苞米大豆队长
1966年8月,我们从哈尔滨来到云山农场,被分到第3生产队(兵团组建后改为4 连)。当时到场部接我们的是连队副指导员辛荣,带着一台轮式尤特兹拖拉机把我们拉到小孤山下。
刚进连队就看到欢迎的人群,听到喧天的锣鼓声。人群中一位身高一米九几的大个子尤为醒目,有人告诉我们他是队长“李大个”,名叫李庆堂。
提起李大个,农场的人几乎没人不知道。他身材魁梧一身正气,操着一口山东口音,平时话虽然不多,可说起来却掷地有声很有分量。他曾在淮海战役中担任排长并光荣负伤,国家认定为甲级三等残废。1958年他随部队集体转业到北大荒,由于眼睛受伤,他的视力不太好,腿上的弹片一直陪伴他走完人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李大个还有个绰号——“苞米大豆队长”。那是1967年批判“唯生产力论”时为李庆堂定下的“罪名”。其意是李庆堂只抓生产不问政治、只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是“拉着社会主义的车走向资本主义”的危险人物。
“苞米大豆队长”虽是扣在李庆堂头上的罪状,却也真实地印证了李大个的铮铮铁骨和愤虚务实的人格魅力。
在那个狠抓“阶级斗争”、“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的年代里,李大个比谁都清楚:搞阶级斗争,总不能饿着肚子光着屁股搞吧?他顶着巨大的压力,晚上挨批判,白天照样带领全连队职工身先士卒工作战斗在生产第一线。一个个严寒酷暑,一个个春种秋收,我们的“苞米大豆队长”总是天没亮就先去地里转一圈,对每天的工作都做到心中有数;晚上收工时他总是最后一个回来。真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他有一句口头禅:“泥人泥人,没泥不叫人!”这正是他“以苦为乐”的真实写照。
他对连里每个地号、每一台车、每一个工作岗位的情况都了如指掌,把连队的生产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已成为他的工作习惯,这也是为什么4连的粮食产量总是排在全团前列的最真实的理由。
李大个身上有伤,可他从未表露过,无论怎样不舒服他都咬牙硬挺着,就像是一个铁人。记得一次麦收,他染上了痢疾,病得不轻。只见他面色蜡黄,浑身打晃,站都站不稳。大家看在眼里痛在心上,都劝他回去休息。他拒绝了大家的劝阻,用手捂着肚子索性就坐在地头上指挥,为的是抢在雨季到来之前顺利完成小麦收割,确保粮食颗粒归仓。
真实条硬汉子!
我们的“苞米大豆队长”也有侠骨柔肠的一面。在他那刚毅坚强的背后,同样有着柔情似水的内心世界。他对知青的关心是全方位的、无微不至的,就像一个老父亲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他经常到宿舍问寒问暖,了解知青思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在田间地头,他手把手地教知青干农活的技能和要领,使我们很快掌握了干各种农活的方法,提高了生产效率;他与班子成员一起想方设法让知青安心边疆建设、健康成长。针对知青刚离开城市生活不习惯、想家、哭鼻子及打架斗殴、偷鸡摸狗时有发生等情况,他大力倡导、积极支持连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在他的带领下,领导班子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大食堂门前的空地上建起了简易的篮球场、排球场、跳高跳远场地和单、双杠等设施;还成立了篮球队和文艺宣传队,不仅活跃了自己连队的业余文化生活,还经常走出去到兄弟连队参加比赛和演出。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连队的凝聚力增强了,知青的思想稳定了,想家、哭鼻子、 打架斗殴的少了,偷鸡摸狗的不良行为几乎绝迹。每天下班,青年们在球场上生龙活虎的场面热闹非凡;知青们自己创作的反映连队生活和自身成长的文艺节目大受欢迎。连队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知青们的创作热情高涨,当时4连的文艺宣传队在团里已小有名气;篮球水平更可谓是“打遍云山无敌手”。
1970年的“4·18”大火,让4连付出了最惨重的代价。26条鲜活的生命葬身火海、10几人成了终身残疾…面对众多知识青年的伤亡,李连长心如刀绞,这个钢铁般的汉子背地里不知流下了多少眼泪。他几天几夜不合眼,与班子其他成员一起尽可能把后事处理好,把从祖国四面八方赶来的伤亡者的家属们接待好,把生产、工作安排好。眼见着他憔悴了许多。
2006年8月,部分北京和哈尔滨知青重返云山,看望第二故乡的父老乡亲。这时的李大个已经是病魔缠身,行走也很困难。但当他得知知青们要去祭扫“4·18”烈士墓时,硬是坚持拖着病体陪同前往,再看一眼这些长眠地下多年的孩子们。
1972年,新建连队13连已经连续亏损两年,团里派李大个去担任连长,希望他能给亏损连队带来转机。消息传来,全连职工无论如何也不愿让自己心目中的英雄离开4连,一致要求团里收回成命。怎奈命令如山。
李连长赴任的那天,4连职工都恋恋不舍地前来送行,很多人痛哭流涕拉着李大个的手久久不愿放开,此情此景甚是感人。人们把团里派来接送李连长的车闪在一边,硬是把李大个拉到“热特25”上,拖斗里坐了满满一车人,一直把李连长送到了13连。
在新的岗位上,我们的“苞米大豆队长”再建奇功,带领13连全体职工第二年就扭转了亏损的局面。
2007年5月老连长去世。得到这一消息我们都特别悲痛。我们的“苞米大豆队长”把自己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无私献给了祖国边疆云山农场。他在我们的心中竖起的是一座丰碑,他永远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今,昔日的北大荒已经变成了中国第一粮食生产基地,成了名符其实的富饶美丽的北大仓。每当我们想起那片神奇的黑土地,就仿佛看到无数个“苞米大豆队长”正带领我们知青鏖战北大荒。可亲可敬的老复转官兵啊,你们在新中国建立伊始就浩浩荡荡开进了这千古荒原,用鲜血和汗水奠基并带领我们共同铸就了北大荒精神。
你们献了青春献子孙,献了子孙献终身。“完达山下埋忠骨,七虎林河铸辉煌”,你们是我们一代知青健康成长的恩师,是共和国的功臣!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们,祖国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