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7日 星期四 晴
前不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一场学术讲座中抛出了一个引发全网关注的话题:"我会在 60 岁卸任科主任,65 岁彻底告别专家门诊。" 这番直言不讳的表态迅速登上热搜,网友纷纷点赞其 "不占位子、甘当人梯" 的格局。在医疗行业普遍存在 "专家终身制" 的背景下,张文宏的退休计划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关于医生职业生命周期的深刻讨论。
作为抗疫期间的 "硬核网红",张文宏的职业选择具有特殊标杆意义。他在讲座中特别强调:"每天都在 'PUA' 年轻医生,承诺不会让他们被压制。" 这种主动让贤的姿态,不仅体现了对人才梯队建设的重视,更触及了医疗行业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 —— 资深专家的临床经验与青年医生的晋升空间之间的平衡难题。
张医生这种豁达直爽的性格和格局气度,让人钦佩有加,更引发人的深思。在医学专家终身制如古老城墙般坚固的行业语境中,这种主动让渡的姿态,恰似春日融雪时溪流冲破冰面的第一道裂痕,折射出超越个人进退的文明之光。
因为医学是一门经验科学,外人眼里,医生越老越有经验,越老越值钱,所以很多门诊都坐着返聘的专家,甚至有典型宣传里讲九十岁的医生还能上手术台做手术。某三甲医院的档案显示,超过70%的主任医师退休后仍占据门诊资源,而年轻医生平均需要等待12年才能获得独立出诊资格。这种结构性淤塞不仅阻碍人才流动,更让医学传承陷入代际断裂的危机。
张文宏却反其道而行之,他准备早点退休,希望给年轻人留出更多机会和发展空间,认为这才有利于科室的建设发展。要知道人才队伍僵化,流动不起来就会一潭死水,于个人发展、于事业进步都没有好处。
可是现在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退休年龄向后大大延迟,70、80后要干到60多岁才能退休,这意味着将来会有一大群白发苍苍的老人占据着工作岗位,过了60岁体力精力都跟不上,还占在高层级位子上不能走,将成为不可避免的矛盾。
新陈代谢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规律,只有老的退出历史舞台,年轻人才能发挥出活力,创造出新的惊喜,在这个问题上,老年人应该充分放心、大胆放手,应该相信离了谁地球都一样转,并且还可能转得更好。
张文宏无疑是难得的人间清醒,他心里清楚自己并不是唯一的权威,自己退一步后年轻人会成长的更快更好,比自己更强。反之,若以学术权威的名义占据着位子,别人不得不给几分面子,甚至捧到神坛上膜拜,如此仅仅满足个人的虚荣和欲望,用长远眼光看,于事业是不利的。
该放手就放手,该退休就退休,该到二线就去二线,谁都不可能长生不老,万寿无疆,每个人都曾年轻过,也都会老去,直至死掉。把进退看淡,比看淡生死还难。面对名利、权力,知退知止方是智者。
张文宏的选择超出了医学领域范畴,值得所有人学习。其实人类文明史上最动人的篇章往往写满权力的优雅转身。古罗马执政官辛辛纳图斯在击退外敌后毅然归隐田园,留下"卸甲归田"的永恒寓言;华盛顿在连任两届总统后坚决拒绝第三任期,为美国宪政埋下制度基因。这些看似退却的步履,实则是文明进阶的阶梯。当手握权杖者懂得在巅峰处转身,权力便不再是吞噬一切的漩涡,而是滋养文明的活水。
西方医学界的"荣誉退休"制度提供了镜鉴。约翰·霍普金斯医院通过阶梯式退出机制,让资深教授逐步转向教学与科研,同时确保临床岗位的流动性。这种制度设计使医院始终保持30%以上的青年医师晋升率,形成知识传递的活态链条。制度革新不是对长者的驱逐,而是为整个生态系统注入新陈代谢的活力。
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禅让"的古老智慧,在当代也焕发出新的生机。上海某医院推行的"双主任制",让资深专家与青年才俊共同执掌科室,既保留经验智慧,又释放创新动能。这种代际共治模式使科室科研产出提升40%,患者满意度跃居全市前列。
在浙东某县级医院,退休老院长自发组建"银龄导师团",通过云端平台为年轻医生提供全天候指导。他们的电子签名永远落款"前浪",却在前浪的退却中托举起后浪的高度。这种超越职位符号的传承,让医学精神在代际接力中永葆青春。
知识的真正传承从来不在职位更迭的瞬间,而在日复一日的言传身教里。北京协和医院的查房传统中,白发教授与住院医师并肩而立,前者手中的叩诊锤不仅是诊断工具,更是知识传递的接力棒。当权力让渡与知识传承形成共振,制度变革便升华为文明演进的和弦。
张文宏医生谈论退休时的云淡风轻的视频,恰似两千年前庄子"薪尽火传"的现代回响。在文明的长河中,真正的智者从不眷恋权杖的温度,他们深谙进退之道如同四季轮转——春日的绽放是为秋日的硕果让出空间。当越来越多的掌舵者学会优雅转身,我们终将看见,权力退潮后的沙滩上,留下的不是寂寥的贝壳,而是整个文明的珍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