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宋庆龄病逝,国葬规格超过毛主席,邓颖超:葬礼提前5分钟

老黄机智猫 2023-11-25 14:48:14

1981年6月4日上午,上海万国公墓,黑压压的人群把大厅挤得水泄不通,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言的悲伤。

这一天阳光炽热,照在背上火辣辣的痛,不少人额头都涌出了豆大的汗珠,但他们却一动不动,目光始终朝向大厅正前方,竭力想要穿透鲜花翠柏,再看一眼党旗覆盖下的宋庆龄夫人。

图|在鲜花翠柏丛中安眠的宋庆龄(旧照)

说到宋庆龄,我们第一个想到的词汇就是“雍容”,那是一种时代、文化与政治所交汇出的特殊风采,数近代风流女子,她一人站立最潮头。

在影视剧里抑或书籍文献里,她总是那样的端庄、典雅、从容,就像是完美地结合了中国的山水画风与西方的油画画风,而孕育出的一位绝代美玉。

时常忆起的是她出席活动时,与宾客谈笑风生,总是那般从容淡定,让每一位来者如沐春风。

图|宋庆龄,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国家名誉主席(旧照)

夫人一生无子,可是她却是最爱孩子的,一生致力于妇女和儿童事业,经她手筹建或参与的儿童慈善事宜,那真是数不胜数,有那么多可爱的孩子愿意叫她“宋妈妈”,便再无需赘言了。

然而,谁又曾想到,这位见证并参与创造了近代历史、给无数人带来温暖、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伟大女性,在晚年的时候,也不过是一位靠着旧忆与孤独和疾病相抗争的普通老人。

她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默默地咀嚼着一切艰辛,回想着旧时那些与中山先生在一起的日子,活得小心而谨慎。

人生,就是送别一个个曾经熟悉的人,然后再被其他熟悉的人送别。

1981年5月29日,夫人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于北京寓所不幸辞世。

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陵园

雍容宁静了一生的夫人,早早就交代好了后事。

丧事尽可能从简,死后不葬在北京,亦不去南京的紫金山公墓与孙中山先生合葬,而是回到上海万国公墓,葬于父母身侧以偿自己常伴父母的孝心。

相比于南京和北京,夫人更钟情于故乡上海。这里有她儿时的记忆,有她父母的影子,有孙中山先生的故居,有她早期为革命而奋斗的故迹。

上海是她的故乡,她愿死后叶落归根。

宋庆龄生前,曾屡次笑着说过这样一句说:“去北京就是去上班,到上海才是回家。”

在彼时上海的万国公墓里,有一片是他们宋家的墓地,这里长眠着她的父母。

图|位于上海市长宁区的宋耀如夫妇墓

想当年她为了爱情与父母决裂,后又颇多忙碌,一直没有时间与机会伴于二老身侧尽尽孝心,心中颇多愧疚,因此渴望死后常伴父母身侧,略作弥补。

在离家奔波的日子里,宋庆龄历经民国与新中国,一直为中华民族之独立与崛起而奋斗,有着至为崇高的地位。

当初,中山先生薨逝时,中山陵的设计与构建,她不曾有过任何的参与,只因为她深深的明白,中山先生不仅仅是她的丈夫,更是全中国人民的精神领袖,他的陵墓也便不再是简单的安身之所,而是一代代中华儿女们的精神皈依之处。

她曾经给秘书李云说过:“孙先生安葬在南京中山陵,他是伟大的革命家,受到人们的瞻仰,我不应该去沾他的光。”

图|国父孙中山及宋庆龄伉俪(旧照)

因此,她对于与中山先生合葬之事,便不那么执意。在她心里,这一生最无愧的便是中山先生,她坚持着他们的爱情与事业,始终不曾有违,这便已然够了!

辞世之后,她只愿安然回到家乡,静静地长眠在父母身侧,仅此而已。

而且,在上海安葬的话,也便于故友去看望,在给友人的信中她曾如此写道:

“在那里(上海的万国公墓),朋友们会比在高耸的紫金山更容易找到。紫金山是只为真正伟大的人物服务的。”

图|1917年,宋耀如夫妇(三排)及子女在上海拍的全家照,宋庆龄在二排右侧

夫人晚年经常生病,她多次给身边的人员交代,如果身体出了问题,就回上海去。

她父母的陵墓旁原留有6个位置,这本来是他们兄弟姐妹六个,当初打算在百年之后,都来一起陪伴父母的初衷。可后来世事无奈,各人都有了各人的归处,而今能达成此愿者,便只有她一人了。

1981年6月4日上午9时55分,依照夫人生前所立的遗嘱,中央在上海为她举办了一场庄严隆重的国葬之礼,以追悼这位为了中华而呕心沥血的女性伟人!

9时55分,这个时间点是不是有些不太和谐?

在中国人的习惯理念里,一般比较喜欢取整点,而这个55分,既不是整刻,也不是半时,距离整点仅差5分。当时又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弄出来了这样“不伦不类”的下葬仪式开始时间呢?

图|1981年6月4日上午9时55分举行的宋庆龄同志追悼大会(旧照)

为夫人举办国葬之礼这是必须的,不然无法符合她的身份——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国家副主席、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孙中山先生的夫人,更不能体现国家对于这位革命家的重视与敬重。

按照夫人生前的意愿,丧仪要尽可能地从简。当时的国葬之礼,按说人数当在500人为宜,中央尽可能地缩减,最终确定了200人,去荣幸地送夫人最后一程。

夫人生前在社会各界均有不凡贡献,出席葬礼的200人,包括中央来人、上海市相关组织人士、民主人士代表、妇女代表、青年和中小学生代表,以及夫人的重要故交和亲人。

图|亲人和故友向宋庆龄的遗体告别(旧照)

葬礼原定于10时整开始,可是,6月初的上海,已然是热得冒气了,哪怕是上午9时多,户外也是燥热难耐,可大家都没有任何怨言,仍在安静地等待仪式开始。

邓颖超等中央领导抵达葬礼现场时,看到在场的诸人均是满头汗珠,尤其是一些老同志和小学生,他们的体力已经出现了不支的情况。

邓颖超十分担心,随即找到李家炽,急忙讲到:“现场太热了,老同志和学生们已经等了很久了,不要等到十点钟,立即就开始吧,早一分钟开始也好。”

李家炽连忙将邓颖超所言之情况上报,经过对现场、天气、仪程等情况的综合考虑,治丧办一致通过了这一提议。是以,丧礼开始的节点,提前至“9时55分”这个时刻。

图|葬礼上,鲜花翠柏掩映中的宋庆龄(旧照)

这一决定,让原定的葬礼仪式开始时间提前了5分钟,打乱了原有的计划,让这个时间节点颇有些“不伦不类”。

可这决定的出发点,却是为了老同志和小学生们的身体考虑,其间都是拳拳的关爱之意,想必这也是宋庆龄夫人十分愿意看到的一幕。

毕竟,她是孩子们的“宋妈妈”,是这些老同志的挚友,只要他们好好的,葬礼什么时候开始或许不是那么重要。

在随后的相关报道中,因为这个时间节点出了些意外,并没有着重提起,只是说在上午进行,其实是可以理解的。

图|晚年时的宋庆龄与可爱的孩子们(旧照)

之所以没有着重强调,是有着深层次的考虑。

宋庆龄作为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与共和国名誉主席,又是对中华儿女有着绝大贡献的伟人,葬礼开始在这样一个节点,传出去必然会引发不必要的议论,知道的人会说这是体谅孩子和老人,不知道的怕是会说中央轻慢宋庆龄夫人。

夫人一生没有子女,而她的子侄一辈,又大多因为历史原因,去了国外或者台湾地区定居,所以未能参加葬礼。

于是,当时中央治丧办公室,专门派了六名武警战士,一人捧遗像,一人捧骨灰,四人分立两边行以护卫,虽少了一丝亲情的味道,却多了一种无言的郑重。

其实,邓颖超之所以提出这一建议,并不是她不重视宋庆龄,而是因为她与宋庆龄有着十分要好的关系。

图|邓颖超(中)与宋庆龄(右)(旧照)

她尤其清楚宋庆龄的秉性与为人,夫人是那种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别人受累的人,又怎会亲眼看见在场众人因她多受苦累?

新中国建立前夕,中共中央在京准备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初期派人携毛主席亲笔信去邀请夫人来京共商建国大业,夫人以“在上海等待解放军到来”为由推辞。

在后来的上海解放中,夫人帮着陈毅市长和解放军,为管理城市做了好多的工作。中央感念夫人一直以来的帮助,特地派邓颖超同志,再次携带毛主席亲笔信赶赴上海,这才接得夫人北上京城。

宋庆龄对于周总理夫妇一直都是十分关切的,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他们有着极好的感情。在邓颖超的心里,宋庆龄是“人中之杰,女中之杰”。

图|周总理与爱妻邓颖超(旧照)

1924年,她初见周总理夫妇,就对温润儒雅、满身正气的周总理颇具好感,也很是喜欢邓颖超这个青春知性、落落大方的女孩子,拉着她说了不少的话儿。

1927年,邓颖超二度怀孕到了预产期,结果却因蒋介石发动的白色恐怖活动,而导致难产进而孩子早夭。

本来打算休养几天,可随之蒋介石又发动了“四一二政变”,邓颖超不得不拖着病体转移去上海,这一路上幸而有宋庆龄安排的人相护,才得以平安抵沪。

周总理晚年被确诊为癌症后,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宋庆龄很是关切,听说鸽子蛋营养价值高,就把家里鸽子下的蛋一颗颗的攒起来,过一阵就托人带给周总理一些。

有一次,身边的人员在池塘里打来了一条23斤半重的胖头鱼,她也连忙让人给周总理送去。

图|慰问邓颖超的宋庆龄难掩悲伤(旧照)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与世长辞,宋庆龄连忙赶赴北京,在以沉重心情致祭的同时,很贴心地安慰了邓颖超要保重身子、不要过度悲伤。

仅仅五年过去,挚友宋庆龄的离去让邓颖超心中满是悲怆和沉重,特向中央请缨,由她负责带队赶赴上海,代表中央去给宋庆龄同志致以最高敬意,并送其最后一程。

说起来,宋庆龄先生的国葬之礼,从1981年3月底就“开始筹备”了。

据当时治丧办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李家炽回忆,这场葬礼的筹办,其过程可谓历经波折,实属不易,幸而仰赖中央和上海的各级领导之同心聚力与未雨绸缪,终才有了这一圆满结果。

图|中间穿白色衣服的为李家炽(旧照)

当年3月底,李家炽赴京参加工作会议,被当时的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冯文彬,在会议之后专行召见,两人所谈即宋庆龄的病情。

宋庆龄已然八十岁高龄,身患血癌,中央安排专家组尽可能地治疗,可也只是起到缓解作用,大抵也就只能再撑持两三个月光景了。

生老病死,乃人生四大事,均由不得自己做主。

古人把“老”与其他三大事相类,便足见“老”事之重,老了意味着身体机能越来越差,意味着距离离开这个世界的日子越来越近,这是一种最无能为力的事情!

图|晚年的宋庆龄(旧照)

当时,“老”与“病”同时落到了宋庆龄身上,她的生命就宛如狂风暴雨里海面上的一叶扁舟,随时有倾覆的可能。中央面对这一情况,只得早做打算。

宋庆龄当时是国家名誉主席、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又是对中华民族有极大贡献的特殊人物,她的身后事必然非同小可。

李家炽通过联络各方,最先确定的一件事情就是宋庆龄的归葬地,最终以宋庆龄的个人意愿为先,定在了上海万国公墓里的宋家墓地。

李家炽次日便连忙赶往上海,向上海市委传达了这一任务。上海市委听到宋庆龄可以安葬在上海,都表示这是上海莫大的荣幸,随即便立马抽调出了精干人员,与李家炽成立了相应工作组。

图|位于上海市徐汇区的宋庆龄故居

工作组结合实地情况,同时与北京实时联系,以关注宋庆龄的身体状况,进而制定与筹谋相应的治丧规程,并做一些先期准备。

可是在具体进行的时候,工作组很快就抓瞎了——因为上海从没有国葬的先例,同志们不知该如何策划,上海市委也是一筹莫展。

李家炽只得再次赴京向中央详细说明了这一情况,中央有关同志经过多次商议,最终定下了这样一份意见书:

按照国葬的规格,其场面与声势必然空前盛大。可这并不符合宋庆龄先生“一切从简”之要求,当把原定出席的五百人减为二百人为宜,要秉持朴素与庄重并存的原则,去把仪式中的每一个细节做好。

图|和蔼可亲的宋庆龄(旧照)

经过进一步商讨之后,各方面对于一些零散细务也基本达成共识,中央又把主持过国葬之礼的有关同志,派遣随同李家炽一块回上海。

上海市委在接到中央的指示后,随即便组织人员,很快地进行了相应准备。

时间到了5月下旬的时候,宋庆龄的病况愈发危急,随时都有停止呼吸的可能。

李家炽得知这一情况,便推进了当下的准备进程,经过再三确认之后,给中央呈上了一份具体计划,中央斧正后继续施行。

1981年5月29日20时18分,这是一个特殊的时刻,伟大的“国母”宋庆龄,于此刻在北京寓所不幸逝世,终年88岁。

图|1949年9月,宋庆龄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发表讲话(旧照)

宋庆龄的去世,是新中国自1976年毛主席、周总理和朱老总去世后,新中国的又一擎天之柱倾倒,是全中国人民的再一次莫大损失,让所有人陷入无限悲痛中。

夫人去世后,第三天到第五天在北京举行公祭,第六天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追悼大会。

小平同志亲自上台致词,并带领所有同志向遗像三鞠躬,主席台对面挂着一副巨大横幅,上面白底黑字直书:“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战士宋庆龄同志永垂不朽!”

6月4日,宋庆龄的国葬之礼在上海安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周总理和毛主席的葬礼还要郑重。

周总理和毛主席的国葬,都是以《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的形式公布的,而宋庆龄的葬礼却是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三方联名发布的公告,以明文宣布的国葬!

图|周总理、宋庆龄、郭沫若在《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宣言》上签名(旧照)

之所以如此郑重,这是因为宋庆龄先生(先生乃是敬称,此处非笔误),在七十年的革命生涯里,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青年时代追随孙中山先生为革命而奔走,中山先生去世后始终坚守着“三民主义”,在蒋介石反动集团的威压下,始终站在正义的一方,为我党以及诸多民主人士提供了庇护;

抗战时期,宋庆龄积极为抗日大局而奔走,始终把妇女和儿童放在首位;

内战时期,不因中山先生一手建立了国民党,而去顽固守旧,而是选择了正义的一方,帮助中国共产党解放了上海,再赴京参与建国大业;

图|1953年春,宋庆龄在寓所为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乐队的孩子们讲解音乐知识(旧照)

建国后,她承担了大量的国务活动,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妇女与儿童的文化、教育、卫生、福利等各项事业中。

党中央和国务院曾为她立碑,铭文中有如此震撼的字句:

“宋庆龄是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她为国家和人民所建树的丰功伟绩,将永载史册。”

“宋庆龄同志是一颗闪烁着革命光辉的灿烂巨星,永远放射出美丽耀眼的光芒。”

在本文的最后,再记叙一些宋庆龄夫人晚年不为人知的难处——或许这不符合她以往的雍容与淡雅形象,可似乎这种脆弱而又刚强的样子,才更彰显出她这大半生坚守爱情与理想的难能可贵!

图|宋庆龄年轻时期和孙中山两人合影(旧照)

宋庆龄早期跟随中山先生的时候,做过一段时间的地下工作,这养成了她极为谨慎的习惯。哪怕是后来中山先生故去,她还是保持着旧有的习惯,仿佛是中山先生还在身边的样子。

在蒋介石的迫害下,宋庆龄多年居住在上海,她的屋子无论白天还是夜晚,窗帘一直都拉得严严实实的。

她的居所里只有几位可靠的单身女性,可哪怕如此,大多数事情她还是尽可能地通过写字条来沟通。

因为过往隐秘战线经受的磨难,以及来自多方面的巨大压力,宋庆龄的精神一直以来都有些虚弱。

图|《建国大业》中的宋庆龄(剧照)

她坚守着对中山先生的爱情,一生没有改嫁,长期一个人孤单地生活与战斗着,到了晚年之际,变得异常的敏感,或者说叫神经衰弱。

在她给廖梦醒的书信中,曾如此形容过自己的状况。

那时候的她,已经无法忍受任何特别突然的大声音,一旦有这样的情况,会让她特别的难受,甚至会像受惊吓的猫一样突然跳将起来,整个身子都会颤抖不止。

因此,很多家具与物品的整理,多是由她自己搞定,万万不行了才会叫来李燕娥,其他人是绝对不能进入卧室和书房的。

图|陪伴了宋庆龄53年的最亲密的保姆——李燕娥(左)(旧照)

李燕娥比宋庆龄小两岁,在16岁的时候来到宋庆龄身边,一直照顾了她53年。她晚年病体难愈,李燕娥也得了癌症,哪怕她尽了一切可能为李救治,却仍是没有挽留住其生命。

李燕娥死后,宋庆龄亲自安排有关人员,把她葬在了上海万国公墓的宋家墓地里,并给她著传立碑。

在与李燕娥作最后的告别时,她深情地亲吻了李的骨灰盒,并表示自己死后会葬在同时靠近她和父母的位置,要一直相伴下去。

想想也是,中山先生故去后,她的身边虽然人来人往,可再也没有一个真正的“伴侣”,保姆李燕娥虽然与她情同姐妹,可到底还是在心灵上给不了她力量。

图|李燕娥女士之墓

宋庆龄一直都是那样的孤独,心里一直也不曾真正的火热过。

她很是抗拒和别人说话,似乎安安静静的才是最好的,哪怕是居所里与她朝夕相处的人,她也大多用纸条和他们交流。

然而,这并不代表她就是冷漠的,她对待所有人都很热心,不管是身旁的工作人员、上海和中央的同志,还是有关活动的参与人,她均能让大家感觉到是受着极大的关切的。

这从她给周总理送去鸽子蛋和胖头鱼,以及安排保姆李燕娥葬进宋家墓地,便可见一般。

图|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苏联,右起为布尔加宁、毛主席、宋庆龄、邓小平、彭德怀等(旧照)

宋庆龄在建国后,曾给中央提过想要加入中国共产党,可当时出于种种考虑,中央并没有同意她的请求。

但在她人生的最后时刻,在王光美、胡耀邦、小平同志等人的一同努力下,终在1981年5月15日帮她实现了这一愿望。

小平同志于翌日亲自前往她的北京寓所去慰问,同时向她加入中国共产党表示祝贺,宋庆龄满眼含泪,想要表达感激与喜悦,却无力张口出声。

不久后,宋庆龄的病情迅速恶化,在5月29日凌晨陷入危急,专家们接连抢救了20个小时,及至当日的20时18分,宋庆龄静静闭上了眼睛。

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举世闻名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宋庆龄,致以最深切的缅怀和最崇高的敬意!

37 阅读:8149

老黄机智猫

简介:老黄精彩视频大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