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知青往事(连载一百九十五)~最是无邪青涩时(一)

晓峰爱思考 2024-06-16 14:49:01

最是无邪青涩时

我是六八届上海初中毕业生,老三届中的小字辈,1969年5月启程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4师39团务农。作为老知青,确曾经历过若干沧桑,在迷茫中追求,于暗夜里希冀曙色,虽幼稚浅薄,却不时透漏出些许人性的光辉,伴之10年间耳濡目染趣事佚闻,拿来谆谆教导下一代,百味杂陈,宽猛相济,似不失为励志好谈资。

青葱岁月以青涩为本,清丽脱俗又略带几分酸涩,一切皆有可能,然万事难料,懵懵懂懂地过每一天,却踌躇满志,傲视天下,仿若“万物皆备于我也”。套句时兴的话,叫揣着 糊涂装明白。如果硬要用一句话形容自己“混迹”39团宣传股(科)时的生存状态,“若竭似 瀚欲拒还迎”这8个字足矣。前后8年,始终属于“自在阶级”,一直没能进入“自由王国”, 40年后激扬文字,臧否人物,笑谈生离死别,自有一份过来人的清醒,但当初绝对不是,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对了,当时的情境正是不折不扣的“惘然”。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工作过的老知青,大多听说过39团和“4·18”,一场惨烈的大火吞噬了26条鲜活的生命,另有71人被烧伤,除了一位老人和一个孩子,罹难者全是风华正茂的小知青,其中仅一位男孩,其余都是豆蔻少女,大多离家不足一年,却遭此惨祸,生命之弦突然断裂,让人痛惜不已。

1970年4月18日,也因此成为我们这些幸存者刻骨铭心的记忆。大火因烧荒而起,火借风势,风助火威,恰逢草木复甦的初春,方圆几公里迅速燃遍,3、4、5连受害最烈。更要命的是,身处一个高唱英雄主义,视个体生命如草芥的畸形年代,无论自觉还是不自觉,知青们其实并无太多选择,“火光就是命令,火场就是战场”、 “明知火烧人,偏向火海冲”、“宁肯前进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云云,加上普遍缺乏野外扑救荒火的常识和经验(比如预先开辟火道、用衣服裹头迎着火逆向扑打并迅即移入燃过的火区,而不是顺着风向跟秒速三四米的荒火赛跑),大批知青的厄运在冲进火场那一瞬间就已经被定格。

斯人已逝,苟活者必须挖掘种种理由,给如此重大的牺牲一个交代,最好能升华到“为人民利益而死,重于泰山”的高度,果不出所料,“4·18”英雄是在“保护国家财产不受损失”,是为了“阻止大火燃烧到中苏边境,不给苏修社会帝国主义以寻衅的借口”,一场纯粹的灾难性事故于是被涂抹上悲壮色彩,变得崇高起来,似乎不再那么沉重了,尽管这一有违地缘政治常识的说辞在当时就不乏质疑声,我们却宁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死得其所”对死者及其家属终究是个宽慰,而“无谓伤亡”则让人情何以堪?

“4.18英雄事迹报道组”很快宣告成立,幸运女神第一次眷顾我这个稚嫩的秀才兵。此前3月5日刚刚宣誓加入共青团,因在“两忆三查”运动中小试牛刀,将黑板报编得有声有色,早被自己所在的3连内定为文书,如今百尺竿头,急调报道组,负责整理均被烧成重伤的3连指导员高步康、副指导员李莲芳,以及已罹难的北京女知青吕欣和事迹材料,从此摆脱“修理地球”的苦差事,开启笔墨春秋,成为39团宣传股忝列徐小麟之后的首位正式报道员,一年后入编,难怪有人戏称,我的“座驾”是被一场大火“烧”出来的,可谓因祸得福。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直到今天,仍很难想象那是怎样的一段文化苦旅,年级更高的知青有的是,偏偏就摊上我,虽非胸无点墨,毕竟属于耗子尾巴上的疖子——又有多少脓(能)水!不过比同一连队当兵出身的大老粗们略胜一筹,他们总爱“哼哼”(谆谆)教导涉世未深的小知青:“阶级敌人已经在乘风破浪(兴风作浪) 了,你们还不改牙归正(改邪归正)”,可自个儿早期黑板报不也有过“四辆马车浩浩荡荡驶出连队”这类“好词好句”么,并且挺长时间拧巴于“不学无术”的含义,以为是“不学习就没有本领”的意思,不时拿它来告诫自己,还一直以为“不刊之论”指的是“不能刊登的言论”,诸如此类。

知耻者近乎勇,因担心被淘汰,更不愿滥竽充数,情急之下,只能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求知和写作之中,每每昼伏夜出,搜肠刮肚,奋笔疾书,撕了写,写了撕,不知玷污了多少洁白的纸张,直至勉强过关,或雄鸡一唱天下白。

记得当时最令我苦恼的,是如何选准角度提升高度追求深度,使英雄形象丰满可信,实乃不露痕迹地添油加醋,其绝活之一,便是编造“闪光的语言”,一语既出,满篇生辉,全然不同于如今以刻薄搞笑取胜的 网络“吐槽”,讲究的是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类似警句格言。这可憋坏了我这“一根筋”,有时遥望南天,呆呆地,半晌不落一字,盖因腹无诗书,气短心虚。宣传股搞讲用材料的一拨人,比如杜诗谣、唐立新等,真的羡慕死了师部宣传科吴科长,人称“吴老拔”,凭借一双慧眼,总能从平凡处瞧出不平凡来,稍一点睛,龙飞凤舞,尤擅长将灵魂深处的思想火花 “拔”到“火烧云”的程度,狠斗私字一闪念,“不战而屈人之兵”,让人输得心悦诚服。

最厉害的一招,是遣词造句特符合传主(即讲用者)身份,闻其声如见其人,绝不致混淆,如此度身定做的语录体常常不胫而走,成就了一个又一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也算是红色年代的一大奇观。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使自己“肚里有(货色)”,我暗暗地呼朋引类,视“吴老拔”等个中高手为吾师,虽未跪拜,却偷学武艺,一日不辍。渐渐地,懂得了“文如看山不喜平”,学会从全新(甚至刁钻) 的角度看问题,逻辑思维能力突飞猛进,写作时注意韵律和节奏,力避味同嚼腊,直至有了一些别人“心中有,笔下无”的东西。我为高、李等“4·18”人物所撰写的通讯《他心中唯有战友》、《火场上的时代最强音》被刊登在年度《兵团战士报》显著位置,间接地帮助他们分别获得一、二等功;歪歪扭扭的手迹经由“4·18”报道变成方方正正的铅字,使我的人生拐点初现,从此一发不可收,林林总总在《兵团战士报》、《黑龙江日报》、《牡丹江报》上刊发的稿件不下三四百篇,署名“云山”的小评论隔三差五见诸报端,在4师新闻干事中小有名声。

同时遂步养成读书与思考的好习惯,在精神食粮极度匮乏的年代,嗜书如命,每月32块赤膊工资必有十六七块用于购书,并将此习惯延宕终生。

(未完待续)

0 阅读:12
晓峰爱思考

晓峰爱思考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