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姜维为何错失回防良机?钟会被重用背后又有何隐情?

微微写诺诺 2025-01-22 12:25:49

公元 263 年,三国的形势起伏不定,蜀汉最先发出了关乎生死存亡的警示。

姜维敏锐地发现钟会在关中整顿军队准备作战,马上向刘禅上奏,请求派张翼、廖化分别去守住阳安关口和阴平桥头,这两个地方是蜀汉的关键要害之处。阳安关口是汉中的咽喉之地,要是被攻破,汉中就危险了,敌军进入蜀地的道路会被阻断;阴平桥头要是失守,姜维的回去的路就没了,阴平、五都二郡也会变得很危险。

【01】

当年曹操平定张鲁,是在攻克阳安关后,使得张鲁狼狈逃窜。后来刘备与曹操在此地长时间激烈交战,就是因为阳安关不在刘备手中,导致其大军难以顺利进入蜀地。

当时,司马昭的战前剖析极为细致。依据魏国的情报,蜀汉的总兵力大概是9万,这和刘禅投降时的10.2万差不多。在这当中,守卫成都、永安等地的大约有4万,剩下用于守卫汉中和姜维率领的兵力大概有5万。司马昭打算把姜维牵制在沓中,然后直接进攻兵力空虚的汉中。那时汉乐二城各自有5000名守军,加上阳安关的守军,汉中的兵力也就1.5万到2万的样子,姜维手里应该有3万左右的兵力。

然而,姜维的应对方式引起了争议。

按道理说,他知晓关中的军事情况后,应当立刻亲自带领大军回防阳安关,这可是关系到蜀汉存亡的紧要之事。然而,姜维没有行动,反倒让兵力匮乏的朝廷增加兵力去守卫险要之地,还坚决表示自己手下的数万人是用来杀敌的,不是用来防守的。在刘禅那边,黄皓盲目相信鬼神,跟刘禅说敌军不会来进攻,这件事就这样被搁置了。

实际上刘禅也明白当时的局势,他心里盼着姜维能够回来防守,然而双方一直僵持着,谁也不肯退让。

刘禅着实有他的难处,邓艾打进蜀地后,那局势一下子就垮了,成都城里的人都心慌得很,不晓得有好多人等着机会造反呢。要是把所有兵力都调走,南中、永安那些地方万一出个岔子,蜀地的大族再来个政变,蜀汉政权可就危险得很了。可姜维手里握着大把的兵力,心里也清楚汉中的重要性,却还待在沓中,仗着自己兵多,这种做法确实不太对,把自己的战略想法放到国家安危上头了,把先烈们费了好大劲儿才建成的汉中防线都给忘了。

当蜀汉内部闹起纷争的时候,司马昭坚决地推动讨伐蜀汉的计划,并让钟会担任总指挥官,这个决定遭到了很多人的怀疑。司马昭周围的不少亲信,像他的幕僚邵悌、司马师的小舅子羊祜、钟会的哥哥钟毓、王皇后等人,都早早地察觉到了钟会有谋反的心思。

其一,按照惯例,出征大将得把家中子弟留在洛阳当人质,钟会没结婚,就把兄长的儿子钟毅当作后人,没亲生子女的牵绊,他反叛的成本不高;其二,钟会才能出众,野心极大,这在高层圈子里是很明显的。可司马昭没办法,在支持伐蜀的圈内人里,钟会是唯一有能力的。

钟会来自颍川的钟氏大家族,他爹是钟繇,是一位了不起的书法大师,钟繇在七十五岁的时候才有了钟会这个儿子。

钟会的母亲张氏来自太原的高门大户,她的父母早早离世后流落到钟家。只因受宠,竟被孙氏下毒,不过神奇的是,她腹中的钟会并未受到影响,安然无事。为此,钟繇不惜与世俗观念对抗,坚决要让张氏成为自己的夫人。

钟会打小就特别聪明,五岁的时候就有非凡的表现,让大家都很吃惊。他长大以后学问广博,对玄学很精通。二十岁的时候开始当官,先后担任过秘书郎、尚书郎、中书侍郎这些职务。

【02】

249 年,司马师发起政变,功臣子弟钟会开始显露头角,得到了不少赏识。

255 年发生淮南二叛,他极力劝说司马师亲自出征,在南征过程中负责掌管机要事务;司马师突然去世后,他和傅嘏暗中谋划,助力司马昭掌握权力。

就在两年后的 257 年,淮南那地方再度变得不平静了。

诸葛诞,乃是曹魏后期的关键将领。他瞧着司马氏的权势愈发强大,觉得自己处境不妙,而且他对曹魏皇室还留有几分忠心,于是就和东吴联手,起兵造反,这在历史上被称作“淮南三叛”。这次的叛乱规模极大,诸葛诞在寿春拥兵自守,大量囤积粮草,修整城池防御,还有东吴的援兵在远处相互配合,竟使得司马昭的大军在城下一时难以推进。

钟会领命出征,跟随军队前行。他心里明白,硬攻不是好办法,寿春的城墙又高又坚固,城里的守军斗志昂扬,要是只知道猛打猛冲,那只会让自己这方有很多人受伤和丧命。所以,钟会使了个离间的计谋,他安排人悄悄去传播流言,在诸葛诞和他手下的将领以及东吴的援兵之间制造矛盾。

他看准诸葛诞生性多疑这一点,假造书信,营造出其部将跟司马昭私下勾结的模样。时间一长,诸葛诞的阵营里猜疑不断,众人都惶恐不安。东吴的援兵看到这种情况,也对诸葛诞产生了怀疑,不肯全力帮忙。就在叛军内部矛盾越发严重的时候,钟会又向司马昭提议,要抓住这个机会,坚决展开总攻。

大军鼓足劲头,拿下寿春,诸葛诞战败身亡。钟会因在这次平叛里的出色发挥,名声大振,被大家称作“大魏张良”,在那阵子,变成了曹魏朝廷极受追捧的人,他的政治生涯也达到了顶峰。

公元 262 年,司马昭打算通过攻打蜀国来洗掉自己弑君的坏名声,然而众人对此反应冷淡,只有钟会表示愿意响应。他们一起商量作战策略,虽说司马昭清楚钟会有野心,但反复考虑后,还是把重要任务交给了他。

262 年冬天,钟会被封为镇西将军,持节都督关中的军事事务,开始大规模地征兵以及筹备各类物资。在即将出征的时候,邓艾依旧反对攻打蜀国,司马昭就派自己的心腹师纂去进行劝说,还让廷尉卫灌兼任中护军来监管邓艾,拨给一千士兵,用以防范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

公元 263 年 8 月,在洛阳举行誓师大会,准备出征。将军邓敦对伐蜀之事表示反对,结果被司马昭杀了,还把他的脑袋拿来祭旗,以此警示众人。

钟会的大军进入汉中后,这消息传到沓中时,姜维才匆忙决定撤回军队,可是已经太迟了。

蜀汉内部存在政治博弈,军事战略也有失误,而司马昭则是精心筹划,果断行动。曾经颇为辉煌的蜀汉,就这样在内外困境的夹击下逐步走向灭亡,实在是让人感慨不已。

0 阅读:0
微微写诺诺

微微写诺诺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