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与姐姐的老合影,一句“好想你”,仿佛能折射出小S内心的所有情绪。
这不是作秀,就是一个妹妹最简单的思念。
从大S离世到现在,小S已经在社交平台悼念了三次,没有大哭大闹,但每一次的细节,都能让人一看就知道:她还没走出来。
而另一边,大S的母亲S妈的悲伤则显得更直接。
不论是深夜更新“心口缺了一个洞”的文字,还是因为孩子们的抚养问题对汪小菲发文“宣战”,都能感受到这个母亲在痛失女儿后的那种焦虑与无力。
这种情绪或许在追思会当天达到了顶点,一张哭得双眼通红的照片被网友晒出,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
至于大S的丈夫具俊晔,他的悲伤比前两者要内敛很多,但也无法掩盖。
在台媒的描述中,大S离世当天,他的眼泪几乎没停过,从临别一吻到骨灰寸步不离,沉默的陪伴成了他的方式。
甚至有人爆料,他因为思念大S而瘦了12斤。
每个人处理告别的方式不同,但都能感受到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深情依赖。
汪小菲对大S的离世也不是无动于衷。
有网友描述,当他从泰国赶回台湾时,哭着从机场一路走出来,这种场景本身就让人心酸。
还有人说,他在街头淋着雨跪地,也在悼念视频下流露直白的告白:“老婆,我好想你”“死的应该是我”。
在人们眼中,这一刻的汪小菲或许是真正的他,一个曾深爱过的人。
几天后的画风突然变了。
当2月14日,他被网友偶遇与现任妻子马筱梅过情人节时,争议迅速发酵。
有人指责他“切换太快”,也有人为他辩解:“再婚三年,他有权利过自己的新生活。
”
更有意思的是,接下来他和马筱梅一起出现在以祈福、求子闻名的红螺寺。
动作并不大,却又一次把他推上了风口浪尖。
支持和反对的声音瞬间涌入评论区,吵了个天翻地覆。
汪小菲的人生显然已经翻开了新的一页,但如何处理与逝去前妻的回忆、面对公众的眼光,成了摆在他面前的难题。
徐家和汪家,两个明显对比的家庭,在这场告别中的表现完全不同。
前者依然沉浸在悲痛中,几乎放弃了自我辩解与回应。
S妈曾试图替女儿的孩子争取权利,发了一些文字,但最终她还是选择用沉默来面对外界的声音。
汪家则显得“不那么悲伤”,或者说,痛的时间比想象中要短。
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不合适宜”的轻快,也有人觉得,这才是一个正常人必须经历的过程。
双方各自的选择成了网友讨论的焦点,而背后,究竟什么样的态度才算是对逝者真正的尊重,没有定论。
大S的追思会结束后,她的骨灰被选择树葬,这个决定也成为网友们争议的点之一。
有人认为,树葬虽然环保,但对于两个孩子来说,少了一个特定的地方去祭奠母亲。
这些声音直指徐家人的决定,而徐家并未过多解释,只是默默处理后事,把记忆留在每一个人心中。
汪家的做法则更“表象化”。
张兰一边强调要“调查真相”,一边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这种态度的转变,让舆论逐渐聚焦在汪小菲与大S这对曾经的夫妻身上,而不是逝者留给世界的最后一份温柔。
深爱过的人离去,所留下的悲痛,是一种复杂的情感。
这种情感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会用自己的方式去处理。
有些人选择沉默,独自消化;有些人选择行动,用新生活掩盖旧悲伤。
对于徐家和汪家来说,面对大S的告别,他们的选择或许大相径庭,但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角色中实践着生活的继续。
不能一味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做评判,我们需要接受的是每一个选择背后的情感。
大S的生命虽然停留在那个瞬间,但那些曾经的爱,也许是人们继续往前走的最大支撑。
或许,对于每一个还在思念她的人来说,珍惜眼前、走出伤痛,是大S最希望看到的事。
生活,总要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