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不满饷,满饷不可敌!吃饱饭就真能以1敌3吗

纤纤娱乐汇 2024-12-14 08:56:06

明史圈有这么一句话:“明军不满饷,满饷不可敌”,说的是明军战斗力孱弱的关键是没军饷,吃不饱,战斗意志薄弱。这句话放到国军身上也没一点毛病。终抗战14年,尤其是1939年以后,国军基本就是忍饥挨饿的状态。甚至于国军死掉的壮丁比前线牺牲掉的战士都多。

但国军的本质是中国军人,中国军人的意志力在全世界都是不可比拟的。当国军能够吃饱饭、发足饷,那也是爆发出了惊人战斗力。驻印军缅北大反攻就是一个典型,驻印军以伤亡17000人的代价歼灭了48000多日军。

新编38师

中国驻印军底子就不错,他是由退到印度的新38师和新22师组成。新38师的前身是大名鼎鼎的税警总团,新22师隶属于第五军。光是这些士兵就要强于国内战场很多国军部队。

这些士兵在印度被史迪威整编为驻印军,其武器装备进行了大换血,火力支援能达到排一级,每个排都会有迫击炮班。这个火力支援程度在国军所有部队中绝无仅有。班排级火力猛,师级火力也同样猛。驻印军每个师有一个105毫米榴弹炮营,两个75毫米山炮营。这种重火力全部都有强大的机动能力支撑。

105毫米榴弹炮

驻印军每个师都有300多辆卡车,这个豪华程度超过了日军。日军的机械化能力一直不强,很多重武器还得靠骡马运输。驻印军的攻坚能力极强,拥有火箭筒、反坦克炮,机枪更是多达500挺。这个火力密度日军见了都得被吓到。

美械能发挥火力优势除了装备好外,还得有好的后勤。全世界所有美械军都拉胯的重要原因就是补给跟不上。但驻印军的后勤是美国供应的,驻印军光训练用的弹药就比国内部队打仗加训练一起都多,这就让驻印军的战斗力飙升。驻印军背后是美国大型运输机、卡车、货轮在供给弹药和食物。驻印军的野战食品每天三份,每餐都有牛肉罐头,还有饼干当主食。

驻印军的口粮

驻印军在饭后之后还可以喝红茶调剂。这个待遇比国内后方的精锐国军待遇还要好几个档次。如果是在平时,驻印军的伙食也很不错。驻印军食堂注重荤素搭配,营养均衡。正因为驻印军有足够的营养供应,其身体素质强于国内战友,在与日军作战时才能发挥足够出色的战斗力。

正是由于装备精良、训练充足,驻印军在国军体系里地位远高于其他部队。这一点在新六军身上体现得最明显,因为他的军长廖耀湘不仅是驻印军新六军军长又是一个黄埔生。在蒋介石的国民革命军体系里,一直都是黄埔系高于非黄埔系,中央军高于地方军。像廖耀湘这种既是黄埔生还是中央军里最精锐的驻印远征军军长,那在国军体系里地位是最高级。新一军的孙立人、第五军的杜聿明都得屈居于他的下面。

廖耀湘

国民党五大主力有74军和18军,但这两者地位是不如新六军的。74军被称为御林军是因为解放战争负责保卫南京。但实际上一开始在南京的是新六军,后来新六军去了更重要的东北战场,才轮到74军保卫南京。新六军最高荣誉是8月21日在芷江接受了日军投降。能代表整个国民党政府去接受日本投降,这就看出新六军地位到底有多高。不说五大主力战斗力以及与老蒋的关系如何,如果光从地位上来说新六军是谁也比不了的。

1943年10月驻印军开始向缅北日军反攻,新一军仅仅五天就拿下胡康河谷日军最大据点新平洋,很快周边的其他据点被拿下。日军第18师团为了挽救胡康河谷局势调来56联队防守,结果孙立人率领新38师主力经过七天激战取得了于邦大捷。这在国内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为日军一个联队的防御阵地,国军往往需要10倍于敌的兵力围攻还不一定能取胜。比如兰封会战、万家岭大捷、台儿庄战役,国军都做不到突破日军的就地防御,最后歼灭战只能变成击溃战。

驻印远征军

驻印军有了强大的后勤后,战斗力提高了不说,机动性和组织度也上来了。在孟关战役中,新一军从侧后迂回把日军完全包围在了孟关。战车第一营配合步兵从原始森林中穿过,把日军后勤完全切断。这在国内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咱们先不说国军机动性差,就算是有这个机动性也完成不了这个任务。因为国内士兵除了骨干力量都是拉壮丁过来的,如果派出这么一支分队从侧后迂回,部队派遣出去就彻底散了。国内部队必须是指挥部监视嫡系,嫡系监视非主力部队,连排长监视老兵,老兵监视新兵。大家一级监视一级才能维持部队稳定,这一点越是中央军越突出。因为地方军大多都是本省人,如果当了逃兵自己的亲属和同乡都得连坐。

国军壮丁

中央军的很多壮丁都是从西南、河南拉过来的,国府在1927年就失去对基层政府控制了,一个士兵当了逃兵根本就找不回来也惩罚不了。可以试想一下,老蒋下命令给李培基让他惩罚逃兵行为,这位可能连人都找不到是哪里的。或者让龙云、王缵绪追查逃兵,这两位估计都不会执行。

驻印军待遇好,这些士兵根本就不会逃跑。从另一个方面说,即便国军士兵不逃跑也迂回不了。因为士兵大部分时候都是半饥饿状态,如果过远的迂回很容易在半路死掉。所以,国军在解放战争中永远是沿着铁路、公路线行军,他们离开铁路或者公路根本走不了。解放军跟国军作战完全就是降维打击。

但即便如此,驻印军在缅北地区作战也不是一帆风顺。解决了后勤、装备和训练,却解决不了战斗素养和部队风气。密支那战役中,驻印军初期的战斗还是十分顺利的。

1944年4月29日史迪威命令中美联军穿越原始森林奇袭密支那,并在5月17日快速占领了密支那西机场。随后大量运输机空运士兵和装备在机场降落准备进攻密支那。到了5月18日夜,集结在密支那西机场的部队已经有4个团之多。5月19日,150团两个营向密支那不到300日军发动攻击。按照正常逻辑,装备精良的两个营远征军应该能消灭密支那守军,起码能保持僵持态势。但是这两个营在进入密支那后为了争抢仓库物资又变得混乱不堪。

日军抓住这一机会反推150团,这导致150团在日军围攻下突围而去。这一失败导致增援密支那的日军很快到位,此时密支那日军已经有3000人之多,突袭战被打成了消耗战。

整个密支那战役打得相当艰难,从5月26日中美联军组织起攻城战开始,国军士兵战斗素养低下的问题就暴露了。这些士兵虽然是国内精锐但跟我党领导的部队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有较大差距。国军守强攻弱,因为其作战水平基本停留在挖战壕的一战阶段。所以在密支那战役中,国军士兵根本不懂如何借助地形作战,导致伤亡增加。更重要的是国军士兵往往为了壮胆漫无目的射击以至于暴露自身目标,成为日军的枪下亡魂。

芷江受降仪式

更重要的是,国军中下层军官根本看不懂美军侦查机拍的照片,进攻效率提不起来。整个密支那战役中美英联军总兵力在3万人以上,以10倍兵力攻击3000人驻守的密支那竟然损失了6000多人。可见,单一的后勤提升也无法帮助国军脱胎换骨,毕竟这还是一支旧军队。只有当完全靠新思想武装起来的解放军出现时那才是战无不胜的

3 阅读: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