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正读懂了孙策之死吗?这是性格决定命运的典范,也改变了历史

历史好这口 2025-03-20 00:48:55

不过说实话,在他们父子三人里,要论综合能力最强的,还得是后来被人开玩笑叫“孙十万”的孙权。为啥这么说呢?你看曹操都说了“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嘛!还有那句老话“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也讲的是这个理儿。具体的原因,咱们以后慢慢聊。

今天咱们聊聊孙策,这位被叫做“江东小霸王”的勇猛家伙,在历史上一直都挺耀眼的,主要是因为他特别能打。不过呢,他这辈子“勇猛过头,却不够灵活”的特点也很明显,都说性格决定一切,所以他最后的下场不太好。

很多人觉得孙策的死是个意外,挺让人惋惜的,但很少有人去深挖这件事背后的原因和它带来的长远影响,这其实是读历史时的一个不足。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孙策是怎么死的,这里面有哪些值得我们好好想想的事儿。

【孙策之死的主要过程】

孙策这家伙,一看就知道是江东猛将孙坚的亲骨肉,性格跟他老爹孙坚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就爱搞那套暴力至上的路子。说实话,这种做法挺上不了台面的,既粗暴又原始,不过好在他们活在个乱世,人人都在为生存挣扎,没那么多规矩可讲,所以他们歪打正着,竟然也拼出了一片天地。

孙坚这辈子,简单来说,就是不停地给别人当打手,一直为袁术卖命。到了他儿子孙策这里,运气就好多了。孙策有淮南的大人物周瑜等人帮忙,瞅准时机,打下了江东四个地方。后来,趁着袁术自己称帝、惹了众怒的机会,孙策宣布单干,成了占据一块地盘的大军阀。

其实,像孙策在东吴那股势力,按常理来说,当时的主流政治圈子是不会接纳和认可的。但那时候,曹操作为朝廷的大头头,为了专心对付北方的袁绍,就赶紧对自立门户的孙策进行了安抚,给了他不少正式的名号,这就算是承认了孙策在当地割据的合法性。

孙策在曹操忙着官渡之战那会儿,挺老实的,领着丰厚的奖赏,自己在旁边看热闹,这种感觉确实挺惬意。

就在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准备大战之前,孙策那边又突然有了新动作,传说他要渡江去打许都。这让很多已经投靠朝廷的江东大户和官员吓得心里直打鼓,因为他们都知道孙策那股不顺从就动手的狠劲儿有多吓人。

大家都听了很害怕,但郭嘉却分析说:孙策刚拿下江东,他杀的那些人都是当地的豪杰,都是能让人拼死效力的人。不过孙策这个人太轻敌,防备不严,就算他有百万大军,也就像一个人在中原闯荡一样危险。要是遇到刺客偷袭,他也只能和一个对手单打独斗。我看啊,他早晚得死在某个普通人手里。

就在曹操的手下们都感到害怕的时候,谋士郭嘉开口了。他说孙策其实没啥可怕的,他就是个鲁莽的家伙,做事总是不经过大脑,早晚会栽在刺客手里。

一句话说对了,后来事情真的就像郭嘉预想的那样发生了,这事儿还成了郭嘉人生中的高光时刻,让很多人对他赞不绝口。但我之前已经提醒过大家好几次了,像郭嘉这样的智囊,你要是当老大的话,最好还是少用为妙。因为智囊们往往讲究的是“既守规矩又出奇招”,可不能老撺掇着老板去走险棋、去冒险、去豁出命去拼……郭嘉一辈子给曹操出了不少点子,要不是曹操福大命大,都不知道要栽多少跟头了,就像后来那个远征乌桓的决定,简直莫名其妙。

我再多说两句,郭嘉给人出主意的时候,基本上就是说:“你就听我的,我保证那个人、那件事肯定会怎样怎样!”可要是对方没按他说的做呢?比如说这次,要是孙策没被及时杀掉怎么办?又或者孙策晚了一两年才被杀呢?这岂不是拿自己的性命去冒险,就为了赌对方那点儿小概率事件,其实真的很不划算。

说实话,郭嘉之所以这么大胆地说孙策,一方面是为了让大家安心,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说的有点道理。这些年,孙策在江东就像个杀人狂,真的不得人心。《吴书》上写着:“孙策转战千里,占领了江南大片地方,杀了不少大人物,威名震慑邻国。”孙策杀了那么多大人物,能不跟人结仇吗?能不有人想要他的命吗?关键是孙策觉得自己能打,不像曹操那样有典韦、许褚这样的高手保护,但你一个人再能打,也总有防不住的时候。这就是郭嘉觉得孙策会死得不明不白的主要原因。

曹操其实心里跟明镜似的,孙策的威胁和他的那些毛病,他都清楚得很。但当时的情况没办法,他得先稳住孙策,等摆平了袁绍再来处理这些事。

因此,袁术一死,他的长史杨弘和大将张勋等人原本打算投靠孙策,不料半路上被袁术的庐江太守刘勋给截了胡,把袁术的残部和财宝都抢走了。孙策得知这事后,先对刘勋表示友好,接着撺掇刘勋去攻打豫章的上缭城,然后趁虚而入,占领了庐江。结果刘勋只带着几百号人,灰溜溜地去投了曹操。那时候曹操正忙着准备大战呢,他不但没替刘勋出头,反而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孙策的弟弟孙匡,又给儿子曹彰娶了孙贲的女儿,还叫扬州刺史严象推荐孙权为茂才,这明显是想跟孙策套近乎或者说是巴结孙策。

但孙策可不是个容易满足的家伙。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打得火热时,孙权让庐江太守李述干掉了曹操的扬州刺史严象,公开跟曹操翻脸,还打算偷袭许昌,把献帝抢回来。这就是那则吓得曹操不轻的消息的整个过程。

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峙时,孙策打算偷偷攻打许都,迎接汉献帝。他悄悄地集结军队,安排各位将领;同时,他任命的庐江太守李述攻打并杀了扬州刺史严象。

孙策为啥要悄悄攻打许都呢?简单来说就是:江东他能打下来,但守不住,他特别需要汉献帝这个政治招牌来给他撑腰。

要是没啥突发情况,曹老板曹操这回又悬了。真心替曹老板捏把汗,他整天就像是在天上走细绳,一不小心就可能掉下来摔个狠的。

幸好天无绝人之路,正当曹操陷入困境时,一个小角色站了出来,帮曹操摆平了孙策这个大难题。

说起来,就在孙策打算带兵往北打的前几天,他突然想骑马去打猎。结果在江边碰到了许贡(这人以前当过吴郡太守,全家被孙策杀了)的三个手下。孙策问他们是谁,他们撒谎说是韩当的士兵。可孙策说,韩当的兵他都认识,这三个肯定是冒充的,没安好心。于是,他一气之下,拉弓射箭,就干掉了其中一个!剩下的两个一看不妙,也开始动手,朝着孙策射箭,其中一箭射中了孙策的脸。后来,这两个人被孙策的侍卫给杀了,但孙策因为脸上中箭,治不好,没多久也去世了。

孙策临终前,赶忙把后事交代好,他跟张昭这些大臣说:“现在中原刚乱起来,咱们有吴、越的兵马,还有三江的险要地势,足够看看局势怎么发展。你们可得好好帮我弟弟。”说完,他把印绶给了弟弟孙权,还说了句心里话:“要是带江东兵马,在两军阵前决胜负,争天下,你不如我;但要说起提拔能人,让大家齐心合力守住江东,那我就不如你了。”

说完后,他就去世了,当时只有二十六岁。

以上就是孙策去世的大概经过,里面有很多值得聊聊的细节,我们暂且留到下面一部分详细来说吧。

【孙策之死的分析和影响】

孙策的离世,从大局上看,对江东孙家政权和中原曹操政权这两个势力的命运来说,是个重大的历史转折点。

咱们聊聊江东的孙家政权吧。孙策是怎么管江东的呢?就是靠武力压制。这样一来,孙家在江东的地位就不稳固了,暗地里跟他们作对的人可不少。要是孙策没死,一直靠这种高压手段,江东政权估计会在不断的暴力扩张中自己崩溃掉。

不过,现在孙家能撑场面的孙策没了,孙权接了班。他刚一上手,就碰到了大难题:年纪小,大家对他不服,加上他老爸老哥留下的内部问题一大堆,他没法再去攻打北方了。但说实话,孙权比他老爸老哥更适合做个安稳治国的君王。他费了好大劲打理朝政,后来在周瑜、鲁肃、张昭这些江东大佬的帮忙下,东吴慢慢走上了正轨。这样,孙家才没像董卓那帮人一样垮掉。

不过好事坏事总相伴,江东孙家从那时候起,就再也没机会往北打到中原去了。因为孙策一死,曹操立刻就让原来袁术手下的沛国人刘馥去了南边,把江东想往北走的路,在合肥给堵得死死的。

孙策去世后,江淮地区乱成了一锅粥,庐江的梅乾、雷绪、陈兰等人纠集了好几万人到处捣乱,把九江和庐江两个郡搞得破败不堪。曹操见状,连忙让刘馥去当扬州刺史,好赶紧占个地盘站稳脚跟。

刘馥接到任务后,没先去扬州的官署所在地寿春,而是独自骑马直奔前线,到了那时候已经空无一人的合肥。他在合肥设了官署,开始安抚江淮一带的盗贼。刘馥一边打击一边安抚的做法非常奏效,很快就壮大成了一股不小的力量。

就在那个时候,刘馥还加强了合肥的城防建设,他准备了很多圆木、大石头和火药,还编了成千上万的草垫子,另外还储存了好几千斛的鱼油作为战略物资。从那以后,合肥城就成了江东孙氏的一块心病,孙十万带大军来了四次,但每次都空手而归。

合肥这座城市为啥对江东那么关键呢?主要还是因为水路运输的原因,它差不多是江东势力往北边发展的唯一出路。江东那边水军本来就厉害,打仗也主要靠水路,但那时候从长江往南边走,想往北就只有三条水路:一条是广陵的中渎水道,一条是中间的合肥水道,还有一条是荆州的汉水淯水道。不过啊,广陵那条路因为沼泽太多,实际上已经走不通了;荆州那条路的尽头是宛城,从宛城进中原还得再走三百里的陆地,得穿过整个南阳,这三百里路对江东军队来说太危险了。这么一看,就只剩下合肥水道能走了。

长江航道经过合肥水道,再掌控住淮河边的战略要地寿春,就能轻松进入淮河流域。之后,沿着淮河一路开战船,想去中原哪儿就去哪儿,想拦都拦不住。

同样地,如果北方的政权想要攻打南方,他们也得经过淮河流域,然后通过合肥的水路和荆州的汉水、淯水,最后才能到长江。因此,襄阳和合肥就成了阻止北方军队往南的两个重要地方。这也是为什么后来魏、蜀、吴三国为了争夺这两座城市,打了很多大战役的原因。

如果孙策没有那么早去世,合肥水道的控制权还真说不定归谁呢。只要江东能拿下合肥和寿春,就能随时给曹操的中原地盘制造军事压力。但遗憾的是,好运最终站在了曹操那边,让他抢先一步占了这个重要的水道,而江东政权呢,就一直被困在江东,没能走出去。

咱们来聊聊孙策去世这事儿,看看它到底是怎么影响了曹操政权的运气的。

首先,要是孙策在官渡之战的关键时刻,从背后给他来个偷袭,那他赢得那场大战可就没那么容易了。再说,就算他赢了,后面也没心思去攻打河北了。毕竟江东那边把通往中原的水路都把控得死死的,想打你就打你,时间地点都由他们说了算,你根本防不过来,也没辙。但现在曹操拿下了合肥,只要守好这个地方,他就不用太担心江东那边的军事压力了。

另外,这事儿对经济生产也挺重要。要是淮河被南方政权掌握,那江淮那片大粮仓就成了南方的了。而且,淮河以北的中原地区,因为老是可能成为打仗的地方,不仅没法好好搞生产,还得花好多钱在国防上。这样一来二去,北方原本对南方的经济优势可就小多了。

还记得我们经常提起的那句老话不?为啥从古至今都说守江得先守淮呢?答案就在这上面了。

从某个角度看,孙策一死,后来三国鼎立的局面其实就已经慢慢确定了。

咱们再来瞅瞅孙策是怎么没的,这位老兄咋就突然没了命呢?其实啊,孙策在临终前也算是想通了,他自己讲:“要是说打天下,我弟弟孙权可比不上我;但要守天下,我可就不如他了。”

孙策和他老爹一样,脾气暴躁得很。在这乱世里,为了站稳脚跟或者往上爬,有时候确实得用点特殊手段。但可不能老把粗鲁野蛮当家常便饭啊。人与人打交道,说到底很多都是利益关系,你在江东老是用暴力吓唬人,谁不听你的就灭谁满门,这种做法太招人恨了,迟早是要遭殃的。

就算你再能打,再厉害,能一直这么强吗?能永远保持勇猛吗?难道你不会变老?不会生病?不会遇到孤身一人的时候?

重点是,孙策和他老爸孙坚一样,都觉得自己特别了不起,好像啥都不怕,见谁灭谁,结果到处得罪人,还不懂得小心行事,不注意保护自己。他老爸被人暗箭射死,他也是这样,说起来真是挺惨的。两个能带领大军打仗的将领,最后都因为这种不常见的死法没了,这真值得我们好好想想。

郭嘉那有点玄乎的能预知未来的名声,其实多亏了孙策的鲁莽。按理说,像孙策这样的大将军,就算树敌再多,也不至于被几个刺客随便就给射杀了。通常大人物要是死于政敌的刺杀,那刺客肯定得先混到他身边,得到信任后再动手,才有成功的可能。

总的来说,孙策这人确实很勇猛,但生活上却不太讲究。他一贯喜欢横冲直撞,这样的性格往往不会有啥好结果。说白了,他的生活方式就像电影里的古惑仔。陈浩南最后都没好果子吃,他能有个好结果吗?

【孙策之死的一点点思考】

说起汉末这段往事,其实就是在聊一段纷繁复杂的社会变迁,还有各式各样的人生百态。

汉朝末年,社会虽然乱糟糟的,但说起来也不难懂,主要就是些大家族在抢皇帝的位置。因此,咱们在讲那时候的人和事时,绝对不能忘了“大家族争斗”这点。

“士族集团”就好比咱们现在的社会上的顶尖人物,他们掌握着大量的社会资源。说到底,也就他们能主导社会怎么变、怎么发展。你看袁绍那边,靠的是颍川、南阳、河北的大家族;曹操呢,有颍川的支持,还有那些保皇的大家族慢慢靠拢;孙权背后是江东的大家族;刘备则靠徐州、荆州、益州那些四处游走的小家族;刘表则是荆州大家族的代表……这些其实都是士族集团自己在斗,他们都想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或者在自己的地盘上说了算,所以就各种明争暗斗,互相借力打力。

孙策那种玩法在汉末时候根本行不通。咱们可以拿别的事儿来比比,就好比一个黑社会靠打架斗殴能建起个挺大的公司,可要想让这个公司漂白,稳稳当当做到行业老大,那几乎是没门的事儿。别总拿“哪个富豪起家没点儿黑历史”来狡辩,好多黑公司之所以能活得挺好,是因为人家及时改邪归正了。这跟东吴集团后来换上孙权来掌舵是一个理儿。

很多人心里都明白,在历史的大潮里,最重要的是要跟着形势走。可是,怎样才算是跟着形势走呢?说白了,就是咱们做事做人得按照事情本身的发展规律来,别跟天、跟大势、跟自己的心对着干!就像孙策那家伙,硬是跟士族唱反调,他能长久混下去吗?

在我们平时的生活里,也有不少像孙策那样的人,他们因为自己眼界不高、本事不大,老想着找歪门邪道、抄近路,用一些粗暴简单的方法来对付事情,还有情绪。而且这些方法大多还是他们自己瞎琢磨出来的,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

为啥我们老说要学会打磨和改变自己的性格,实在不行也得管住它呢?因为性格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你的做事方式,时间一长,就把你的命运给固定下来了。

这点儿想法和建议,就是给大家参考用的,你们看着拿,别抬杠哈,我也不解释,也不回信息了。

0 阅读:27
历史好这口

历史好这口

一定要正视自己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