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为民国风流才子,以《再别康桥》闻名中国现代文坛。其文学成就斐然,感情经历亦丰富多彩。
徐志摩在英国求学时邂逅16岁的林徽因,对她一见钟情并热烈追求。然而,林长民反对两人交往,因年龄差距大且徐志摩已婚,他不愿女儿陷入舆论指责。
徐志摩昔时为爱,弃妻离子,迫孕妻离异,今观之,实属渣男行为。然此悲剧亦源于当时包办婚姻制度。
徐志摩一生极为精彩,但其悲剧缘由需追溯源头。
徐志摩诞生于浙江水乡,其父为清末民初实业家,乃当地首富,闻名遐迩。作为家中长子,他自幼备受宠爱,享受着富足安逸的生活。
14岁时,他考入杭州府中学堂,同学多为日后著名诗人。在校期间,他展露文学才华,于校刊发表首部作品《论小说与社会关系》。
他后入北大研习法学,仅三月余,家中即为其定亲。此亲事成为他与张幼仪婚姻不幸之始。
两人门当户对,才貌双全,本为佳话。然缺乏感情基础,加之徐志摩受西方文化影响,反对包办婚姻,故二人结局悲惨。
张幼仪家境殷实,自幼受新式教育。其父为上海富商,家族长辈认为她适婚,遂关注到徐志摩。其父随即派子前往徐家商议亲事。
徐家欣赏张幼仪才貌兼备,有大家闺秀气质,且两家门第相当,长辈满意,遂私下为徐志摩与张幼仪订婚,徐志摩亦遵循当时习俗,无奈成婚。
徐志摩当时将所有愤恨转向张幼仪,对她冷淡。张幼仪因倾慕其才华,自愿退学,在家操持家务、教育子女并侍奉双亲。
婚后,徐志摩因父母传宗接代要求,与张幼仪成婚并生子。但他对她无感情,自觉仅为生育工具。三年内育有一子后,不堪催促,他逃至国外。
军阀混战时期,中国社会环境动荡,他受先进思想启迪与老师影响,为用知识救国,赴国外寻求变革之道,并逃离压抑家庭。
他初入克拉克大学历史系,选修社会学与经济学,一年即获学士学位及一等荣誉。因厌恶美国资本主义,受罗素吸引赴英。经狄更生举荐,以特别生入剑桥,形成理想主义观,奠定浪漫主义诗风。
此间,双亲虑二人久别伤情,遂安排母子赴外。张幼仪亦乐意同行,因她已久未见其夫。
当时,徐志摩对此事全然不晓,家中突见母子,正值他追求林徽因之际,心中愤懑难平。
徐志摩为避母子共处,每日早出晚归,但仍与妻子同寝。不久,张幼仪怀孕。
徐志摩心中全是林徽因,得知此事后,他不顾妻子安危要求打胎。张幼仪坚决拒绝,态度明确,因此,两人的婚姻最终破裂。
徐志摩离弃妻儿奔赴伦敦后,张幼仪独留异国,遂向家人求助。其兄在欧洲闻讯,便将她们母子接至德国,共渡难关。
林徽因面对徐志摩的热烈追求保持清醒,她对儿子梁从诫坦言:徐志摩爱的是他想象中浪漫化的我,而我并非他心中所构想的模样。
徐志摩求爱女神无果后归国,决意离婚以反封建之名行私欲之实。期间,他托人送信给妻子,信中内容表明其心意。
你是否愿意仅成为徐家儿媳,而非徐志摩的妻子。
她曾以为旧旗袍不配他的新西装,不怪他,只怪自己。读信后才知,徐志摩想让她留家侍奉双亲、养育子女,自己去伦敦追求新思想与所爱。她顿悟,托付此自私男子不值。
1922年,张幼仪诞下次子后,意识到能自立更生。她决心继续学业与追求梦想,于是选择留在德国学校深造。
回国后,凭借四哥的关系与影响力,她获任一家女性创办、专为女性服务的银行副总裁一职。
此后,她持续学习,涉足商界,并远赴海外。她凭借个人努力,在世界上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顽强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