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月梵星》和《掌心》对比,为什么“疯批美人”有的受欢迎、有的翻车?

沐言体育 2025-02-18 17:59:26

剧集开播的那天晚上,小林和几位朋友坐在客厅里,本来是为了追新剧《掌心》。

不过没播多久,就有人吐槽说:“这复仇也太浮夸了吧,这女主一出来就开挂,催眠术随手就用,谁顶得住啊?

”几分钟后,大家的注意力开始转移,掏出手机刷起了另一部剧《白月梵星》的讨论。

有人感叹:“你看白鹿那个疯批美人设定,既狠又立得住,反倒挺带感的。

”这让小林不禁好奇:同是以女性反套路为主打,两部剧为啥截然不同?

大女主剧的困境:当复仇设定成为逻辑迷局

先说说《掌心》。

它确实一开始挺抓眼球的,一个复仇医女,外表柔弱内心狠辣,似乎很有反差感。

但等我们真的坐下来追剧,会发现角色“能做什么”与“该做什么”之间经常不匹配。

比如,叶平安这个角色拥有催眠术,但能用到的地方却显得很随意,没有解释她为什么突然有这个能力,也没有展现她学会这些技能的过程。

没铺垫就开挂,难免让人觉得悬浮。

还有角色情感线硬伤的问题。

剧里的叶平安和男主的互动堪称“AI式的对话”,因为实际情感连接薄弱,只留下戏剧性张力里的空壳。

不少人开玩笑说:“看完都没记得住台词,最多能记住一两个滤镜下的定格画面。

”剧情想表现大女主的人设,但呈现出的感觉却是装腔作势,加上剧情时而拖沓、时而赶进度,反而削弱了复仇这个核心设定的代入感。

“疯批美人”的魅力:力量与人性缺陷的微妙平衡

再说《白月梵星》,同样是女性角色为主角,但白鹿饰演的白烁却让人眼前一亮。

她的设定不仅有层次感,而且很多行为动机是经过仔细推敲的。

比如,白烁的每个关键选择,都和救族人的使命感联系在一起,这让角色的反套路之路看起来“既合乎情理又意外惊喜”。

更妙的是,这个人物不是简单的“全知全能”,她有弱点,比如“预知未来”的能力越用,寿命就会减少,每一次选择都是一场博弈。

这种缺陷设计让观众能共情:谁不希望自己拥有力量,但又害怕力量背后的代价?

而白烁的纠结和挣扎,就让这个角色显得真实可感,看似“疯批”,实则让人唏嘘。

角色的情感设定也充满矛盾感。

她对男主既有利用心机,又有无法抑制的情感动摇,看上去“亦正亦邪”,却精准戳中了现实里很多复杂情感关系的共鸣点。

观众看到她冷静时的算计,又能被她失控时的挣扎打动。

而这些矛盾,正是白烁的情感和人性的灰度,为角色大大加分。

从人设到观众审美:疯狂、代偿与真实感

两部剧的对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观众的审美变化。

当观众面对《掌心》这种“没有人性逻辑”的大女主时,很容易失去耐心。

原因很简单:如今大家看剧,早就不仅为了单纯的爽感,更想看到一些“有参照价值”的细节。

尤其在涉及女性角色的成长与反抗时,观众期待的不再是简单的复仇快感,而是看到人性多面性、一份值得感受和思考的复杂情感。

《白月梵星》则抓住了这一点。

它将主角设定得更真实、更贴近现代人感受到的生活压力。

试想一下,假如你拥有一个能力,却要时时担心失去什么,是不是会觉得既期待又恐惧?

剧中白烁的这些情感困境,其实也影射了许多观众的现实焦虑,比如关于选择、代价和无法掌控未来的无力感。

从市场表现来看,“疯批美学”或“反套路女性角色”之所以受追捧,不在于给角色贴了多少标签,而是深挖了她们行为背后的动机,以及角色和现实心理之间的勾连。

简单来说,观众想看的不是一个虚高的“女王童话”,而是更靠近现实的“复杂人性”。

观众的审美进阶:光标签不够,“疯批”也需要情感与逻辑

有人说,剧集市场如今进入了一个快节奏抢眼球的时代,但这种模式也对剧作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部剧想要成功,仅靠创新的题材吸引人,远远不够。

观众越来越懂得挑剔:角色的行为是不是符合逻辑、人物关系够不够饱满、情节发展是否贴近真实情感……这些细微之处,才成为决定一部剧长短命的关键。

《掌心》的失败恰好印证了这一点:在内容扎实性上放松了警惕,却刻意堆砌“复仇”“大女主”等营销噱头,结果人物情感关系显得僵硬,观众当然不买账。

而《白月梵星》走的是另一条路,用角色心境的真实感和情节的深层逻辑,进一步拉近了人物和观众之间的距离。

结尾:

最终,剧集创作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到人性上。

观众喜欢“疯批美人”,但不是喜欢标签化的角色,而是能够在一个复杂而真实的设定里,找到自己的影子。

或许,比起纯粹的荣光与胜利,观众更渴望看到那些为了目标付出代价却义无反顾的勇气。

就像剧中白烁的那句台词:“若天命要我成魔,我便以魔道证天道。

”这种直面人生困境、不放弃自我救赎的态度,才是“疯批美学”最吸引人的地方。

0 阅读:77
沐言体育

沐言体育

楚悦琳说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