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介绍清代的官印,以及钦差关防的相关知识

此刻尽是空虚 2025-04-06 10:51:51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的情节设定中,当康熙皇帝龙御宾天之势已显,遂于畅春园宣召诸皇子,欲以口谕明示皇位继承人选。彼时,雍亲王胤禛获此旨意,其府中颇具智谋的幕僚邬先生,审时度势,向胤禛建言,劝其留存钦差大臣关防印信。此印信在邬先生的谋划里,于适当时机可成为赦出十三爷的关键凭借,进而为胤禛在局势变幻中增添助力,以保障诸事顺遂,巩固其地位。

在反复研读历史题材剧集《雍正王朝》后,其中一情节于脑海中烙印颇深。在此,笔者借由这一情节为引,拟与诸君深入探讨清代钦差关防及官印相关知识。

【官方用印的种类】

据《大清会典》记载,印信类别共计五种。其一为宝玺,其二为印,其三为关防,其四为图记,其五为条记。此分类方式,明晰界定了不同印信的属性与用途,在清代的行政体系与文书制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规范作用。

“宝”位居等级序列之巅,享有使用资格者仅限于皇后、皇贵妃、贵妃、亲王以及亲王世子等特定身份阶层。

在官方印信体系中,“印”应用范畴最为广泛,涵盖妃嫔、郡王以下,以及京中各部院衙门与地方知县以上的各级官员。与之不同,“关防”作为一种别具一格的印信形制,通常授予执行特定公务的人员,诸如钦差大臣、各省督抚、提督学政及各省织造等。“图记”的授予对象相对特定,主要为伊犁各城领队大臣,以及京城中的八旗佐领、内管领等职。至于“条记”,乃是等级最低的官方印信,多颁发给州县佐贰与杂职官员。

鉴于御史此前已针对清代官印相关主题著文论述,有关各类官印印信在形制、文字等方面的具体内容,在此便不再冗述。若读者对该领域存探究之意,可自行查阅相关文章,亦可于评论区域留言咨询。

无论是象征皇权之“玺”,抑或其余各类印信,皆由礼部下辖之铸印局负责统筹铸造。

【印信的管理制度】

宝、印,作为彰显等级的标识,蕴含着极高价值。以皇后金宝为例,其制作需耗用三等赤金五百五十两;皇贵妃与贵妃的金宝,制作材料为六成金,用量达四百两;妃之金印,则以五成金打造,重量为三百两。此外,亲王及亲王世子的金宝,同样采用五成金,用量亦为三百两。

各部院堂官所使用的银印,依品级差异,在材质用量上存在区分。其中,印之用料为纹银,不同品级分别对应一百四十两、一百二十两以及一百两。

在相关财政支取流程中,各类贵金属及有色金属,诸如金、银、铜等,均于户部支取。依既定规制,礼部铸银局遵循固定周期,自户部支取红铜五百二十五斤与白铅二百五十五斤。

鉴于金宝的使用受众范围较为狭窄,其支取方式通常为临时于户部进行操作。与之不同的是,铜质印信由于需求数量相对庞大,为应对各类突发情况,需预先铸造未镌刻文字的印信。铸印局在人员配置方面,设有工匠8人,其中内铸匠2人、挫匠3人、磨监2人以及刻匠1人。

依据相关规制,铸印局在铸印作业方面设有明确的时间限定。针对铸造银印且印纽为虎形者,其完成期限为三十日;若银印无虎纽,期限则缩短至二十日。而铸造铜印及关防,规定的时限同样为二十日。至于其余各类银质印章,一律限定在十日之内完成铸造。

文武各类官员所持印信、关防、图记及条记,均具备特定规制。若于使用期间,察觉印信字迹模糊或有所损毁,需依规申请重铸。于京师任职的文武官员,由其所属衙门向皇帝奏报,待获御批之后,方可进行铸印;而任职于外地的文武官员,此项事务则由督抚衙门或伊犁等地的将军负责奏请。

新印一经铸造完毕,便集中移送至礼部仪制司。针对亲王、郡王之印玺,于册封之日,随册封文书一并予以颁授;而文武官员的印信、关防等,则需经由吏部与兵部严格审核,确认无误后,方由仪制司负责颁布。

于京师之各部院衙门,以及各省之督抚、布政使、按察使、提督、总兵等官员,应遴选得力人员前往礼部申领官印。至于道员、知府、副将、参将等官员,若实地前往申领有所不便,可通过驿站传递相关印信。东三省及各省驻防将军之印信,由兵部委派专门人员负责转发。而伊犁、蒙古等地,则由军机处协同理藩院,以正式公文形式通知当地相关机构自行请领。

关于外藩国王金印,其颁授方式通常为:在进行册封之际,由朝廷使臣负责颁发。若涉及金印更换事宜,当该国遣使进贡时,将新印交予前来进贡的使臣。若该国未派遣使者,那么则由与之交界省份的督抚,以正式公文形式知照该国相关事项。

【关防的种类】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的情节设定里,胤禛所携带的关防呈现出便于随身携行的特征,且其规格尺寸较小。然而,从严谨的历史研究角度审视,这一情节与真实的历史状况存在显著差异。

在清代,关防的形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并且皆归礼部进行统一规制与管理。关防主要颁发予那些受临时差遣执行特定任务的官员,这些官员在完成任务之后,需返回京城复命,与此同时,他们所执的关防也必须上缴至礼部。

礼部贮藏的关防品类繁多,其中于盛京礼部存有的,有巡视吉林关防一枚与巡视黑龙江关防一枚。此外,还涵盖钦差大臣关防十八枚、钦差官员关防二十枚。在科举相关事务方面,设有知贡举关防一枚、监临关防一枚。而涉及漕务巡视工作的关防,计有巡视济宁漕务关防一枚、巡视淮安漕务关防一枚、巡视天津漕务关防一枚以及巡视通州关防一枚。

从相关历史资料可知,关防存在明确的等级划分体系。其中,钦差大臣及各省督抚所执掌的关防,在整个体系中等级居首,其规格上,尺寸最为宏大,且材质选用银质。与之相对,其余大部分关防则采用铜质材质。

然而,无论关防采用何种材质制作,其通常具备较大的体积,这一特性决定了它并不适宜个人随身携带,而需安排特定人员予以管理。鉴于此,依据相关规制,在完成任务后,关防需上缴至礼部。由此可见,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所呈现的胤禛随身携带钦差关防这一情节,从历史实际情况考量,发生的可能性极低。

乾隆时期,为强化钦差大臣之职权,朝廷敕令铸银局特制一方金质“钦差关防”。依定制,此关防仅授予奉旨出京处理重大军政要务的钦差大臣,被赋予临机专断之特权,在一定程度上可代行皇权。然而,自乾隆至嘉庆两朝,该“钦差关防”始终未获启用。

清道光十九年,道光帝授予林则徐“钦差关防”印信,任命其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主持禁烟事宜。自此次委派之后,该“钦差关防”便再未于相关政务中启用。

0 阅读:2
此刻尽是空虚

此刻尽是空虚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