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年前,日本人口只有我国的17,GDP却远高我国7.6倍,如今呢?

可爱萌喵宝宝 2024-11-27 18:14:16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文| 科普10克

编辑|科普10克

前言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曾经的日本经济一派繁荣,这个国家也因此被视为亚洲明珠,而彼时的中国却饱受贫穷困扰。

如今时过境迁,中日发展差异究竟是否改变了呢?

曾经的差距与追赶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1952年,中国的GDP仅为300亿美元,而彼时的日本虽然刚刚经历战争的创伤,但经济在美国的扶持下已开始恢复元气。

到了1978年,中国经济有了一定发展,GDP达到了1495亿美元,但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却仅为1.7%。

反观日本,它们早在20世纪60年代起就以年均10%的高速增长率迅速崛起,转型为一个工业化强国。

钢铁、汽车、电子产品等行业异军突起,而“日本制造”在国际市场上也成为了品质的代名词,到了1995年,日本经济规模稳居世界第二且GDP高达5.5万亿美元。

这一年,中国GDP仅为7000亿美元左右,两国之间的差距不可谓不大。

当时的中国虽然已经开始了改革开放的进程,但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在冷战格局下只能在社会主义阵营和第三世界国家中寻求经济合作。

加之新中国成立后需要应对的不仅是经济问题,国防建设同样刻不容缓,在有限的资源下,中国不得不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之间寻求平衡。

相比之下,战败国日本则在美国的庇护下可以集中精力发展经济。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我们几乎是从零开始,而日本虽然战后百废待兴,但毕竟已有了一定的工业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重建和发展无疑要更加容易。

那么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如何实现逆转呢?

改革开放后的逆转

进入21世纪后,中日两国经济的消长态势愈发明显,曾经的“小巨人”日本经济规模在全球的位次不断下滑,而“睡狮”中国则以惊人的速度奋起直追。

2010年,标志性的一幕出现了:中国GDP总量首次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这一年中国的经济总量达到了5.88万亿美元,而日本为5.47万亿美元。

此后,两国经济总量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到了2023年,中国GDP达到17.8万亿美元,而日本仅为4.2万亿美元,中国已是日本的4.2倍。

中国用了30多年的时间不仅追上,而且远远超越了曾经遥不可及的日本。

上世纪90年代,日本人均GDP一度超过美国,达到了令人艳羡的水平,1995年,日本人均GDP为41800美元,而中国仅为600美元,两国相差70倍。

在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的态势下,这一差距正逐步缩小。

2023年,日本人均GDP为33800美元,中国达到12600美元,差距缩小到2.7倍,尽管中国人均水平仍低于日本,但已经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

中国经济的崛起不仅仅反映在数字上,更体现在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上,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高铁、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突破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创造”的潜力,现在的中国已经不再满足于“世界工厂”的角色,而是朝着“世界创新中心”的方向迈进。

2011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跃居世界首位,截至2023年底,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可以看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正在努力实现从“跟跑者”到“并跑者”“领跑者”的角色转换。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日本的经济倒退呢?

多维度解析中日变迁

在过去的30年里,中日两国经济实力的此消彼长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口、科技、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深刻影响了两国的发展轨迹。

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世纪90年代,日本人口约为1.25亿,中国人口规模则接近12亿,这是日本的10倍。

30年后的今天,中国人口增长到14亿,而日本人口却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负增长,目前约为1.24亿。

庞大的人口规模为中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巨大的消费市场,成为经济腾飞的“人口红利”,相比之下,日本社会急剧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内需不振,从而导致经济活力不断减退。

但人口规模并非决定经济实力的唯一因素,科技创新和对外贸易也发挥着关键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优化创新环境。

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政策措施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从个人创新到企业创新,中国的科技创新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与此同时,中国积极融入全球经济,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我们凭借价格优势和产业配套能力让中国迅速成为“世界工厂”,从而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重要位置。

而上世纪60年代,日本凭借钢铁、汽车、家电等优势产业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这些传统产业在进入21世纪后却逐渐失去竞争力,新兴产业的培育相对滞后。

相比之下,中国产业结构正在实现优化升级,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第二产业占比较高,一度超过50%,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为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服务业,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2023年,中国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57.6%,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与此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数字经济加速崛起。

可以说,不断优化的产业结构为中国经济培育新的增长点,增添发展新动能。

未来展望与启示

纵观中日两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我们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现代化道路,这种差异源于两国在发展理念、国情基础、制度环境等方面的根本差异。

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一度成为“亚洲四小龙”效仿的对象,可随着泡沫经济的崩溃,日本长期经济低迷,再也无法重现昔日辉煌。

究其原因,根子在于日本发展模式的先天不足,它们出口导向型经济、过度依赖美国市场、经济自主性差。

同时在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方面,日本表现乏力,制造业门类众多,但大多停留在中低端水平,缺乏引领性的尖端产业。

加之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和社会活力不断衰减,重重因素使日本经济深陷泥淖、难以自拔。

反观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探索中曾经也走过一些弯路,但总体方向始终正确。

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2023年,中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向高收入国家迈出坚实一步。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中国正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阔步前进。

展望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光明,“十四五”规划对未来五年乃至十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

实际上,中国能够创造“东方奇迹”靠的是中国人民不懈的奋斗,从一穷二白到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

这其中凝结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是新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力量源泉。

结语

30年沧桑巨变是中日两国地位的逆转,折射的是国运的盛衰和时代的变迁,曾经遥不可及的GDP差距如今已成过眼云烟。

这一切无不昭示着“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深刻启示,一个国家的发展要立足本国国情,要顺应时代潮流,更要依靠人民的不懈奋斗。

信息来源:

新华社:1979年至2023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居世界首位

环球时评:中拉开展人权发展合作正当其时

大众日报:众观局|超过日本,德国为何跃升“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新华网:2011年中国专利申请量跃居全球第一

央视新闻:我国综合国力大幅跃升 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

0 阅读:3

可爱萌喵宝宝

简介:可爱萌喵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