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姐牺牲前将儿子托孤,没托母亲,没托富有的三舅,到底托了谁?

心言诉陌尘 2025-01-20 14:02:39

江竹筠是她的化名,她的原名叫江竹君,她还有一个让世人都敬仰的名字“江姐”。

童年时期的江姐(右)和母亲、弟弟合影

江姐是四川自贡人,出生于1920年,父亲是个洒脱的人,常年游走于外,母亲就靠着几分薄田养活她和弟弟江正之。江姐8岁时,一场大旱让家乡的庄稼颗粒无收,母亲只好带着她和弟弟去投奔了重庆的外婆和三舅李义铭。

江姐的这位三舅在重庆可是个知名的人物,他不但涉及了商业,还涉及了医疗和教育。蜀通轮船公司董事的头衔已经是当时重庆响当当的人物了,可李义铭还是红十字医院的院长,还是精益中学的校长,同时他还开办着一家私人医院,妥妥的成功者,名利双收。

来到舅舅家,外婆由衷的高兴,将常常吃苦的女儿从头到脚看了个遍,随后满眼含泪地将她和两个外孙拉到厨房,把各种美味端出来让他们吃个够,从此,母女三人便在三舅家住了下来。

舅舅李义铭一家

虽说是骨肉至亲,可三舅家的富裕还是让江姐母女三人感到了贫富悬殊带来的压抑。首先,三舅母就很不喜欢从乡下过来的他们,常常白眼相待,这让已懂世事的江姐内心很不舒服,她时常说服母亲从这里离开。

可外婆无论如何都舍不得,便称自己身体有病,需要女儿照顾,更是以此为由说于媳妇听,以制止她对母女三人的做法。江姐他们留了下来,可隔三差五还是会听到舅母的风凉话,为了外婆,他们也只好忍气吞声。

随着时间的流逝,外婆终究是过世了,没等舅母赶,江姐和母亲、弟弟便搬离了三舅家,到城郊租了一间简陋的民房住了下来,靠着母亲给人做针线活为生。母亲的针线做得好,时间久了,周遭的人家都会找上门来。靠着这些手工钱,母女三人的生活没有了问题,余下一些还能让10岁的江姐去教会小学读书。

江姐(右)和同学一起

这时,江姐的父亲也到了重庆,他在货船找了份零工。可能是因为年岁大了的原因,他居然知道把挣来的一部分钱交给妻子,贴补家用。

有了父亲的帮衬,弟弟也能去上学了。

可好景不长,只过了短短半年,父亲做零工的货船就破产了,他二话不说,便卷铺盖回了老家,将抚养姐弟的任务又丢给了母亲。

为了维持生计,江姐只好辍学。看着别的同学每天依然高高兴兴地去上学,她多么希望父亲重新找到工作,重新让她进学堂,然而两年后她却听到了噩耗,父亲生病去世了,江姐上学的最后希望也没有了。

但凡能挣钱的行当都有人跟随,做针线挣钱的人多了起来,江姐一家是外乡人,免不了遭到排挤,手工针线挣的钱也越来越少,没有办法,母亲只好去附近的袜厂做工。

为了帮母亲分担生活重担,只有8岁的江姐也去了袜厂。由于身高太矮,她压根儿就够不到机器,于是她想了个办法,搬个凳子踩上去就刚好够着。小小的身躯很快就熟练了机器上的活路,一天下来,她的生产量几乎和成年人一样,可老板发给她的依然是童工的工资。

江姐中学照

1932年,江姐12岁了,他依然和妈妈在袜厂做工,每天10多个小时,十分劳累。她自己倒不怕,就怕年岁大了的妈妈身体吃不消,正在这时,三舅突然光临了她们的寒舍。

原来,舅舅是来请妈妈回去帮忙照顾他小儿子的,报酬是让她们姐弟可以重新上学。

就因为这个报酬,妈妈爽快地答应了。

那所学校是孤儿院设立的小学,即便如此,当时的江姐也倍感珍惜,她怕再次失去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于是日夜苦读,从不间断,竟用三年半时间就学完了小学所有的知识。

历史老师丁尧夫关注到了这个刻苦的女孩,常常借些书籍给她阅读。在丁老师所借的书中,江姐知道了岳飞、霍去病、文天祥等爱国英雄,让她的内心燃起了正义。

1935年,丁老师突然被抓了,原因是他有加入我党组织的嫌疑。而江姐在学校与丁老师的长期相处,让她坚信丁老师是一个好人,于是她的内心有了确切地认定:丁老师的组织才是追求真理的。

1937年“卢沟桥事件”爆发,江姐已是南岸中学的学生,面对侵略者的肆意妄为,将她内心的正义感彻底地激发了。保家卫国才是人间正道,江姐和她的同学们勇敢地走上街头,利用各种方法宣传抗日救亡。

江姐的入学登记表

1939年,江姐入党了,她的介绍人是她的同学戴克宇,也是她的闺蜜,两人的任务便是到中华职校会计训练班学习,在那里建立一个新的党组织。

此时的日军正疯狂侵略,江姐的工作环境十分恶劣,可她总是不顾危险地奔走联系,一步一步地完成着党交给的任务,这也让她从最初的组织新人逐渐锻炼成了成稳的地下工作者。

1943年,江姐接到了新的任务,给时任重庆市委第一委员的彭咏梧当助手,而且她们的对外身份是夫妻。这样的身份让还是青春少女的江姐感到惊讶与别扭,但想着是组织给的任务,她毅然选择了接受。

一晃眼,江姐与彭咏梧以“夫妻身份”在一起工作已过去了一年多,两个人对彼此有了相互了解,也褪去了最初的尴尬感觉,反而是习惯了“彭太太”的称呼,两人之间更是生出了默契,用另一种说法就是别样的情愫。

然而,彭咏梧早已成家,妻子叫谭正伦,人称“幺姐”,她给老彭生了个可爱的儿子,所以内心萌发的感情再美,两人都必须恪守道义,将它深埋心底,一心扑在工作上。

但是,他们谁都没有想到,这份感情在某一天又被重启。

江姐一家

1945年,江姐和彭咏梧接到了组织的秘密通知,为了目前紧要的工作,批准她们真正地结婚。

两人虽然走到了一起,但都怀着对谭正伦深深地歉意。

江姐与彭咏梧依然走在“悬崖刀尖”进行着党的工作,儿子出生后,取名彭云。

此时,内战爆发了。

随着战斗的深入,江姐和彭咏梧的工作更加地艰巨了。为了牵制敌人兵力,她决定去下川东与丈夫一同开辟第二战场,但孩子还小,不能一同前往。正当江姐考虑将孩子托付给谁时,下川东传来了老彭牺牲的噩耗。

这一刻,江姐的心痛到了极点,她发誓要接替丈夫的工作,与敌人战斗到底。

可是儿子怎么办呢?

江姐战友和彭云

有人建议让她托付给自己的母亲,或者托付给有钱的三舅,但江姐都没有选择,而是将儿子托付给了彭咏梧的原配妻子谭正伦。

她先是找到了“幺姐”的弟弟谭竹安,与他进行了深入的沟通。谭竹安最终被她与老彭保家卫国的壮举感动了,并将她们的事迹说与了姐姐听,谭正伦敬重江姐的正义与胆识,不但释然了内心,还毅然接纳了小彭云。

儿子有了安全的去处,江姐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组织工作中。就在江姐和战友们大量印发《挺进报》时,被叛徒出卖,不幸被捕。

在敌人的渣滓洞监狱中,江姐经历了各种刑具,吊索、电刑、老虎凳,撬杠,最残忍的无疑于竹签钉十指。这些,江姐都挺过来了,她始终以坚贞不屈的态度回应着敌人的威逼利诱。最终,敌人放弃了,要将她置之死地。

彭云和妈妈的像

江姐也感到了死亡的来临,牺牲前,她越发想念自己的儿子。她从身上破了的棉袄里扯出一坨棉花,将其烧成了灰,然后兑上一些水,自制了一份“墨汁”,再用竹签蘸着给谭竹安写了一封信,趁难友出狱的机会带了出去。

江姐的信里有这样一句话:“假若不幸的话,云儿就送给竹安弟了,不要骄养,粗茶淡饭就行。”

1949年11月14日,江姐牺牲了。在众多倒下的烈士遗体里,那件红色绒线衣格外地刺眼,那是江姐就义前特意穿的,那抹红色,象征着胜利。

听闻江姐牺牲,“幺姐”谭正伦泣不成声,她将彭云抱在怀里,大声说道:“妹妹,我敬你呀,你放心,我一定会将云儿带好,将他养大成人!”

谭正伦和彭云

后来的彭云考取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看着他娶妻生子,“幺姐”又想起了江姐,她几度哽咽后说道:“妹妹,你的嘱托我完成了。”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有太多像江姐一样的烈士英雄用鲜血谱写了不朽的赞歌,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然而在他们的背后,还有更多像“幺姐”一样的人,为党的事业撑起了另一片天,他们同样值得敬重与歌颂。

0 阅读:0
心言诉陌尘

心言诉陌尘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