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窗邀华月 首发|明窗邀华月
01
半年前,教育局的老张离婚了。
本来,离婚这事不算什么稀罕事。
但这次不一样的是,老张夫妇是和女儿一起去的民政局。他们女儿高考成绩很好,考上了一所名校。
于是,“高考后,我和父母一起去民政局领离婚证”的网络段子,这次真实的发生在了大家身边。
02
八年前一次座谈中,一位班主任即席发言,说自己班上的学生接近一半是来自单亲家庭。
这个话题不是老张那次调研的课题,所以,会上一笑而过了。
但老张却忽然留了心,因为,发言的这位班主任,来自某职业技术学校。而且,老张当时正准备和妻子进行协议离婚。
老张决定,马上就这一问题收集一些数据来调查。
老张本身在教育系统工作,调取一些学校的数据还是很方便的。
从各校数据对比来看,初中、小学在校生中单亲家庭比例基本相当,总体与当前社会平均离婚率相匹配。
但是,这种比例持平的现象,将以中考为分水岭,出现明显的分流与聚集。
中考后,应试能力强的学生多进入示范性高中入读,为冲刺高考做准备,而应试能力弱的学生多进入中职院校或普通高中,为就业或考入高职院校做准备。
实际操作中,中考招生分数越低的学校,往往单亲家庭学生占比越是偏高。
老张在那次调查得出了两点结论。
一、不要因某些学校或者班级单亲家庭学生占比较高而对当前社会离婚率产生了高估的错觉。
二、相比完整家庭学生,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在中考之前,多已颓势尽显。
所以那位班主任的发言,并不是一个社会离婚率走高的问题,而是牵扯到另外一个问题——在以分数论高低的应试教育体系中,单亲家庭学生败下阵来的比例远大于完整家庭的学生。
老张的统计还表明,这一比例在普通家庭中更为突出。
老张这份调查,某些观点与当时突出强调素质教育的大背景有些不符,因此没有递交给上级。
但是,老张与前妻的婚姻,又维系了八年,以一种非常平和,外人基本察觉不到异常的方式。
我曾侧面问起过老张,这样做真的值得吗?
老张每次都只是淡淡的回答:“我是个普通人,能为孩子做的不多”。
03
老张总是强调,身为普通人,改变孩子命运的最好出路,还是高考。
因为与精英家庭的孩子相比,普通家庭的选择往往少了许多。
精英家庭的小孩凭借家庭的资源,无论走不走应试教育路线,都容易获取别人难以企及的优势。
比如这对杭州的双胞胎。数学考过17分,从不上补习班,别人的寒暑假都是上课,她们的寒暑假是和妈妈一起环游世界等等。
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们高中毕业就被牛津和剑桥录取了。
这种特殊教育的背后,是一个精英家庭雄厚的财力。
两姐妹初中上的是贵族中学,一年学费将近8万。高中上的是美国私立高中“白山中学”,每年光是学费就快要50多万元,还不包括生活费和其他活动费用。
这样的光环,是普通家庭踮起脚尖也够不到的。
而选择走应试教育路线呢。
中国的高考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这是不争的事实。真因为如此,关于高考的竞争早已被大幅度提前,演绎成一场持久的比拼。
持久比拼的不仅是孩子的资质与勤奋,还有着家庭的综合实力。
在这一场比拼中,精英家庭的孩子依旧容易处于领跑地位。
几年前,央视一个访谈节目中,采访了当年的北京市高考状元熊轩昂。
状元谈及自己为什么会取得好成绩,并没有说学习方法,而是说了这么一段:“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你像我这种,父母都是外交官,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衣食无忧。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受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老张眼中,为孩子占据一个重点小学的学位,为孩子找到一个性价比最高的补习班,为孩子规划好每一个假期的接送。
这些,都足以耗费一个普通人的全部精力。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竞争中,一个稳定的家庭关系,也许不是什么决定性的因素,但,不稳定的家庭关系,确实是一个随时可能被放大的负反馈变量。
有些时候,普通人,更怕输。
04
老张的女儿考上大学后曾发表过一篇文章。
文章从国外的一个视频开始。
一群大学入校新生,在草坪上进行一场特殊的百米跑。
老师对着这群参赛者说:
“在比赛开始之前,我有几个条件要说。如果你符合条件,就向前迈两步。如果不符合,就呆在原地不动。”
第一个条件——“如果你们父母的婚姻持续到了现在,向前两步。”
第二个条件——“如果你的成长环境里有个父亲般的人物,向前两步。”
后面的条件分别是:
“如果你有机会得到私立学校教育,向前两步。”
“如果你请过家教,向前两步。”
“如果你从来不用担心手机欠费,向前两步。”
……
当所有条件宣布完之后,有人在起跑线上一步没动。
但也有一部分人,离终点已经不到一半了。
随后,老师宣布比赛开始。
起跑线在最后的孩子,尽管奋力奔跑、加速、追赶,但他们冲到队伍中间的时候,排在前面的孩子早已冲过了终点。
老张的女儿是这些写的。
“人生虽是一场长跑,但人生前半段的应试教育却始终是一场速度短跑。
因为,决定胜负的就是那么几年,比赛之中,即便你起跑落在了后面,也不会有人愿意停下来,等你。
参赛者每次提前两步,其实都和个人的能力无关,和个人的努力无关,只和自己的父母有关。
只有跑过了终点回头去看,才知道,当年为了让自己能从起跑线上前移几步,平凡的父母踮起脚尖坚持了八年……”
05
北太平洋白令海区里,生活着一种古老的大马哈鱼。
每年的秋季,成群结队的大马哈鱼会进入北美洲的育空河,溯游3000公里以上,一路艰辛,危机四伏。
这一切,只为回到它们生长的地方,为自己的后代觅得一个最适合的环境。
据说一次洄游,一条能顺利抵达终点的大马哈鱼,体重会锐减到出发前的三分之一。
没有人去问,这值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