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Y
前言
你有没有买过那些被“炒到天价”的东西?
明明十分普通,却被一些人带节奏,价格翻了又翻。
有些人甚至为了买这些所谓“高大尚”的东西,不惜砸锅卖铁,只为盲目跟风,最终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场。
如今这些东西不仅不值钱,甚至“白送”给你,你都不要。那么你知道是哪些吗?
直播间开珍珠蚌
近日,一位博主打假直播间开蚌的视频在互联网上疯传,给许多上当受骗和心智动摇的消费者上了一课。
一些直播间的开的河蚌甚至不是活得,而是商家把提前准备好的珍珠,塞入蚌肉中或者拿在手里,在挤蚌肉的时候顺势捏出来,给人造成一种是刚拿出来的假象。
可这些直播间吸引到的观众,基本都是一些不懂行的新手,没见过真正的开蚌,也不了解其中的“奥秘”,一不小心就中了无良商家的记。
这些开蚌的直播间几乎是商量好般,一起用廉价的珍珠打发着不知情的观众,随便点进去一个直播间,都能看见里面的主播在卖力的讨好着“老板”,随随便便一个珍珠蚌就能开出稀有的黑珍珠,还像模像样的拿着卡尺量尺寸。
这种场景时曾相识,不禁让人联想到同样比较流行的各种盲盒,像“海关盲盒”,“手机盲盒”,很多消费者抱有开出大奖的心理,殊不知我们是闭着眼睛拆的,而老板是睁着眼睛放的,就算是底下那些“五星好评”都有可能是商家找人刷的。
开蚌和这个有异曲同工之妙,抓住了消费者喜欢“赌”的心理,将利益摆在消费者面前等着他们自投罗网,打着“不退不换”的招牌让受害者退无可退,只能自认倒霉。
很多直播间还宣传找主播,根据一些内部人士透露,在这些直播间当博主虽然赚的没那么多,但几百万还是不在话下。
新华网也报道过,2023年浙江诸暨珍珠的交易日突破了500亿元,可见人们对于珍珠的追求越来越高。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贵的珍珠形状和品相都非常好,很多珍珠蚌(特别是淡水蚌)产出的珍珠形状各异,只有少量品相好的可以被进一步加工,而大多数珍珠则是作为药材被磨成粉末。
可如今随着珍珠市场的逐渐发展,一些人将这些品相不好的珍珠二次回收利用,卖给了直播间不知情的观众,这些珍珠完全没有加工成装饰品的必要,只能说是妥妥的智商税。
藏獒被抬成”中华神犬“
珍珠尚且如此,那一条活生生的大狗又能让它的身价翻多少倍呢?
在马俊仁的手中,一条藏獒被包装成“中华神犬”,售价可达4000万人民币。是的。你没听错,正是曾经大名鼎鼎的田径教练马俊仁,在退役后开始炒作藏獒,赚的盆满钵满。
这件事的背后还带有“名人效益”的影响,很多被明星代言的牌子会更被消费者青睐,很多名牌的价格也卖的更高,如果没有马俊仁的插手,或许当年不会有那么多受害者倾家荡产。
时间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台湾演员张佩华因为拍戏需要从国外购入了一条藏獒,这也是出于他个人对于该品种狗的喜爱,并没有想要借机炒作的心理。
但国内其他人听说了这件事,张佩华购入藏獒让很多人第一次了解这个品种的狗,许多狗贩子看见了商机,并发现藏獒饲养条件简单,于是萌生出倒卖藏獒的心理。
一瞬间藏獒在狗界的名声变得非常响亮,那些原来的拥有藏獒的人大肆宣扬藏獒的好,战斗力爆表、一生只认一个主人等等。这让很多人蠢蠢欲动,藏獒的身价也在短时间飙升。
马俊仁退役之后,也因为个人喜好饲养藏獒,这时候藏獒已经同名车名表一样,成为了身份的象征,许多人受影响都想要买一条藏獒看家护院,但无奈价格实在是太贵只能放弃。
可随着时间推移,那些跟风饲养藏獒的人发现了问题,藏獒战斗力确实很强,但脾气同样比较暴躁,经常咬死其他家畜,藏獒咬人的事情也在城市里频发。渐渐地,人们开始不再喜欢这种狗,在路上遇见避之不及。
藏獒的名声一瞬间跌入谷底,那些养藏獒的人巴不得把藏獒转手,更没有人愿意购买藏獒。很多藏獒都砸在这些想要炒作藏獒的狗贩子手里,最后的归宿要么流浪要么被送去狗肉馆。
被捧上神坛的商品
你知道吗?很多东西的价值已经不在于它们本身,而是取决于拥有它们的人怎么去看。
邮票,在那个通信不发达的年代被用于寄东西,信件。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邮票逐渐也被淘汰,很多家庭都看不见它们的身影。
邮票的落幕反而让它原本的价值更高,特别是一些限定的更加稀有,在一些收藏爱好者的眼中,一张珍贵的邮票可以标价上百万,然而这还不一定有钱就能买到,可在普通人的眼中,邮票只是几个年代以前带有印花的纸,就算是白给可能都觉得没用。
可是随着收藏市场的变化,很多人不再执着于收藏邮票,邮票失去了它的群众,自然也就成为了昨日黄花。
鞋的价格落差可以说是非常之大,上限不封顶下限几十块。可它明明只是一双鞋,用于穿着脚上让人们走步更舒适的鞋,怎么就被炒到天价了呢?
自从2015年一双李宁鞋被卖到48889元,身价翻了4倍开始,许多商家就抓住了这个商机,鞋子的价格就在他们的攻势下水涨船高。
名牌鞋,特别是限定版,只要有一双拿在手里,等鞋子绝版后再高价出售出去,光是差价就能够大赚好几笔,所以这些限定版的鞋子无论价格多高,一发布就会遭到消费者的疯抢,很多人买回去甚至不是为了穿,专门为了倒卖。
更有趣的是,这种炒鞋的热潮还不止在国内流行,在海外市场也同样适用。原本260美元的耐克被炒作到三万美元,身价翻倍121倍之多。
可惜很多买家在购买它的那一刻就不是为了穿,只是看见了它身上的利益价值,而非它本身的价值,让鞋失去了其原本的用途。
结语
鞋不是用来穿的,狗不是用来看家的,当炒作围绕在我们身边,你真的能够分清这些事情的本质吗?这些商品被消费者簇拥着捧上神坛,成为了资本家的游戏。
希望大家还是能够在消费的热潮中保持理智,不要盲目的跟风,别让侥幸、赌博心理作祟反而中了资本的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