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汽车产业迈入2025年,智能化驾驶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主流市场渗透。多家自主品牌近期密集发布战略,将原本仅配置于30万元以上车型的高阶智驾功能,全面下沉至10万级市场,引发新一轮行业技术竞赛。
行业数据显示,我国超七成消费者购车预算在20万元以内,这与智能驾驶技术长期集中于高端车型形成供需错位。比亚迪率先打破技术壁垒,在其售价仅7万元的海鸥车型上搭载包含城市领航功能的"天神之眼"系统,实现从入门车型到豪华车型的全系覆盖。长安汽车则通过"北斗天枢2.0计划",在10万元级深蓝车型标配激光雷达,零跑汽车更将城区智能驾驶功能预装至15万元级产品。
面对自主品牌的强势突围,合资车企加速技术合作步伐。大众与地平线、丰田与Pony.ai的深度协作,印证了传统车企在智能化转型中的紧迫感。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FSD系统近期启动中国区推送,其"纯视觉"技术路线与国内主流的"激光雷达+高精地图"方案形成差异化竞争,或将推动行业技术标准加速完善。
在技术普及过程中,安全性与稳定性成为核心挑战。业内专家指出,现阶段L3级自动驾驶仍需驾驶员保持接管准备,而部分车企宣传的"高阶智驾"存在概念混淆风险。市场监管总局已着手推进智能驾驶分级标准细化,要求车企明确功能边界,避免消费者误判技术能力。
据第三方机构预测,2025年底乘用车NOA功能渗透率将突破20%,智能化配置正从"加分项"转变为"必选项"。在这场技术革命中,既考验企业的研发转化能力,更需建立透明的市场规范,方能让智能驾驶真正实现安全普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