定要把敌人的真实情况都摸透了才行呢。”为啥朱棣会这般担心呢?这可不是毫无缘由的。从大将周兴在1396年那次远征漠北之后,一直到丘福出征这会儿,明军都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没有再向北方的草原发起北伐行动了。在这期间,蒙古骑兵的实力可是渐渐恢复过来了,所以面对他们,必须得小心谨慎地去应对才可以。
在大军马上就要出发之际,朱棣又一次派使者来到了军营当中。他此次前来,主要是为了郑重地告诫丘福,让其一定要小心行事。特别要注意的是,当军队过了开平以及大宁这两个地方之后,那可必须得提防着蒙古骑兵随时可能发起的突袭行动呢。朱棣如此这般反复地叮嘱告诫,丘福表面上倒是一口应承了下来,可实际上呢,他压根就没把朱棣的这些告诫放在心上。在丘福看来,自己可是经历过无数次战斗的,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而且明军向来是骁勇善战的,就凭借着这些,要去击败本雅失里那还能有什么困难的?他心里满是这样的想法,也就没太在意朱棣的那些提醒了。
咱们客观来讲,要是丘福当时能率领明军和本雅失里、阿鲁台实实在在地来一场正面对决,双方都按照常规那样排兵布阵的话,其实蒙古骑兵还真不是明军的对手呢。但可惜的是,丘福完全没有把朱棣对他的告诫当回事儿,而且还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了李远等部将给他提出的那些建议,就因为这样,最后导致明军遭遇了特别惨重的失败呢。
在经历了“靖难之役”后不久,那时候的明军可是相当骁勇善战呐。当大军从开平出发之后,一路上气势如虹,进展十分顺利,接连击败了不少蒙古游骑兵呢。不过在这过程当中,有王聪、王忠、李远、火真这几位将领,他们表现得极为理智冷静。他们经过分析后觉得,当前这种看似顺利的局面,很有可能是本雅失里故意设下的诱敌深入的计谋。所以他们认为,明军可不能就这样盲目冒进,应该先把前方的实际情况探查清楚了,然后再慎重地做出下一步的决定才更为妥当呢。
丘福这人呢,仗着自己挺勇猛的,压根就不听部下的劝告。他直接就亲自率领着一千骑兵去追击敌人了,而且还渡过了克鲁伦河呢。这时候李远呢,他察觉到了一些不太对劲的情况,就又一次去劝告丘福啦。他跟丘福说,可不能这么孤零零地就冒冒失失地往前进攻,得先把大营给扎下来才对呢。然后一边等着后面的大部队赶过来,一边好好地去探清楚敌人的情况。李远还给出了具体的办法呢,就是白天的时候呢,要大张旗鼓地去和蒙古兵交战,摆出一副很有气势的样子。到了晚上呢,就点燃火把,再发射炮弹,通过这样虚张声势的做法,去迷惑本雅失里,好让他不敢随随便便地就有所行动。
李远提出了一个建议,王聪、王忠还有火真这几位将领都对其表示认可,觉得可以按照这个建议行事。然而丘福却不认同,直接严词拒绝采纳,并且态度坚决地说道:“要是有谁违抗命令,那可就要被斩首的!”在丘福这般强硬的表态下,其他众将没办法,只好依照丘福的意思继续展开追击行动。要知道啊,当时仅仅带着一千兵马就往草原深处进发了,而且王聪、王忠、火真、丘福以及李远这五位大将可都在这一千人的队伍里面呢。这情况着实是相当冒险,毕竟草原广袤,情况复杂多变,一千人的队伍规模不算大,兵力相对单薄。万一在这过程中遭遇了什么意想不到的危险情况,比如说遭遇敌军的大规模埋伏之类的,那可就糟糕啦。因为这五位大将都在队伍里,要是出了事,明军这边可就相当于没了领头指挥的人啦,到时候队伍必然会陷入混乱,失去有效的调度和指挥,那覆没的结局恐怕就难以避免了。
我们都知道,一位优秀的主帅得具备不少重要的特质呢。首先呢,得能够谋划大局,对整个战事的走向、布局心里得有数,这样才能把握好方向。而且呢,还得善于听从部下的建议,毕竟部下们也可能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和宝贵的经验,综合大家的想法往往能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呢。还有哦,在遭遇困难的时候,主帅必须得镇定自若,不能慌乱,得冷静地想好退兵之策,这样才能在不利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损失,保存实力呢。可是呢,丘福就不一样啦。他,没办法很好地谋划全局,对于整个战事该怎么发展、怎么安排,他做得不够到位哦。并且呢,他还拒绝听从部下的建议,部下们好心给出的想法,他都不接纳,这可就不太明智啦。更糟糕的是,当遭遇敌人包围的时候,他的表现那真的是一团糟,完全没了章法,这样一来,局势就变得更加不利啦。其实呢,如果这次远征,让丘福去充当前锋,负责在前面冲锋陷阵之类的任务,而另外安排一位有名的将领来担任主帅,负责整体的谋划、指挥等重要工作,那最后的结局,很可能就会和实际发生的大不一样啦,说不定就能取得更好的战果呢。
话说当时啊,本雅失里和阿鲁台带着绝对占优势的兵力,把丘福所率领的明军给团团包围住了。您瞧瞧,那可是好几万的蒙古兵啊,就围着仅仅一千人的明军在那打呢。在这种极为艰难的情况下,李远等人那可真是相当英勇无畏,奋力朝着敌军冲杀过去。这第一次冲锋就特别厉害,一下子就砍下了好几百蒙古骑兵的脑袋呢。不过呢,这蒙古骑兵的数量实在是太多了。丘福呢,在这种局面下,满脑子就只想着要通过浴血奋战来突出重围,却压根没去考虑先构筑起防御的阵地。而且啊,他也没有及时派兵去催促后续的部队赶紧前进来支援。这么做,真的是很不妥当,这决策着实是够糟糕的呢。
在那场激烈的战斗当中啊,情况十分惨烈。李远和王聪这两位将士,他们奋勇作战,可最终还是在沙场上英勇牺牲了。还有丘福、王忠以及火真这几位,他们不幸被敌军俘虏了,不过即便身处困境,他们也始终坚守气节,坚决不屈服,最后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一战下来,光是明军的前锋就有一千多人战死在了沙场之上,而且一共有5位明军将士就这样丢掉了性命啊。这之后呢,剩下的明军没了能统领全局的将领,就如同失去了主心骨一般,整个军队陷入了混乱无序的状态,最后导致全军覆没的悲惨结局。说起来,这丘福作为将领,确实是缺乏应有的主帅才能。他在指挥作战等方面存在不足,结果使得众多将士跟着遭了殃,落得个如此凄惨的下场,可以说这些将士们的牺牲在很大程度上和他的能力欠缺是有关系的。
在公元1372年的时候,徐达和蓝玉两位将领带领着五万兵马开启了北伐之行。在行军过程中,前锋部队一路突进,结果却因为孤军深入,不慎陷入了极为危险的境地,被王保保和贺宗哲所率领的多达十万的蒙古兵给团团包围住了。前锋部队遭遇了这样的挫折,形势一下子变得严峻起来。然而,徐达在这个时候并没有盲目地选择一味地与敌军交战,去做那可能会让损失进一步扩大的冲动之举。相反,他十分冷静且明智地做出了“敛军守垒”的决策,也就是让军队收缩起来,坚守营垒。也正是因为他这一正确的指挥,使得包括指挥级别的主要将领们都没有遭受什么损失,军队整体的核心力量得以保全。而那一边呢,王保保虽然手握重兵,面对徐达带领的明军,可看到徐达如此沉稳有效的应对举措,他心里也犯起了嘀咕,不敢轻易地展开追击行动。就这样,在徐达的妥善指挥下,明军最终得以安全地撤回了雁门关,避免了可能出现的更大危机。
大家知道吗,有这么个情况,徐达和丘福都曾遭遇被敌人包围的状况呢,而且他俩这处境其实是差不多的。然而啊,最后的结局那可真是相差十万八千里,完全是天壤之别呢。这其中的差别可就体现出了猛将和帅才的不同之处啦。后来呢,丘福战败的事儿传到了京师。这一下可不得了啦,朱棣那是勃然大怒。一怒之下,朱棣就做了个决定,要亲自率领大军去出征呢。而且,还把丘福的爵位给剥夺了,这意味着什么呢?就是他的子孙往后都没办法承袭这个爵位啦。不仅如此哦,还把丘福全家都发配到了边陲之地,这惩处可真是相当严厉。
所参考的书目为《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