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长津湖战役结束,志愿军取得了一场震惊全世界的狂胜。尽管在这场战役中,有三炸水门桥却还是让美军成功逃脱的遗憾,但整体而言取得的这场胜利,已经足以令人骄傲。在那个武器匮乏、补给困难的时期,志愿军不仅敢于面对头号军事强国,而且彻底击败了美军,堪称传奇!

志愿军的这一战到底有多么令人震惊?即便是见过无数大场面的斯大林拿到志愿军在长津湖的战报以后,态度也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连呼志愿军伟大,称赞彭德怀杰出。同时,斯大林还一反常态,当场下令立刻送36个师的装备给中国同志,以及3000辆卡车。
可能在许多读者朋友的心中,都认为苏联在朝鲜战争中的立场一直是站在中国和朝鲜这一边,也给予了相当大的军事支持。但实际的情况是,在志愿军打赢长津湖战役之前,斯大林对朝鲜战争的态度颇为微妙,若非如此,我军在长津湖应该会取得更大的胜利,付出更小的代价。
态度冷淡当年北朝鲜对南朝鲜出兵之时,苏联在军事上给予了北朝鲜人民军很大的支持,北朝鲜人民军因此在朝鲜战场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一度占据过整个朝鲜半岛90%的领土。但毛主席却并不认为朝鲜半岛的局面很乐观,因为在此期间美军一直蠢蠢欲动,随时侵入朝鲜半岛的可能性极高。

为此,周总理曾经多次向苏联大使暗示美国可能出兵朝鲜,结果苏联方面始终无动于衷。终于,美军在仁川登陆,迅速转变了朝鲜半岛的战局。金日成危急关头向苏联求援,斯大林却拒绝出兵援助,反而对金日成提议向中国求援。
斯大林为何会如此态度?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苏联当时虽然强大,但综合实力距离美国依然有很大差距。而且苏联在二战中消耗非常大,国力急需恢复,并不想在此时与美国正面摩擦。这一点从美国空军“误闯”苏联机场摧毁苏联7架战机后,苏联毫无反应就能看出来。
其二,中国与朝鲜属于唇亡齿寒的关系,美国一旦全面占领朝鲜以后,未来可以利用朝鲜为跳板随时威胁中国。斯大林对这一点很清楚,所以判断中国一定会出兵。事实上也是如此,毛主席的眼光高瞻远瞩,自然能够看出此战的影响深远,最终决定“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斯大林对于中国会出兵朝鲜的判断固然正确,但问题在于毛主席对于抗美援朝取得胜利的决心很大,不仅力排众议决定打响抗美援朝,而且提前在东北部署了重兵悄然入朝,甚至让毛岸英当志愿军的第一个兵。
但斯大林对于抗美援朝的态度却截然不同,他可不认为志愿军能够在朝鲜扭转局面。一来是美军是当时的世界头号强国,即便是苏联都没有信心一定能打赢美军,而且美军还拥有原子弹。
二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武器装备非常落后,中国国内也是百废待兴,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后勤补给,甚至连武器弹药的生产都跟不上。如此一支手持“万国造”武器的军队,入朝以后与美军正面对抗,胜算无论如何也高不起来。

金日成又何尝不清楚斯大林的想法,无奈之下只能求助中国,抗美援朝随之展开。起初,金日成还想着志愿军只是帮他顶住美军的攻势,所以希望指挥权给朝鲜。但随着作战深入,金日成也总算是看明白了,志愿军抗美援朝绝对不是敷衍了事,这才取得了金日成的信任,由彭德怀来主持大局。
态度转变第一次战役虽然我军取得了胜利,但无论是麦克阿瑟还是斯大林,都认为这是美军轻敌,志愿军出其不意的原因。所以,尽管志愿军在入朝之初就打了打胜仗,却依然没有人认为志愿军可以战胜美军,毕竟这样的胜利不足以动摇美军的根本。
在这样的情况下,第二次战役随之打响,发生在东线的长津湖战役也就此拉开帷幕。志愿军在长津湖战役中彻底打出志愿军的军威,硬生生将外界看做一边倒的战役,给打成一场歼灭战。此战之前无比嚣张的陆战一师,被志愿军分割包围,龟缩在坦克和装甲车围成的防御圈中,勉强求生。

志愿军武器装备差,没有重武器,没有空军支援,无法短时间内攻破被围美军的防御圈。同时,志愿军的补给出现问题,反而是被包围的美军不以空投的方式获得补给,战场局势顿时陷入了不利局面。
在这场僵持战中,美军为了挽回最后的尊严,救出有被歼灭风险的陆战一师,竟然派出了整整7艘大小不一的航母,总共动用了500多架飞机。这些美军的空中力量,成为我军全歼美军陆战一师的最大拦路虎,就连三炸水门桥后修复破损水门桥的巨型钢铁组建,也是由飞机完成投放。
也就是说,志愿军在长津湖战役中之所以没能全歼美军陆战一师,完全不是输在战术层面,而是输在了制空权上。陆战一师史密斯少将事后坦言,如果志愿军当时哪怕有一架飞机,美军的损失恐怕都会十分惨重。

据战后统计来看,志愿军在长津湖战役中,冻伤减员的人数占比竟然达到了兵团减员总数的60%以上。斯大林在长津湖战役的战报上肯定能看到这样的数据,他又如何不被如此触目惊心的数据所触动?毕竟他当初只要愿意派出空中支援,或者提供武器装备支援,对志愿军多一些信任,就完全可以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
因此,斯大林在看完战报以后,果断安排了36个师的武器装备给志愿军,并且要求在1951年3月份之前全部落实完毕。在斯大林的支持下,我军18个师率先完成了整建制改装,苏军的空中支援也随之到位,虽然没有到前线参战,却有力的保护了我军的补给线,为我军取得最后的胜利提供的很大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