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使用了春秋笔法,巧妙地掩盖了真正应该承担责任的一方,将公众的注意力引向了卖方——中储粮,并对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轰炸。这种手法既隐蔽又狡猾,让人们难以察觉其中的玄机。
与此同时,一些公知也趁机抓住这个话题大做文章,试图扰乱整个舆论场。他们善于利用民众的情绪,将焦点从事件本身转移到对体制、官方以及国内企业的攻击上。这些人打着正义的旗号,实则是在浑水摸鱼,谋取个人利益。
更令人担忧的是,监管部门在食品安全问题上表现得极为无力。他们未能履行好自己的监管职责,导致问题食品得以流入市场,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这种不作为的行为无疑是对公众权益的漠视,也是对国家法律制度的亵渎。
而那些外资企业,则虎视眈眈地注视着这一切,不放过任何一个打入中国市场的机会。一旦有风吹草动,它们便会迅速出手,抢占市场份额,甚至企图掌握中国粮食的定价权。
回想当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就是因为监管不力,才给了外资可乘之机,最终导致了整个行业的混乱。我们不能再重蹈覆辙!
中国食品安全确实存在乱象,但媒体曝光这件事情、刻意引导大众关注对象,有自己的利益考量,绝不是高尚的为了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劝各位不要太自作多情。
看待问题一码归一码,食品安全存在问题,该骂骂,该改改,而且必须要查,改。
但我们需要感谢《新京报》吗?答案是否定的,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他们利用了公众的关注和愤怒,而我们却还在为他们叫好。这就像是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一样可笑。
从体制机制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情暴露出了我们对于资本主义本质的认识不足。作为金龙鱼这样的大型企业,它应该对自己所生产的食品质量负责。
然而,实际上却是金龙鱼雇佣的司机将问题油倒入储油罐中,然后再与合格的食用油混合在一起销售出去。这显然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但金龙鱼却试图推卸责任,并通过媒体报道来混淆视听。
更令人气愤的是,金龙鱼竟然拐弯抹角的将这些问题油导向中粮储,企图将责任转嫁给他人。
这种做法简直就是在搅浑水,让人无法接受。
如果金龙鱼真的关心食品安全,他们本可以采取措施来确保整个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例如全程监控等。
但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做到这一点,而是选择了逃避责任。
最后,若是问我为什么对《新京报》这么大的敌意,只是因为刘学州事件我无法理解无法原谅无法忘记。
愤怒是愤怒,但是还是不能成为那些人的枪。
对此,您的看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