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什么不扶持印度工业化以对抗中国?

胡北社会 2025-03-22 02:33:23

文/胡铁瓜

在全球经济大棋盘上,印度一直野心勃勃,想着成为下一个工业化强国,背后还有美国这个大佬撑着,照理说,这剧情本该一路开挂,走向人生巅峰,出任CEO,赢取白富美。可现实却像坐过山车,美国对印度工业化,看着挺上心,实际上呢,总是犹犹豫豫,钱也没见投多少。这背后到底藏着啥秘密?

一、印度的“坑外资”传统

可口可乐的“印度噩梦”

二战刚结束,可口可乐就开启了全球扩张之路。1950年,印度刚独立不久,可口可乐瞅准机会一头扎进印度市场。那时候印度经济虽说不咋发达,可胜在人多啊,市场潜力大得很。可口可乐迅速建厂、铺货,很快就成了印度老百姓爱喝的饮料,赚得那叫一个盆满钵满,市场份额也占了不少。

谁能想到,印度政府却盯上了可口可乐的配方。1974年,印度颁布了《外汇管理法案》,要求外资公司在印度的股份必须超过60%归本土企业,还得把关键技术和商业秘密都交出来。这明摆着就是冲着可口可乐的核心配方去的。

可口可乐这下可犯了难,要是撤出印度,之前砸进去的大把资金和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产业线就全打水漂了;可不撤吧,又得乖乖听话。思来想去,可口可乐还是决定把60%的股份交给印度政府。可万万没想到,这些股份被印度官员层层盘剥,都拿去买豪车、盖洋房了,真正落到印度政府手里的钱少得可怜。

印度政府没捞到足够好处,哪肯善罢甘休,继续追着可口可乐要秘方。可口可乐这下彻底明白了,在印度挣的钱根本就别想带走。1977年,可口可乐一咬牙,撤出了印度市场,跟其他50多家美国企业一块儿走了。

后来,印度经济因为大量外企退出,受到了不小的冲击,没办法,只能修改法案,又把可口可乐请了回来。可口可乐还以为印度改邪归正了,结果没过几年,2003年,印度政府又来这一套,控诉可口可乐配方里有农药,还说可乐喷在植物上驱虫效果比农药还好。这消息一出来,舆论一片哗然,全球可乐的销售额都跟着受影响。

可口可乐当然不认,把印度政府告上了国际法庭。可印度政府一口咬定,只有自己国家的检测机构数据可信,其他的都拿了可口可乐的好处。最后,印度露出了真面目,要么可口可乐交出完整配方证明没害,要么就掏40亿美金公关费。可口可乐没办法,只能认栽,交了这笔巨额费用。

印度“无差别攻击”外企

印度坑可口可乐可不是个例,简直是无差别攻击外资企业。中国的vivo、小米这些手机厂商,就被印度以涉嫌逃税的理由突击检查,银行账户都被冻结了。2024年7月21日,荣耀也宣布因为“大家都懂的原因”退出印度市场。

英国电信巨头沃达丰,也被印度政府追着要一笔能追溯到1960年代的20多亿美元“历史欠税”。沃达丰不服,上诉到印度最高法院,结果印度直接修改所得税法,还往前追溯50年,非要沃达丰交钱不可。美国IBM、法国烈酒生产商保乐力加等好多公司,都被印度“索债”过。

印度政府自己的数据都显示,过去七八年,有超过2000家跨国公司暂停了在印度的业务。印度一心想当新的“世界工厂”,可跨国公司却纷纷撤了,莫迪的“印度制造”计划这下尴尬了。

二、美国的利益算盘

经济账:投资回报率低

美国可是个讲究实际利益的主儿,投资就看回报率。印度的基础设施差得让人直摇头。铁路平均时速不到50公里,运个货慢悠悠的,运输成本高得离谱。公路也不行,好多地方坑坑洼洼,交通网络稀稀拉拉。电力供应还不稳定,时不时就停电,工厂生产经常受影响。

印度劳动力技能水平普遍不高,完成中学教育的工人也就占36%。这意味着很多工人没啥文化,技能也不行,根本满足不了工业化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就说电子制造这一块,得要工人懂点电子知识,会操作机器,可印度工人在这方面差远了。

印度的法律体系乱糟糟的,政策变得比翻书还快。《所得税法》居然能对50年前的交易追溯征税,企业随时可能被巨额税务砸中。2023年8月,印度突然限制笔记本电脑进口,特斯拉、比亚迪这些车企的合作计划一下子就泡汤了。政策这么不稳定,美国企业哪敢随便投大钱。

跟越南、墨西哥比起来,印度的投资优势基本没有。越南劳动力成本低,工人素质还在不断提高,政府对吸引外资那叫一个积极,政策也稳定。墨西哥靠着美国,地理位置好,还有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优势,美国企业在墨西哥投资,进美国市场更方便。所以,美国企业更愿意把钱投到越南和墨西哥,而不是印度。

政治账:害怕培养竞争对手

美国一直把自己当全球霸主,对可能冒出来的竞争对手那是格外警惕。印度人口超过13亿,一旦实现工业化,经济飞速发展,说不定真能成为超级竞争者。

中国靠着“市场换技术”实现产业升级,发展得越来越好,这可让美国心里直发怵。中国利用庞大的市场吸引外资和技术,一步步从制造业大国往强国迈进。印度人口比美国还多,要是也走中国这条路,美国的霸权地位可就危险了。

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的报告就直接说了,扶持印度工业化,搞不好就会造出一个13亿人口的超级竞争对手。所以,美国在扶持印度工业化这事上,一直小心翼翼,不敢使劲儿。

地缘政治账:“备胎策略”

在全球地缘政治这场大戏里,美国有自己的小九九。美国更愿意扶持菲律宾、越南这些小国。菲律宾有美军驻军,美国能更好地掌控局势;越南产业链分散,比较容易拿捏。

2025年美军重启苏比克湾基地,还想把菲律宾打造成“亚洲版德国”,加强自己在亚洲的军事影响力。可印度呢,连美军驻扎都坚决反对,这让美国觉得印度不太好摆弄。

美国把印度当成地缘博弈的“备胎”,一边利用印度制衡中国这些国家,一边又怕印度发展太猛威胁到自己。所以,美国对印度工业化的扶持也就是做做样子,不会真下功夫。

三、印度自身的“硬伤”

社会割裂下的“伪统一市场”

印度虽说看着是个统一国家,可内部社会分裂得厉害。28个邦各干各的,跨邦运输麻烦得很,就跟跨国运输似的。跨邦运输得交17种税费,物流成本一下子就上去了。一台手机从钦奈运到新德里,物流成本比从深圳运到纽约还高30%。

各邦政策也不一样,商业规则和标准五花八门。企业在印度做生意,得适应各个邦不同的规定,运营难度和成本都大大增加。这么碎片化的市场,想实现规模化生产太难了,严重阻碍了印度工业化的脚步。

“官僚资本主义”扼杀创新

印度首富阿达尼集团和莫迪政府关系密切,把港口、能源、军工这些核心产业都攥在手里,形成了市场垄断。2023年兴登堡做空报告揭露阿达尼集团财务造假,市值蒸发了上千亿美元,可竟然没有一个官员被追究责任。

在这种权贵经济模式下,中小企业根本没活路。创新得有公平的竞争环境和良好的市场秩序,可印度的“官僚资本主义”让资源都集中在少数大企业和权贵手里,中小企业缺资金、缺技术、缺政策支持,想创新、想发展太难了。没有创新,印度工业化就缺了动力和后劲。

教育断层与技能赤字

印度的IT业看着挺风光,每年输出不少软件工程师,可实际上全国也就450万人掌握编程技能,还都集中在高端软件服务这块。跟制造业相关的技能人才少得可怜。

中国有8000万制造业熟练工人,越南也有1200万。莫迪大力推行的“技能印度”计划,搞了五年才培养出400万初级技工,离1亿的目标差得远呢。印度的教育体系有断层,职业教育发展滞后,根本没法给工业化提供足够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四、全球产业链重构下的印度困境

2025年,中美科技战打得火热,全球产业链面临重新洗牌。美国对中国芯片禁令不断升级,对印度AI芯片出口也收紧了,只允许印度采购5万块GPU。美国这又想利用印度制衡中国,又怕印度发展起来的矛盾心态,把印度变成了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中国开始限制关键设备出口,像光刻机、工业母机这些。印度以前还想在大国之间两头讨好,获取技术和设备发展自己产业,这下没机会了。富士康在印度的工厂,因为缺中国供应链支持,iPhone产能还不到郑州基地的5%。没有完善的供应链和先进技术设备,印度工业化举步维艰。

总的来说,美国不大力扶持印度工业化,印度自己工业化也困难重重,这背后是经济、政治、地缘政治等多方面因素一起作用的结果。印度要实现工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得解决自身一堆问题,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政府治理水平。不然,印度的工业化只能是一场遥不可及的梦 ,而美国和印度之间这微妙的关系,也会继续在全球经济和政治舞台上演绎下去,未来到底会怎么发展,咱就等着瞧吧,相信这话题以后还得引发大家的关注和讨论。

0 阅读:2
胡北社会

胡北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