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挺牺牲24年后,其女儿叶剑眉专程找到郭沫若,向他提出一个请求

心言诉陌尘 2025-01-13 14:13:33

1970年,78岁的郭沫若在家中接待了一位素未谋面的女子,那便是叶挺之女叶剑眉。

故人之女造访,对故人的思念之情瞬间被呼唤出来,言谈间,郭沫若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意气风发的岁月......

1926年,郭沫若34岁,北伐战争拉开序幕。时任广东大学文科学长的他在我党早期领导人的影响下加入了战时工作,他以笔为矛,字字珠玑,成为了当时的风云人物。

此时的叶挺30岁,正值壮年,他率领的独立团已经取得了多次战役的胜利。对这个素不相识的团长,郭沫若十分欣赏,他说叶挺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堪称当代“赵子龙”。

在攻克武昌的激战中,两人相遇了,秉着同样的志向,双方都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随即一武一文,并肩作战。南昌起义之后,在李一氓等人的介绍下,两人纷纷加入我党。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郭沫若与叶挺为救民族于危亡,继续踏上了救国之路。在上海,郭沫若创办了《救亡日报》,组织文化宣传、战地服务、前线慰问等事务,叶挺则去了延安,他要再次领兵打仗,于是成了新四军首任军长。

两个人好像又回到了北伐时期,奔赴前线就交给了叶挺,后方的工作自然分给了郭沫若,他们都倾尽心血,誓将侵略者赶出中国。

在武汉短暂地停留后,两人分手告别,郭沫若即兴写了一幅字赠送给叶挺。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叶挺看后,大声地朗读了一遍,对好友的这幅字,他不但认同,而且甚是喜爱,他说,这将是对自己人生的勉励。

奔赴前线的叶挺,用他的军事才能,和战友们完美配合,指挥开展游击战斗,创建了属于自己的抗日根据地。除此之外,他还向爱国人士和国际友人宣传抗日思想,募集了大量的物资,在一定程度上壮大了抗日力量。

1941年,叶挺、项英率部队行军北上,当走到泾县茂密的山林地界时,突然遭到国府80000多人的攻击,此时我军只有8000余人,敌我悬殊之下,瞬间陷入了重重包围。

叶挺指挥战士们就地突围,这一打就是七天七夜,最终在弹尽粮绝之下,我军许多战士壮烈牺牲。叶挺身陷囹圄,项英同志被杀害,在他就义时,才知道这场战斗原是因为叛徒出卖。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皖南事件“,它是国府蓄谋已久的。

得知叶挺被捕的消息,郭沫若心急如焚,他一边用慷慨激昂的文字强烈谴责国府的恶劣行径,一边四处奔走想法营救好友。

然而,老蒋一心要抓的人,营救可是难上加难。

在狱中,叶挺经历了各种威逼利诱,都不曾动摇,他一遍又一遍地念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如此一来,无论对方使出浑身解数,也动摇不了他坚定的信念。

没有办法的国府将叶挺转移到了桂林的七星岩,关在了一个山洞里,切断了他与外界的一切联系。随后,给他吃的一日三餐全是粗茶淡饭,甚至难以下咽。叶挺心里明白,这是老将折服他的另一种办法。

于是,叶挺做好了长期坐牢的准备。

无法驰骋疆场,叶挺也没有让自己闲下来。他开始埋头读书,沉下心来创作诗歌,他要像郭沫若一样,将自己的意志用文字表达出来,继续与敌人斗争。

1942年1月3日,在山洞里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五个月,老蒋或许是认为火候到了,便下令将叶挺解往重庆。

第一个跟他见面的是沈醉,沈醉带来了理发师和新衣服,可是被叶挺拒绝了,他说:“我的须发就这样了,我不会为了见什么人而去修理它的。”

沉醉见无法说服,只得回去复命。

几天后,陈诚来了,他和叶挺是同学,他们都曾在保定军校学习,北伐时,还是陈诚举荐的他,这一次也是因为陈诚,老蒋才同意解他来重庆。

陈诚直接说出了此来的目的,他是来让叶挺归顺的。叶挺一听,抑制不住激动,大声质问陈诚道:“国难当头,你们残杀友军,尽干些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有何脸来说服我?有何脸面对国人?又有何脸向历史交待?”

面对叶挺一连串的质问,陈诚无法回答,他只能劝他不要动怒,把过去的事先放下。哪知叶挺听后更加激动了,他大声吼道:“8000将士被歼,我能放得下吗?”

陈诚和叶挺的这次见面,注定是不欢而散。

时间来到了1942年11月,叶挺依然还在狱中。他突然想起好友郭沫若即将过50岁生日,便想用有限的条件为他准备一份礼物。

他将香烟罐上圆纸片弄下来,做成了一枚“文虎章”,并在章的一面写上“寿比萧伯纳,功追高尔基”,另一面又写上“祝沫若兄五十大庆叶挺”。待内人李秀文去狱中探望他时,他便让她转赠予郭沫若。

郭沫若捧着这个独一无二的生日礼物,热泪盈眶,那可是好友对自己最真挚的诚意,也是极大的肯定与祝福,随后,他将这枚“文虎章”悉心地珍藏起来。

于是,在李秀文的传递下,两人有了“书信”往来。

一天,李秀文再次到访,她悄悄从菜篮子底下掏出一封信递给了郭沫若,说是叶挺特意交待必须亲手交到你手上。

送走秀文,郭沫若返回房间,将门关上,小心翼翼地拆开信。信中,叶挺向他诉说了自己在狱中制作生日礼物的过程和用那两句祝福语的原因,最后还在信的末端附了一首他自己写的诗: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着自由,但也深知道人的躯体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

叶挺给这首诗命名为《囚歌》,郭沫若是第一个读者,他被诗中的力量深深震撼着,他又四方奔走,他希望叶挺能早日恢复自由。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

1945年8月,抗日战争已经全面胜利,我党开始设法营救被国府关押的同志。1946年3月4日,他们终于释放了在狱中呆了五年多的叶挺。

出狱的第二天,郭沫若就赶去看望叶挺。老友相见,心中百感,终于,叶挺先开了口:“沫若,还记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吗?如今我都兑现了。”

听完叶挺的话,郭沫若泪流不止,感慨道:“希夷(叶挺的字),你征服了一切!”

是的,叶挺用行动和时间证明了他的坚定意志。两人开始寒暄生日礼物,郭沫若赶紧从口袋里掏出:“带来了,带来了,如此珍贵的礼物,我会永远保存的。”

两个人握手而笑,回去后的郭沫若又将叶挺的那首《囚歌》书写了一遍,在屋子里大声地吟诵,他对这个朋友,是由衷地敬佩。

抗战虽然胜利了,可党的任务还未完成,老蒋又发起了内战,叶挺将继续踏上新的任务。

1946年4月8日,叶挺受命与王若飞、博古等人一起前往延安。他带着夫人李秀文和女儿叶扬眉,心情好到了极点。郭沫若相送到机场,叶挺让好友放心:这一次是去追寻自由和希望。

可是,这样的好心情实在是太过短暂了,飞机在山西境内失事了,叶挺和妻女都不幸罹难,一切都戛然而止了。

噩耗传来,让无数人悲痛欲绝,郭沫若更是痛彻心扉,他写了很多诗来祭奠自己的好友。

之后的每一年,他都会写诗纪念,甚至去到广东肇庆,登上当年叶挺独立团的团部——阅江楼,在那里回忆和叶挺的点点滴滴。

1961年,叶挺离世15年,为了纪念,郭沫若写道:”四八烈士是牺牲了,但也永生了,他们的奉献精神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

1970年,郭沫若78岁了,他接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叶挺的小女儿叶剑眉要专程来拜访他。郭沫若非常激动,见女如见故人。

见面的那天,二人畅谈了叶挺的昔日往事,临走时,叶剑眉向郭沫若提出了一个请求,她希望郭老能执笔再写一次父亲的《囚歌》赠予她。

郭沫若当即就答应了,随后铺开宣纸,握笔有神,一气呵成地将《囚歌》默写了下来。整个过程未看原稿,他说,这是老友的杰作,它永远盘旋在我的大脑。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与世长辞,享年86岁,而叶挺做”文虎章“那年,萧伯纳刚好86岁......

两个人,都在彼此的思念和记忆里。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0 阅读:5
心言诉陌尘

心言诉陌尘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