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竞赛委员会并没有明令卡拉什尼科夫放弃上下机匣构造。他们只是建议“重新设计冲压机匣和击发机构;将枪托直接安装于(上)机匣而不是下机匣;机匣盖可以是可拆卸或铰接的,对于后者,它应能在打开位置固定住”。然而老卡考虑到要改进的地方很多,而且AK-47新采用的上开盖式机匣布局、自动机与导轨配合形式、机匣盖的固定方案等其实已在前期其它系统上测试过并取得了积极的结果,评估后感觉风险可以接受故“富贵险中求”。
2、竞赛委员会认为不宜采用左侧拉机柄。大佬们的理由是左侧拉机柄并不方便,也会妨碍行进间射击——碰到射手的腹部。3、AK有使用7.62×46mm中间威力弹的试验型号。这种不为人知的中间威力弹由ОКБ-44研发,比7.62×54mmR大屁股弹短13mm轻了4g,弹形比7.62×39mmM43铅芯弹更好,直射距离接近莫辛-纳甘M1944卡宾枪。各工厂生产了:MK-74-V4、SKS-V4、卡拉什尼科夫自动枪、TKB-452自动枪(TKB-415的进一步改进版本)和捷格加廖夫轻机枪各2支用于测试。结论是:使用7.62×46mm弹的武器比M43弹更有优势。
△ 7.62×46mm枪弹4、1948年首批部队试验型AK的可靠性令人窒息。自动枪各种条件的故障率远远超过了指标要求(差到我都不忍放数据),在沙地上拖行后自动机构彻底歇菜,此外零部件寿命亦存在问题。在调整了气体动力学平衡,优化了自动机、击锤、活塞、复进簧、机匣等的工艺和零件配合后,AK在10月~11月的部队测试中取得了不超过0.13%的成绩终修得正果。12月11日,首支根据部队测试结果修改设计的试验型AK-47在一天内进行了13350发寿命试验,武器本身的故障率只有0.045%且无零部件破损。仅早期,毛子就对AK的图纸进行了596项变更!5、试验批AK所采用的简陋枪口防跳器对不稳定射姿的压枪效果非常好。对于立姿无依托短点射,靶场记载的射击密集度其实略优于后来的AKM(带补偿器)。在部队测试期间,有射手投诉枪口装置噪音太大,射击后好几天都听不清声音,沃罗诺夫元帅为此亲自问询了卡拉什尼科夫。于是卡拉什尼科夫当着的元帅面做出了毛式决定——直接取消枪口防跳器,改装并试射后,众将士皆悦。
△ 试验批AK上的防跳器6、AK赢得竞赛是众多人的功劳而非个人功绩。很多人都给了老卡帮助,有些人甚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如柳特。老卡非常尊重专家并听从他们的意见,这是他成功的一个秘诀。7、虽然众所周知老卡没拿到海量AK的专利费,但也得到了政府奖金、津贴和特殊待遇。8、各国AK的制造质量参差不齐。卡拉什尼科夫集团专家弗拉基米尔·奥诺科伊曾吐槽他甚至在某国制造的AK枪机中发现了圆珠笔弹簧(估计是一种夸张说法,指代的是簧丝直径太细、旋绕比过大、寿命很低的劣质弹簧)。考虑到这支枪可能被人为修复或恶搞过,他又拆了第二支、第三支、第四支,都是相同的弹簧。
△ 右边的是AK标准的抽壳钩簧,是三股簧,左边的我也认不出是哪个国家生产的,弹簧外径可能偏小了,打久了就变成了这个鬼样子9、AK的连发精度比游戏里更差。有人提到他们曾进行过严峻的精度挑战:立姿无依托(至少3发点射)把一个弹匣全打进50米处2×2m的靶板(相当于10米多点打胸环靶),然而没人能做到这一点,尽管有伏特加作为奖励。10、为提高精度,毛子尝试过所有你能想象到和想象不到的方法。考虑到AK无依托射击时上跳很大,毛子甚至进行过颠倒180°的奇特试验,制造了准星、握把、枪托颠倒,并安装额外瞄准装置和扳机的AK №OP6。因此AK №OP6既可以正常发射,也可以反转发射,关键是实践表明这把怪枪的射击精度真的提高了……当然这些技术是不可能被采用的。
△ AK№OP6这届人类不太行!论匪夷所思的射弹散布“双中心”现象
众所周知,玩家们在射击游戏中获得的沉浸式体验,很难在地球online中得到再现。现实生活中的“压枪”难度比游戏高得多,点射(全自动)精度之差往往能超出大家的想象。在一组N发点射中,只要距离稍微远一些,往往就只有首发枪弹能命中目标,而2至N发枪弹往往只能命中地球。然而,更加超乎想象的是,2至N发枪弹的散布实际上是相对集中的。换而言之,2至N发枪弹并不是“乱飘”,而是抱团式的“飘走”了。在进行多组点射后,无数个第一个、无数个2至N发枪弹,就会形成两个散布中心,这就是令人匪夷所思的点射/全自动“双中心”现象。
△ AK-47的“卧姿有依托”“双中心”,分别为2至3、4、5至6、7至8发点射。图中倒V是首发的中心,十字是两个中心的共同中心△ AK-47的“卧姿无依托”“双中心”,分别为2、3至4、5至6、7至8发点射笼统地说,点射时,2至N发枪弹和首发枪弹的发射状态不一致性促成了“双中心”,这其中既有射手操控的不一致性,也有枪械系统动力学特征的不一致性。因此,“双中心”现象的成因很复杂,与后坐力、射手响应速度和控枪能力、射姿和据枪特征、枪械结构特征等都有关系,简要概括如下:1、后坐冲量及后坐阻力。人类的肌肉并非坚如磐石,首发射击后,枪械必然发生后坐运动。枪械自动循环时间约为0.1s或更少,碾压了人类的响应速度,射手难以在第二发射击前恢复瞄准。因此,第二次射击时,枪械的位置将由第一次射击前的位置,枪械后坐力、活动件的运动冲击,以及第一次射击后人体的反作用力等综合决定。同样,随后的射弹亦是如此。在之后的射击过程中,每发枪弹传递给枪械的后坐冲量几乎相同,而肉身贡献给枪械的反作用力通常不同。当人类的响应速度跟上了后坐力,在射手控制得当的情况下,人枪系统会更加稳定,平均弹着点可以被稳定住,甚至被射手人为“拉”回来。但这样的校正需要反应时间,往往在4发、5发枪弹之后才能实现。2、活动件的运动和撞击。枪械的各种结构设计差异都会影响“双中心”,很难逐一枚举。故仅在此论述治疗“双中心”毛病的最有效措施——开膛待击。△ PPS的复进-击发过程对于闭膛待击而言,首发枪弹击发时只有击锤(击针)在运动;2至N发枪弹击发时,不仅击锤、击针在运动,还有各种活动件在“工作”,比如自动机复进到位并狠狠撞击枪械——在首发时,这样的撞击必然是不存在的。对于开膛待击而言,在每一发枪弹射击时,都存在自动机复进到位并狠狠撞击枪械的过程(真正的、货真价实的前冲击发除外),1至N发的状态是相对一致的。当然,细究起来,其实也不完全一致,比如首发射击时,自动机往往从待击位置开始复进,复进到位速度要略低一些。但很显然,相比于有无的区别,闭膛待击的一致性更差。
△ AKM的后坐与复进到位撞击△ AK的复进到位撞击闭膛待击枪械系统在自动机的复进到位撞击后,一般要5ms以上的时间,击针才能打击底火,也就是说自动机复进、撞击——击发的时间有些长,枪械在这段不短不长的尴尬时间里,会受撞击影响出现明显振动和位移。针对这个特性,AKM采用了击锤减速器,拉长了撞击——击发的时间,从而让枪械得以从振动和位移中恢复一下,减轻“双中心”问题,捷克的Vz58、我国的95式则采用了平动击锤,平动击锤的行程很长,延迟效果比AKM的击锤减速器更好,从而减轻“双中心”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双中心”是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开膛待击可以解决一部分BUG,但不能全部解决,并不能迷信。
△ AS-44自动枪例如,毛子的AS-44就是一款开膛待击的自动枪,但由于后坐冲量较大等原因,AS-44的“双中心”也很大。经1945年国家靶场鉴定和部队试用试验后,毛子们评价“……因点射的“双中心”明显更偏,跪姿和立姿无依托的R50、R100是PPSh-41的1.5至2倍……”。△ AL-7自动枪例如,平衡后坐既可以抵消自动机后坐到位的撞击,还可以抵消复进到位的撞击,大幅度消除了活动件(主要是自动机)的不利撞击影响,首发和后续弹的一致性也还不错,但“双中心”仍然存在。上世纪70年代,苏联国家靶场、莫斯科军区和后贝加尔军区的大量试验均证明SA-006、AG-021、AL-7等平衡后坐自动枪的“双中心”问题仍很严重。但不管怎么说,采用开膛待击是减轻“双中心”症状的有效方法。△ PKP机枪的散布示意,注意黑色靶纸区域的弹孔,“双中心”依然存在,只是没有步枪表现的那么明显而已
△ 放大图,“双中心”确实不明显,但没有一发正中靶心(包括首发),射手水平真刑啊那如何才能消除枪械的“双中心”呢?
△ 点射神铳ASM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双中心”可能无法被治愈,只能尽可能去缓解。可采用的建设性技术措施有:1、使用开膛待击。2、使用制退防跳器,并优化补偿力矩或采用可调节的补偿力矩。3、使用双眼/三眼神铳、平衡后坐、浮动点射等特殊方案。老王注:倒也有一个彻底解决点射“双中心”的办法,那就是不要点射了,改成快速单发射击。快速单发射击就算再快,射速也比不上全自动,能人为避开“撞击——击发的时间”,让枪械每次射击都是首发射击状态。如今,这样的做法多少有点滑稽,但如果有一天,枪械的发射机机构改由电击发控制,倒是可以优化控制方法,不费手指地单发快速射击(当然射速还是比不上点射/全自动)。当然,这个方法也可以反过来理解:如果一个射手能又快又好的单发射击,那么,由于没有了“双中心”的干扰,他所发挥的射击效能,实际上比连发/点射还要高。这届人类不行,但个别人类很行.jpg 这也是为何,美国的特种部队对单发快速射击如此推崇。思路清晰的毛子:AKM的斜切防跳器过度补偿了吗?最近投稿了一个视频,内容是测评29种AKM枪口装置的消焰性能,其中当然就有AKM标配的斜切口防跳器(补偿器)。在评论中,我看到有些网友在肯定斜切防跳器作用的同时,也指出了防跳器存在过度补偿的现象——压枪过猛使枪口向下,消息来源大概是某些UP主的测评。然而事实是否如此?在谈论防跳器之前,容我先描述一个普遍存在但是容易被忽略的现象——射手在使用自动步枪进行点射时,后续弹(2~n)的平均弹着点距首发弹(1)的平均弹着点会有较大偏离,在靶纸上形成两组弹孔,存在两个平均弹着点,这样会导致点射效果很差且不如轻重机枪。更为糟糕的是,在射手采用不同射击姿态时,因射击条件发生了变化,后续弹平均弹着点的偏离方向和大小也会发生变化。△ 左图为AK步枪立姿无依托的6个4发短点射,● × + △ 分别为点射第1、2、3、4发。右图为25米M16A1的20个3发短点射,● B C / ● 2 3 分别为右手/左手持枪的第1、2、3发。可见右手持枪立姿无依托点射,后续弹的平均弹着点均偏右上方如对于AK47(AK),射表显示在100m卧姿有依托射击时,点射后续弹的平均弹着点会偏低、偏左各15cm;卧姿无依托时偏低30cm、偏左90cm;跪射时偏高75cm,偏右135cm;立姿,短停射击时偏高135cm,偏右180cm。在射手缺乏训练时,上述情况会更严重。总之,平均弹着点偏移量和方向的不一致性导致补偿器很难平衡各个射姿下的精度,可能会顾此失彼。
△7.62mmAK在立姿无依托射击时会产生明显的枪口上跳和右偏事实上枪口上跳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只要射手以右手持枪立姿点射,弹着点就会往右上方移动,这是人类生理结构所决定的。即使是后坐冲量很低,直线后坐且没有什么偏转力矩的5.45mm平衡后坐步枪也是如此,甚至使用了高效制退补偿器后仍旧偏右上。要想消除偏移量只能继续增加补偿力矩,这样反而有可能“过度补偿”并影响整体射击密集度。
△ 补偿器让射击变得平稳甚多优化补偿力矩,让射手在所有射姿下都能取得积极的射击表现是一项很困难的任务,这又是AK-74和阿巴干的故事了。防跳器提高立姿无依托点射密集度的具体能力在之前文章中说过,1964年TsNIITochMash验证无经验射手使用防跳器时100米高低×方向散布密集界=44000cm²,精度是对照组350000cm²的8倍!之后在1971年,A-3突击步枪(AK-74的爹)、SA-006突击步枪(AEK-971的爹)下发部队进行测试,AKM也瑟瑟发抖地参与对比。根据实测AKM立姿无依托短点射表现的并不差,莫斯科军区和后贝加尔军区89名射手的100m总平均R50=179cm、高低×方向散布密集界=95060cm²;作为对比SA-006的总平均R50=110cm、高低×方向散布密集界=39226cm²。△补偿器相当有效,甚至“看起来”有些补偿过度根据后贝加尔军区44名射手的测试记录,当以跪姿和立姿无依托全自动射击时,对于所有突击步枪,大部分射手(75-90%)的平均弹着点右偏25~100cm及更多。除此之外,67%的SA-006射手还使平均弹着点向上偏移25~75cm及更多。总体而言所有突击步枪在不稳定射姿下都存在补偿不足的情况。为了确定点射的散布特性,后贝加尔军区又组织了10名射手进行补充射击。弹头按点射中的次序涂上了不同颜色的涂料,以便在靶纸上能明确区分。各型突击步枪均在50m和25m分别进行卧姿无依托、立姿无依托射击,每名射手在每个射姿都会对6号靶进行20发射击——5个4发短点射。之后统计所有射手的弹着点坐标,线性放大至100米并取总平均值,绘制成典型散布特性图。下图是100m立姿无依托短点射的散布特性。
△ 黑点、斜杠圆、叉圆、圆分别为点射的第1、2、3、4发弹由此可见AKM对于立姿射击补偿能力仍有些不足,而不是某些UP主说的压枪过猛,具体表现为平均弹着点偏右。考虑到AKM卧姿有依托点射弹着点偏左下、卧姿无依托偏左上,补偿力矩继续向左加大是不合适的。与AK47相比,AKM的立姿射击密集度大大提高了,且平均弹着点偏移量明显减少。毛子设计师们聪明的很,他们想要的是所有射手、所有射姿下平均精度的最优解,而不是傻大粗式的无脑补偿。总的来说,斜切防跳器的优点主要有:1、相当轻巧,构造简洁;2、有不错的抑制枪口焰的能力;3、有效的提高了不稳定射姿(如立姿无依托)短点射密集度;4、不会像制退器一样产生巨大噪音和燃气冲击;5、有效的减少了不稳定射姿下短点射的平均弹着点偏移量。综上,斜切防跳器对性能的提升相当明显,而负面影响(对单发精度不利)是可接受的,因此斜切防跳器是相当成功的设计。
讲了个登~AI文吧。毫无人类活着的气味,必须拉黑。
这算趣闻?滚蛋吧
开膛待击影响射击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