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哎呀妈。
新学期开始了,我所在的学校心理咨询室也接连收到不少学生的求助预约。这些年,给学生们做心理辅导,发现如今的孩子,心理问题越来越多。不少孩子,可能没患抑郁症,却得了比这更严重的问题。
有位女学生,从小到大都是“别人家的孩子”:
重点小学、奥数冠军、钢琴十级。可就在考上大学后,她突然像泄了气的皮球——每天机械地上学放学,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老师,我活着到底为了什么?”当她面无表情地问出这句话时,我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建议她让父母带去看心理医生。
虽然诊断出来的结果不是抑郁症,但像她这样的“空心病”患者,反倒是一种比抑郁更隐蔽、更危险的心理状态。

1、空心病的真相:被成绩绑架的灵魂
空心病的孩子往往成绩优异,但内心空虚。
他们像被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按时起床、准时上课、认真完成作业,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种病的根源在于过度功利的教育环境:
目标单一:除了考高分,人生似乎没有其他意义;
情感缺失:父母只关心成绩,忽视孩子的内心世界;
价值扭曲:成功被简化为分数和排名,快乐被等同于奖状和证书。
当孩子被剥夺了探索兴趣、体验失败、感受生活的机会,他们的内心就会逐渐荒芜,就像一片没有养分的土地,再好的种子也无法发芽。

2、空心病的危害:比抑郁更可怕
抑郁症患者至少还能感受到痛苦,而空心病的孩子连痛苦都麻木了。
他们不会自残、不会哭闹,只是日复一日地“正常”生活,直到某天突然崩溃。
这种病的可怕之处在于:
隐蔽性强:孩子表面正常,甚至成绩优异,家长很难察觉;
破坏性大:一旦爆发,可能表现为厌学、社交恐惧、甚至自暴自弃;
治愈困难:单纯的药物治疗无效,需要重建整个价值体系。
更令人担忧的是,空心病正在低龄化蔓延。
从高中生到初中生,甚至小学生。
这些孩子像被掏空的容器,外表完整,内里却一片荒凉。
3、身为父母,如何预防和治愈孩子可能出现的空心病?
我们辛辛苦苦培养孩子,肯定不希望最终把他们养成“空心病人”,究竟该如何做?我总结了这三种方法:
1)重建价值体系
告诉孩子:“你的价值不在于考多少分,而在于你是谁”;
鼓励探索兴趣:“喜欢画画就画,不用非得拿奖”;
接纳失败:“考砸了没关系,重要的是你努力过”。
2)丰富情感体验
每天留出15分钟“纯聊天时间”,不谈学习;
周末带孩子去菜市场、公园、博物馆,感受生活气息;
鼓励交朋友:“成绩不是择友标准,真诚才是”。
3)培养内在动力
让孩子参与家庭决策:“你觉得我们暑假去哪玩?”;
设置非学业目标:“这学期学会做三道菜怎么样?”;
引导思考人生:“你长大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写在结尾:
心理学家弗兰克尔说:“生命的意义在于找到属于自己的使命。”
空心病的孩子,缺的不是分数,而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我的认知。
从今天起,用“无条件的爱”照亮孩子的价值认知,用“丰富的生活”填补孩子的内心空洞,用“多元的成长”重塑孩子的生命意义。
当有一天孩子回首往事,他会感激——你教会他的不是如何考高分,而是如何活出生命的精彩。
最后祝愿,每位父母都能在教育的反思中,重新定义成功的含义;愿每个孩子都能在父母的陪伴下,找到属于自己的星光。
不知道今天的话题,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评论区分享。
我是哎呀妈,各大平台签约作者,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爱写作,爱看书,爱看电影电视剧。育儿这条路,我们一起携手同行,遇见更好的自己❤
注:图片来源网络截图,侵权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