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埔军校的历史长河里,何应钦这个人物总是让人感觉很复杂,他是老蒋的心腹大将,也是国民党的二号人物,可到最后却沦落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吉祥物。
早年的何应钦在黄埔军校当教官,带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这些学生后来都成了国民党的骨干力量,顾祝同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在军校里他不光教学生打仗,还搞了不少政治活动。
黄埔军校里的学生都很喜欢何应钦这个老师,因为他对学生很和气,从来不摆架子,这种性格让他在学生中间很有威望,很多学生都以当他的门生为荣。
他在黄埔军校的时候就开始跟老蒋搭上线了,两个人的关系处得很不错,老蒋觉得这个人很稳重,做事也靠谱,就开始重用他。
在黄埔军校的时候,何应钦就开始培养自己的势力,他带的学生里面有不少后来都成了国民党的高级将领,比如刘峙和蒋鼎文这些人。
何应钦在黄埔军校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出了他的特点,做事比较谨慎,不喜欢冒险,这种性格在后来的战争中就暴露出了问题。
老蒋对何应钦的态度很有意思,当何应钦有用的时候就叫他敬之兄,很尊重他,但当他没用的时候就叫他何婆婆,带着点嘲讽的意思。
在北伐战争的时候,何应钦率领的部队打仗不太行,经常打不过对手,这让老蒋很不满意,但因为他在政治上还有用,老蒋也就忍了。
老蒋其实很清楚何应钦的能力,知道他不是打仗的料,所以后来就把他安排在后勤和行政工作上,这样既能发挥他的特长,又不会出什么大错。
何应钦在抗日战争的时候表现也不太好,特别是在豫湘桂会战中的表现,让老蒋很失望,这可能是他后来被排挤的一个重要原因。
抗战时期,何应钦作为军政部长,经常被美国顾问团批评,他们觉得何应钦管理军队太松散,让下面的人贪污腐败。
史迪威就特别看不上何应钦,觉得他这个人优柔寡断,不适合当军事领导人,还说过宁可要国军的兵,也不要国军的官这种话。
美国人对何应钦的态度直接影响了老蒋对他的信任,因为老蒋很看重美国人的意见,这也是他后来被派去美国的一个原因。
在美国期间,何应钦想通过走动关系来改变美国人对他的看法,但效果不太理想,美国人还是觉得他不是个能干实事的人。
何应钦去美国担任军事参谋团团长,表面上看是个很体面的职位,但实际上就是被流放了,在那边根本没有什么实权。
在美国的时候,何应钦还是很努力的,到处参观访问,想学习美国的先进经验,但这些努力并没有得到老蒋的重视。
等到国内形势不好的时候,老蒋又把何应钦叫回来当国防部长,但这时候的国防部长已经是个空架子,实权都在老蒋手里。
回国以后的何应钦基本上就是个摆设,虽然职位很高,但实际上什么事都做不了,只能听老蒋的安排。
到了解放战争后期,何应钦已经完全失去了影响力,连带着他的那些老部下也都逐渐被边缘化了。
何应钦的失败其实也反映出了国民党军队的问题,他们这些老将领都不适应新的战争形势,最终被历史淘汰了。
在国民党撤退到台湾之前,何应钦已经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他的时代结束了,新的将领开始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