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红军大权的王稼祥,为何在七大后却高开低走?这两点很重要

初延的近代人物册 2024-12-17 09:52:42

王稼祥是我党早期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19岁投身革命,25岁就当选中革军委副主席,是一位有着坚定革命信仰的革命家。

很少有人知道,王稼祥还是联共(布)的候补党员,正是因为他至关重要的一票,才有了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可以这么说,王稼祥就是中国革命的引路人。

王稼祥出生于1906年,他是安徽宣城人,早年曾在安徽芜湖圣雅阁中学就读。

少年时期的王稼祥就展现出了过人的领导才略,当时,安徽芜湖地区受军阀马联甲统治,因为马联甲的剥削,芜湖百姓长期处在战乱之中。

为了赶走马联甲,15岁的王稼祥参加了安徽反帝运动。后来,五卅运动在上海爆发,他又考入上海大学附中读书,成为了该校的学生会主席。

王稼祥是在1925年转入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的,在这一时期,他结识了张闻天、杨尚昆等革命家,并与他们一起考入莫斯科红色教授学校进修。后来,中共旅莫支部组建,王稼祥加入党组织,当选为中共旅莫支部委员。

别看王稼祥只有23岁,这一时期的他,已经成为了党内举足轻重的关键人物。当时,旅莫支部经常在莫斯科近郊召开党小组会议,王稼祥一有时间,便写信发表自己的见解,久而久之,他的理论水平也提高了许多。

1930年3月,王稼祥从苏联回国,开始从事中央的宣传工作。此期,中共中央在苏区设立中央分局,为了更好地领导地方党委,王稼祥来到江西苏区工作,并担任了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任。

总政治部是专门负责政治工作的机关,一开始,王稼祥还不太熟悉,但随着工作的深入,他不仅完全掌握了工作程序,还担任了苏区中央局委员和中革军委副主席,成为了中央政治局的核心领导。

王稼祥在工作中十分认真,他无论是政治工作,还是军事、宣传、兵运,甚至是工运、农运,都十分娴熟。在红军总政治部工作的四年间,王稼祥协助张闻天、毛主席等处理了大量棘手的工作,因为表现优秀,他被提拔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专门负责红军的政治宣传工作。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在贵州遵义召开,在这次会议上,王稼祥旗帜鲜明的支持毛主席复出,并被推举为军事三人团之一。

王稼祥为中国革命不遗余力,特别是在遵义会议上,他拥护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并与主席、周总理一起组成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可惜,就是这样一位革命者,在中共七大后,却高开低走,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首先,王稼祥自从1934年起,身体素质就大大降低。

早在第五次反“围剿”期间,王稼祥就在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因为旧伤复发,再加上他感染疟疾,他后期便被抬着走上了长征路。

长征结束后,王稼祥被选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在这个阶段,他不仅要负责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还担任了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因为超负荷的工作,再加上伤病缠身,从1944年起,王稼祥就缺失了参加重要会议的机会,之后,他的工作便被其他人所取代。

从中共七大开始,王稼祥的工作性质逐渐由政工转为了外交。1949年,新中国成立,他当选为新中国首任驻苏联大使和外交部副部长,成为了我国的首批外交官。

其次,在一些历史的关键时刻,王稼祥出现了一些不必要的错误。

作为红军的创始人,王稼祥曾在中央红军中处于核心领导地位,特别是在遵义会议期间,他更是成为了三人军事团之一,成为仅次于张(张闻天)、周(周恩来)、毛(毛主席)的第四号人物。

不过,王稼祥毕竟是从苏联留学归来的“洋学生”,在一些思想问题上,他犯下了不必要的错误。

1958年,中国和苏联的关系变得日趋紧张,此时,王稼祥觉得中国有必要和西方国家缓和关系,所以他便不合时宜的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虽然王稼祥的想法有道理,但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左”的时期,所以不久后,他便遭到猛烈批评,这使得他的地位再度下降。

1962年,王稼祥搬出中南海,不久,七千人大会在北京召开,他出任中央外事小组副组长,级别由正部降为副部。

1974年1月25日,王稼祥因病在北京病逝,终年68岁。

王稼祥是一位具有坚定革命信仰、卓越领导能力、深厚理论素养和国际视野的杰出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思想,他的精神,将永远鼓舞着我们继续前行。

0 阅读:818
初延的近代人物册

初延的近代人物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