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中,粟裕破格提拔张震传为佳话。1948年,34岁的张震由纵队副司令升为华野副参谋长,进入指挥核心。资历名望平平的他,何以获粟裕赏识,至今仍令人称奇。
【张震崭露头角】
1947年解放战争激烈时,华东野战军在南麻、临朐战役中受损严重。国民党军采用新战术,以一母堡配二十至三十子堡,借交通壕相连,形成强大火力网。
该防御体系构筑迅速且威力强,子堡遍布各处,使华野部队过早暴露,失去突击先机。子堡遇袭时,母堡迅速增援,导致华野损失严重,二纵减员6000余,5师政委秦贤道牺牲。
战役失利后,华野高层互责,谭震林指粟裕指挥欠精,粟裕请处分。张震未参与纷争,深入探究败因,从敌战术至工事全面分析,后带队演练,针对敌子母堡制定进攻方案。
【弥补华野短板】
张震著《改进战术指挥商榷》,详述侦察、兵力、火力配置等关键,并编攻击子母堡手册下发连队,提升二纵攻坚力。其抗战时期文章总结游击作战经验,弥补华野战术不足,与粟裕战略谋划互补。
【张震积极支持】
1948年初,形势剧变。中央军委为拓展外线战斗,决定成立东南野战军,任命陈毅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
张震获任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参谋长,此任命受毛主席关注,并亲笔列入领导名单。3月3日,他抵达濮阳华野司令部,参与兵团工作,深入讨论粟裕在中原黄淮地区的大歼灭战构想。
1月22日,粟裕致电中央军委及刘伯承、邓小平,提出发展战略进攻的构想,即“子养电”,该构想与中央关于避免后方战略跃进的指示存在差异。
粟裕承压之际,张震力挺其战略,共商渡江分兵或中原集结之策,并主动请缨与粟裕联名致电中央,明确表态。
5月4日,中央采纳粟裕建议后,张震即刻部署准备,召集参谋长们,强调子母堡与城市攻坚战术训练,并在濮阳组织实战演练,彰显其优秀参谋长的素质。
【粟裕慧眼识才】
粟裕提拔张震,基于长远战略考虑。刘先胜调往苏北军区后,华野亟需一位精通战术与战略的参谋长,张震符合此需求。
南麻、临朐战役失利显露华野战术短板,尤其是对抗国军新型子母堡防御时。张震提出战术改进方案及研究成果,给予粟裕解决难题的希望。同时,战事加剧,指挥员体能要求提升。
淮海战役时,粟裕因七日七夜未眠而晕倒在司令部,由此更决意重用年轻干部。34岁的张震精力充沛,较47岁的刘先胜更适宜高强度作战环境。
粟裕筹备江南战事,虑及东南野战军行动后将遭敌重兵围堵,需无后方支援跨省转战,张震被视为适宜人选之一。
【携手作战】
确凿事实显示,粟裕的选择极为正确。豫东、济南及淮海战役后续,粟裕与张震作为黄金搭档,持续创造战争史上的奇迹。
淮海战役时,华野面对黄百韬、黄维兵团顽强抵抗及坚固工事,采纳张震提出的新战术,成功歼敌。张震在战术指导与参谋工作中表现突出,对提升华东野战军战斗力贡献重大。
战役后,张震深耕军事理论,发表200余篇著作,收录于《张震军事文集》。1955年获中将军衔,后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对军队现代化建设贡献卓越。
回顾历史,1947年底粟裕提拔张震是用人典范,为华野增杰出指挥员,并育新中国重要军事家。张震成长证明:关键在适时展才,持续进取,非起点高低。
革命战争年代,党的干部选拔不唯资历,张震等实战经验丰富、善理论思考、勇于创新且脚踏实地的青年干部受重用,成就传奇,激励后人以真才实学和努力创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