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小银。
01
青春期的孩子,真的太可恨了!
表姐的女儿今年14岁,读初二。小时候温顺听话的孩子,突然变得易燃易爆,一点就着,一碰就炸。
她说现在每天跟女儿相处,都如履薄冰,生怕不知道自己到底哪儿没做对,就把她惹毛了。
她从外面回来,你关心的问他,热不热啊?她说,你自己去外面试试不就知道了?然后,看都不看你一眼,咣的一声进自己房间了,闭门不出。
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高涨,一方面还很幼稚,一方面希望父母把他们当大人。
这个时候他们又常常这也看不惯,那也不以为然。和父母较劲是常事。
我们要了解“孩子的沟通风格”,在哪种状态下跟孩子沟通最有效。父母找出孩子风格的目的并不是要讨好他们,而是要去想“我的小孩吃哪一套?”
比方跟孩子谈电子游戏,他们就很能聊;煮些好吃的食物,谈话气氛就很顺等。
父母要能先忍住责骂的冲动,转个角度跟他们站在一起变盟友,甚至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如此一来,不必大人要求,他们也可以用更理性的态度反省自己。
放下“我都是为你好”的大旗,梳理自己的负面情绪,聚焦在青少年做得的好行为上,亲子间的沟通将会更加顺利。
02
一、适时闭嘴,沉默的陪伴是最好的支持
青春期的孩子内心很矛盾。一方面,她们留恋父母的关爱,但又渴求独立。所以积极热情的沟通,会让孩子感觉被拉回到小时候。加深了她们的矛盾心理和反感情绪。
麦拉宾法则:7%来自说的内容,38%来自语音、语调,55%来自肢体语言。
作为家长,给孩子沉默的空间,比用密集的语言表达关切,更能帮助孩子接纳变化,安顿好内心的冲突。
二、孩子想听的,是你掏心窝的话
说教、指正,会直接成为亲子间的导火索。
这个时候,家长可以考虑运用“自己人效应”和孩子沟通。
有研究表明,在聊天中,适当暴露负面经历,会让对方感觉温情和信任。
通过自我暴露,讲一些自己的糗事、傻事,让孩子感觉你们处在平等的位置,把你当做“自己人”,主动缩短和父母之间的距离。
三、在孩子失控前,你要先给情绪刹车
让你喋喋不休的,或许不是孩子,而是我们无法控制的情绪。
让你“不能不说”的,或许也不是孩子的坏毛病,而是你对孩子的控制和要求。
控制性唠叨不仅会引起孩子反感,也会影响她们成为人生的主人。所以,父母要学着掌控情绪,不妨把约束力指向自己。
四、用心倾听,是不着痕迹的支持
有研究发现,在聆听过程中,积极与讲话者互动,不时地提问“然后呢”或者接一句“这样子啊”,同时做出些表达兴趣的表情。
说话的人,就会感觉到在意和激励,不仅会说得更多,俩人之间的距离,也会迅速拉近。而这就叫做“格林斯潘效应”。
与孩子沟通也一样,我们是否认真的在听,对她说的内容感兴趣,以及积极的做出回应,非常重要。
五、将心比心,世上没有天生的坏孩子
很多家长都怕孩子到了青春期,叛逆、撒谎、不听话,仿佛所有的缺点都集中在了孩子身上。
但请回想一下自己那个时候,学业压力、社交关系等等复杂的环境。在内心充满压抑、不被理解的情况下,孩子就会表现出我们所认为的坏行为。
这个时候孩子是最需要父母关心、理解,帮助的时候。作为父母,我们是帮助孩子一起战胜困难还是帮助困难战胜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