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地活》作者:迈克·辛格
上一节,辛格介绍了,在脑海中的声音,其实是大脑对外部世界所做的简单加工,要找到真正的自我,需要我们学会成为倾听者、旁观者,理解、引导大脑中这位亲密的“室友”,让意识变得更加清醒。
那么,在这一节,我们继续来介绍这本书,来看看,如何体验身体的内在能量。
什么是“能量”
我们先看看什么是能量。从生理上来说,能量就是维持生命运行的营养单位,它的单位通常是卡路里,或是焦耳。如果你经常锻炼,就会关注一个食物的热量是多少卡路里,自己进行一小时的运动,消耗了多少卡路里等等。保持每天的能量均衡,可以为我们带来良好的精神状态。
但是辛格所说的能量,和我们日常认知中的能量不同。我们平常用的,是基于人的身体、生理而言的,是外在的,而辛格所说的“能量”,是针对人内心的内在能量。
对此,有人可能觉得这很抽象,甚至是有些神秘,因为它不像我们生活中的事物那样看得见、摸得着。
但辛格认为,这恰恰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人生的两大奥秘之一。其中,第一个奥秘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意识与自我,第二个奥秘,就是这个内在能量。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一个人在某个周五的深夜加班,同事们都在享受生活,只留他一个人筋疲力尽、垂头丧气。结果这时上司突然来了电话,让他到办公室里,接着对他说:“来公司这段时间,我觉得你责任心很强,工作业绩也不错,你再辛苦一阵,把手头这个项目完成,就给你升职。”
一听上司这样说,这个人马上就来了精神,眼睛也变得炯炯有神,一扫之前的疲态,非常激动地回答:“请领导放心,我保证圆满地完成这个任务!”但是我们想想,对于这个人来说,这前后并没有什么外在的能量给他,只有上司的一番话,就让他充满了力量,这其实就是一种内在的能量。
而且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时候。比如,刚开始恋爱的时候,我们对另一半那种源源不断的热情;或者孩子出生的时候,对家庭那种满满的责任感。这些都是内在能量的体现。它在不同的文化、不同领域有很多名字。在中医里,把它叫作“气”,在瑜伽中,称其为“沙克蒂”,在西方,则称其为“精神”。
当我们感到内心振奋时,体验到的就是内在能量。而且辛格还惊讶地发现,只要我们掌握了方法,人的内在能量可以是无限的。只要我们愿意,可以随时调动它。而调用内心能量,唯一的问题在于,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内心能量的存在,关闭了内心,很少主动去调用它。
虽然很多人的生活目标是激发热情,感受喜悦,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受到的打击,看到的许多不理解的人和事,会让他们逐渐对生活产生抱怨、恐惧、无力的感情,而这个过程就是在封闭自己,放弃了内在能量的控制权。
打开心灵的秘密
辛格认为,因为遇到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就关闭心灵,其实是非常不明智的行为,没有任何事物值得人关闭心灵。但我们也不能否认,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生活中确实有很多挫折,让人难以接受。
辛格举了一个例子,他说,这就像孩子小时候在家里吃饭,一家人都非常关心他,很主动和他沟通交流:今天在学校学了什么,做了什么,有什么想法和收获等等。这样的环境是非常友好开放的,即使孩子出现什么问题,也很快会在家人的关心下解决。这个时候孩子往往是很开心,对生活充满热情的。
但孩子长大以后,离开了家庭,就要长时间跟陌生人相处,不得不注意餐桌礼仪,生怕冒犯了别人,如果偶尔做出了不合适的举动,则会引来周围人异样的眼光。这个时候,他也渐渐学着身边的人,沉默地行动,尽量对身边的人不闻不问,关闭了内心。
实际上,人的内心并没有完全关闭。比如我们听到一首很动人的音乐,看一部很感人的电影,会感到身临其境,发生明显的情绪反应,这又是敞开心扉的表现。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要如何重新控制自己,打开自己的内心呢?
首先,我们要意识到,人的内心并不是人本身,人只是心灵的体验者,人的内心是一个“亲密室友”般的存在。同样的,外界的事物要进入人的心灵,也不是一瞬间就能直接进来的,而是由大脑加工,变成内心的声音,以能量的形式进来。
当一个人的心,拒绝外部的事物,那些东西就无法进入。比如,一个老板觉得员工做事不认真,想让他认真一些,但他选择的方法是批评和威胁。这样做员工自然不会接受,他们只会表面上顺从屈服,内心并不接纳老板给予的负能量。
此时,老板的出发点或许是好的,但他想传达的信息,却无法到达员工的内心。久而久之,两人之间也就会出现矛盾。
不过,辛格认为,那些外在的事物,不管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其实都可以让它们通过。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的心灵只是一个客体,如果我们能坚守自己,客观地分析,自己与外界能量交互的感受,自然能够去掌控那些能量,不管它们是正向,还是负向的。
那具体来说就是,要学会改变内心对事物的印象。对此,辛格举了个有趣的例子。他说,一个人在街上看到一辆蓝色的跑车,造型很犀利,看起来很拉风,令人赏心悦目。但是有个人看到这辆车,却感到非常烦躁懊恼。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的前女友,曾经在这辆同款车里面,和别的人拥吻,然后离开了他。
这就是一个极差的印象,带来的负能量体验。佛家把这种情况称作“业力”。它会让人因为过去的经历,对不同事物产生曾经有过的体验。就像刚才那辆跑车,对大部分人来说是在传递一种“机械之美”的正能量,可对于那些对跑车有心理阴影的人来说,它所传递的就是一种负能量。
正是业力的存在,让人即使过了很多年,也能回想起曾经那些糟糕的经历。当人的经历多了,业力也就越来越多。从一开始的,厌恶某款跑车,到后来的厌恶某个城市、讨厌某个明星、拒绝任何加班等等,整个世界都变得很不友好,都是负能量,让人不愿接受,产生自我封闭的倾向。
如何超越封闭
事实上,一个人越是封闭,身边堆积的负能量就越来越多,越来越重。只有打开心扉,让这些能量流通过去,人的内心才会变得有韧性,才能不断接收新能量。
这个时候需要人持续敞开心扉,告诉自己,那些外在的负能量只是暂时的,不会触及人的本质。那个藏在心灵背后,默默观察的才是真正的自我。如果一个人受过伤,然后一味地保护自己,远离他人,那将永远无法感受到内心的能量。
那么,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必须让那些糟糕的经验从内心出去。这也许是小时候,父母对我们不合理的训斥;也许是在学校,某几个同学有意无意的霸凌;也许是在工作中,某些令人厌烦的上司或同事。
也许这些事发生时,我们的内心无比烦躁,恨不得躲起来远离一切,但如果我们想自由地控制内心,从环境汲取力量,就必须放下对“自我”的保护。真正的成长不是说人的内心防御力很强,可以封闭自己不和外界交互,而是让内心更有韧性,更加平静,可以应对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冲击。
封闭和保护,往往会让人的内心负担越来越重。只有开放内心,主动地去接受生活的一切,并在一旁观察内心,适当地加以控制,才能带来真正的自由,做任何事情都能找到其中的兴趣点,并乐在其中。
为了达到这一点,辛格建议,我们可以试着观察自己的生活,去寻找那些不断冲击着自己的各种人和事,然后问问自己:如果我试着放开这件事,结果会怎么样呢?我是否可以承受呢?
比如,有一个同事,总是喜欢挖苦人。在面对他时,我们不得不说一些难听的话予以回击。但如果按照控制能量的做法,我们应该问问自己:“如果这个同事再挖苦我,我不去回应,而是任由他挖苦,结果会怎么样呢?”或许一开始,我们心里会觉得:“天哪,这个人这样挖苦我,我太难受了,其他同事会怎么看我!”
但认真想一想这个内心感受,我们会惊讶地意识到:为什么要为同事的挖苦而感到难过呢?为什么要为别人的看法而苦恼呢?只要我做好自己,这些语言上的负能量根本伤不到我。
这就是一个卸下过度保护的过程。对人的内心来说,最好的保护,不是厚重的铠甲,而是实实在在的生命体验。体验多了,让自己的心有韧性、有能量,即使面对现实的冲击,也不至于受到太大伤害。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感到不适应,内心不快,甚至痛苦崩溃,但每次的体验,都是一个体验冲击、聚合能量的过程,让内心得到更大的成长空间。时间长了,我们就不会再有那么多感性的烦恼,不会拘泥于自身情绪,不用去考虑谁喜不喜欢我,我有没有得罪谁等等;而是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手头的事情上,在行动中激发能量,获得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