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归程
那是1972年初夏,我离开可爱的家乡杭州来到8千里外的北国边陲,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4师39团已经整整两年了。39团原为国营云山农场,是1956年铁道兵和1958年十万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时创建的,坐落在虎林县境内。无论向东还是向南,离中苏边境都不过80公里,39团北面背靠完达山脉,南边面向蜿蜒曲折的七虎林河,在广阔的矮丘、平原之上,已经开出了二十多万亩良田。
1970年5月24日,我和四十多位同伴一起,从西子湖畔来到了39团,分配到待建的第12连。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住进了四周满是沼泽荒草的帐篷之中,然后就一路跟随老同志和先来的知青们走上了开创新连队的艰苦创业之路。
从最初的不适应,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斗,亲历了多少磨难,终于在这千古荒原上扎下了根。此时我对这个自己亲自参与创建的连队已经有了第二故乡的归属感。不过,毕竟离开家乡两年多了,思乡之情随着时光的流逝越发强烈。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终于获得连队的批准,可以回家探亲了!
于是匆匆背起行囊,带了大豆、黄花菜之类的北大荒特产上路了。临走时,连队领导一再叮咛:要遵守纪律,不可超假!
二十来天的假期忙碌而愉快,到市场购物、帮老母亲烧汤做饭、帮助哥嫂照顾孩子,种瓜种菜种种细活干得干净利落;走亲访友、爬山涉水、故地重游,件件雅事兴致甚高,个中的快乐也难以一一尽述。最值得骄的是经过两年独立生活的历练,我的言行举止已展现出强大的自信!连老母亲和哥嫂看我的眼神也不一样了:她长大了,翅膀硬了!
时间飞逝,转眼假期即过。临离开家时,包括自己买的,家人给装填的,亲戚朋友送的,各种吃的穿的用的东西一大堆,足足装了两个行李袋。然后哥嫂送我到车站,随后一声汽笛,我就又踏上了北上之路。巧的是和我一起返回的还有金凤梅、付树宗、陈来顺。要说没有对家乡的眷恋那是假的,火车开动的一刹那突然在心中感到一丝不舍。但是荒原上那个我自己亲手参与建成的“家”,那熟悉的黑土地、一望无边的庄稼地和草原,那个只须劳动便衣食无忧,冬天有暖烘烘的宿舍,夏天有凉爽气候,人际关系十分融洽的连队已经在我心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位置。我回到它的身边心中似乎没有任何勉强。
按时归队是兵团战士应自觉遵守的纪律,我们那时对遵守纪律、信守承诺是非常重要的。既然下过保证,那就一定要按时归队。
经过4天3,、两次转车的漫长旅途,终于在假期结束的前一天早晨抵达了熟悉的边陲小站一一辉崔。嘿嘿,那时坐车可没有卧铺,能不站着就很不错了。
还在火车上时,就看到窗外不停地下着雨。而这雨是最令人担心的事情。当年北大荒的路况非常不好,最高级的路面也不过是铺上一层黄色的山沙,而更多的只是土路而已。晴天时还可以走车,只要一下雨就泥泞难行交通断绝。
果然,下车后雨仍然在不停地下,看那乌沉沉的天也根本没有短时间停下来的意思。听转运站的同志说,雨已经下了两天,团里的公共汽车也两天没有来,而且看样子今天也肯定不能来了!这可怎么办呢?明天假期就到了,我们费九牛二虎之力赶回,却要在近若咫尺之地耽误一两天?此时有人提议,“干脆我们走回去吧?在连里干活每天还不得走二三十里地?下雨也不是没挨过淋!这点路虽然长些,但也没什么大不了吧?”
此话一出,立刻获得4个人的一致同意!
那时的我们真是有一种豪气呢,“不就是七八十里路么?不就是要背个二三十斤的行李包么?”
走!’
虽说还在商量着,但我们已毫不犹豫地背起行李包跨入了雨幕。两个男生:陈来顺和付树宗仗着体力强,很快就走到了前面,但我和金凤梅也不甘落后,一步不落地紧紧跟随。
从辉崔出发,先要沿着密(山)虎(林)公路向西北走十几里,其中有一个大上坡。等碰到“大架子”(大地测量标志物)就要转向东北进入38团的团内公路。密虎公路是省道,全部是沙石路面,不陷脚,走起来还比较顺利。但是因为雨下得大,还没有走到大上坡,我们的衣服就全部湿透了。幸好行李包是防水的,不然带回的好东西全都要泡汤了。
迎面的冷风毫不留情地夹带着雨水洒向我们的脸面和前胸,气温也只有十几度,但是谁也没有感到寒冷。由于负重赶路,浑身还出了汗。汗水和雨水混合在一起,顺着衣服和裤子往下淌,然后灌满了脚上的“水袜子”,每走一步就“咕唧”一声。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只用了一个多小时,我们就走到了“大架子”,从省道转入团道,路况开始变得糟糕起来:因路面铺的山沙太薄,经常露出黑土,每走一步鞋底就粘上一层黑泥,几步下来鞋底就成了一个大泥坨,只好边甩泥边赶路。幸好我们发现路边上长着许多蒲公英、车前草一类贴地矮草的地方不太粘鞋,走在那里倒是要快些。
一路上我们都很兴奋。虽然背着很重的行李感到累,但就是觉得身体里有着一股使不完的劲儿!
我们开始大声地念毛主席语录“没有什么困难可以阻挡人的前进……”又大 声唱起了语录歌“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念了、唱了,说说笑笑,脚不停,嘴也不停。
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走到了38团,再往前就到云山水库了。这时我感觉肚子开始“咕噜、咕噜”叫起来。火车上吃了点东西,到现在估计有五六个小时水米未沾牙了。可是现在也没地方吃饭,只好继续赶路。
走上云山水库大坝的时候,饥饿和疲劳已经到了顶点。我们也没劲唱了,也不说话了,步伐也开始慢下来。
水面非常宽阔,风刮过时毫无阻挡,风猛烈地吹着我们的身体。幸好走到这里已不是顶风,否则我们真就走不动了。 当我们越过大坝,走进39团7连地界时,我忽地感到那个最疲劳饥饿的时刻过去了!浑身又开始有了劲。听人说过,饿过了劲,反而就不觉得饿了,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从7连开始,脚下的路又变得比较好走起来。因为这一段路毕竟是我们团外出的主干线,修不好会影响全团的交通,于是我们的脚步快起来。此时风雨仍然没停,我们也没有了刚上路时的兴奋,不再说笑,闷头走路。
离团部越来越近,但感觉肩上的两个行李包也越来越重,两条腿也越来越拔 不动。此时的累已经快要到达极限。但我心里就只有一个想法,咬牙坚持!而我们一行 4人,也没有一个落下的。 远远地看到团部营房的红墙红瓦,突然觉得好像是打了一针强心剂,我们脚下的步子又快起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终于走到团部时,我们已是精疲力竭。
恰好在招待所食堂附近碰到了李树声,李是哈尔滨知青,在团部机关工作,曾以工作组成员的身份下到过我们连,所以和她熟悉。见我们一身透湿狼狈不堪,满脸疑惑打问原因。得知我们竟是从辉崔走回来时,惊奇之余急忙帮我安排吃住,后来甚至还把我们换下的湿衣服也想办法帮助烤干了。
一打听,我们到达团部时已是下午5点钟——在路上整整走了9个小时! 吃饱喝足,当晚就住在团部招待所了。第二天一觉醒来,浑身的疲劳一扫而光!于是我们马不停蹄接着往回赶,70里路都走过来了,20里更不在话下,没用多少时间,就回到了我们的12连!
40年过去了,一想起这次顶风冒雨步行几十里赶回连队的情景,便彷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年代,浑身就感觉到一股火热的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