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才是刘备结拜兄弟,猛过关羽张飞横扫国外骑兵,其子却灭了蜀汉

嘉林读书的 2024-12-25 13:13:33

前言

少年意气,生死与共。谁说刘备只和关张结为兄弟?史书记载,在他15岁时就与一位少年结下刎颈之交。这位兄弟后来成为曹魏名将,横扫北疆,让异族闻风丧胆。

更讽刺的是,他的儿子参与了蜀汉灭国之战。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揭示了一个关于背叛与忠诚的故事。

第一章 少年意气:河北两少年的刎颈之交

饥荒之年,涿郡街头。一个身材瘦小的少年,正在街边的草棚下卖草鞋。他手法娴熟,编织速度飞快,嘴里还不时哼着小曲。这个少年就是刘备,为了补贴家用,他每天都会来街上摆摊。

一天,一个身穿长衫的少年走到摊前。他眼神明亮,举止不凡,正是武邑人牵招。两个少年都是十五六岁的年纪,却都怀着远大抱负。牵招买了双草鞋,却不急着走,坐在草棚下和刘备聊了起来。

刘备出身寒门,家道中落,年少时以贩鞋织席为生。武邑的牵招虽然家境稍好,但也算不上富贵。两个少年都喜欢读书习武,都梦想建功立业。在那个乱世将起的年代,英雄相惜,两人很快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孙楚牵招碑》上刻着:"君与刘备少长河朔,英雄同契,为刎颈之交。"这段简短的碑文,记录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少年情谊。河朔之地,指的就是河北一带。刘备的老家在涿郡,牵招的家乡武邑相距不远,都在今天的河北省境内。

两个少年结拜的那天,他们在城外的小庙里烧香立誓。刘备取出随身携带的一把青铜短剑,在手掌划开一道口子。牵招也不甘示弱,同样划破手掌。两人的鲜血滴在一起,他们对天发誓:今生今世,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那时的刘备,还没有遇到关羽张飞。牵招是他年少时期第一个结拜兄弟。两人约定一起去太学求学,将来要建功立业,光耀门楣。每到夜晚,他们就躺在城外的草地上,看着星空,谈论理想。牵招说要当大将军,统领千军万马。刘备则说要匡扶汉室,重振朝纲。

可惜天下大势,变幻莫测。没过多久,两人就不得不分开了。牵招去邺城求学,刘备则四处游历。临别时,两人在城门下相拥而泣,依依不舍。谁能想到,这一别竟是命运的转折点。

十几年后,天下大乱。刘备在徐州起兵,而牵招却投在了袁绍麾下。当年的结拜兄弟,现在站在了对立的阵营。每当夜深人静,牵招是否会想起那个在涿郡街头卖草鞋的少年?那把滴血的青铜短剑,是否还深藏在某个箱底?

历史总是充满遗憾。两个少年纯真的誓言,最终被现实打碎。但那段短暂的情谊,却被《孙楚牵招碑》永远地刻在了石头上,留给后人无尽的遐思。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段历史中,牵招比关羽张飞更早成为刘备的兄弟。如果他当初追随刘备,以他后来在北疆显露的军事才能,很可能会成为和关张齐名的蜀汉大将。但历史没有如果,我们只能从这段被尘封的往事中,感受那份年少的意气风发。

第二章 命运转折:从结拜兄弟到敌对阵营

建安初年,冀州大地。牵招站在邺城的城楼上,远眺南方。消息传来,刘备在徐州已经站稳脚跟。这位曾经的结拜兄弟,如今已是响当当的一方诸侯。

袁绍麾下的幕僚看到牵招独自伫立,打趣道:"听说刘玄德是你的结拜兄弟?"牵招没有回答,目光依然望向远方。在这个人心难测的乱世,谁还记得少年时的承诺?

投靠袁绍是牵招的无奈之选。当时的河北,袁绍势力最大,兵精粮足。牵招的家族在武邑,不得不依附于这位冀州霸主。但他没想到,这个选择让他和刘备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袁绍待牵招不薄,任命他为别部司马,统领一支精锐骑兵。牵招在边境剿匪,战功赫赫。但每当他率军南下,总是刻意避开徐州方向。也许在内心深处,他始终不愿与刘备刀兵相见。

官渡之战后,袁绍败亡。牵招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此时的刘备已经投靠刘表,在荆州开疆拓土。他本可以趁机投奔旧日兄弟,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曹操。

为什么会做出这个选择?有人说是为了家族安全,也有人说是看准了曹操的霸业。但军事史专家认为,真正的原因是牵招已经看清了自己的使命。在北方,鲜卑虎视眈眈,华夏边境需要一个守护者。

曹操很快就发现了牵招的才能。但有意思的是,曹操从来不派他去对付刘备。公元215年,曹操征讨张鲁,带上了牵招。但当得知刘备也率军来到汉中时,立即把牵招调回邺城。

《三国志》记载:"事罢,还邺,拜平虏校尉,将兵督青、徐州郡诸军事。"曹操给牵招的定位很清晰:镇守北疆,平定内乱。这位枭雄或许早就看出,牵招和刘备之间有说不清道不明的过往。

有一次,邺城的将领们在饮宴时谈起刘备。有人说他白手起家,真是奇才。牵招放下酒杯,轻声说道:"他少年时就与众不同。"言语间,似有追忆。席间立刻安静下来,没人敢接这个话题。

曹操对牵招的知遇之恩,让他最终选择了忠诚。但他始终没有忘记那个在涿郡街头的少年。据说在他的书房里,一直挂着一幅画像,画的是两个少年在城外草地上躺着看星星的场景。

到了曹丕时期,牵招被封为右中郎将,兼领雁门郡太守。这是一个远离荆州和益州的任命。曹魏的统治者们,似乎都心照不宣地避免让他与刘备产生直接冲突。

历史的天平就这样倾斜了。曾经的结拜兄弟,一个在北方守卫边疆,一个在西蜀建立基业。他们再也没有相见,但都在各自的位置上成就了一番事业。这或许就是命运最好的安排。

第三章 北疆猛将:一手打造的边境铁壁

雁门郡,北疆重镇。凛冽的朔风吹过城头,守城士兵披着厚重的皮裘,警惕地注视着北方。这里是牵招镇守的地方,也是抵御鲜卑的第一道防线。

与同为镇守北疆的田豫相比,牵招的作战风格更为凌厉。田豫以稳健著称,善于守城固地。而牵招则像一把出鞘的利剑,专斩敌军首级。两人一攻一守,在北疆形成了独特的防御体系。

马邑城之战,是牵招军事才能最好的明证。那一年,鲜卑首领轲比能率领五万精骑南下,把并州刺史田豫围在马邑城内。城中粮草将尽,情势危急。

田豫派出快马求援。消息传到雁门郡时,牵招正在城头检查防务。得知田豫被围,他二话不说,立即点齐三千铁骑,星夜驰援。

鲜卑人没想到汉军敢来救援。等他们发现牵招的军队时,已经太迟了。牵招的骑兵像旋风一样冲入敌阵,刀光闪处,鲜卑骑兵应声落马。

《三国志》记载:"虏即恐怖,种类离散,军到故平城,便皆溃走。"这场战役中,牵招展现出超强的军事指挥才能。他不仅救出了田豫,还一举打垮了轲比能的主力。

从此,牵招的威名远播北疆。鲜卑人编了歌谣:"汉将牵招来,骑兵如狂雷。"每当听到牵招的名字,异族骑兵都会不寒而栗。

与田豫的守城战术不同,牵招创造了一套独特的骑兵作战方法。他在雁门郡训练了一支精锐骑兵,被称为"雁门铁骑"。这支骑兵最大的特点是速度快、攻击狠。

一位曹魏将领曾这样形容牵招的骑兵:"其疾如风,其击如雷。敌军往往还未反应过来,已被斩于马下。"这支骑兵成为了北疆最有力的进攻武器。

牵招的治边之道也很特别。他在边境设立了多个哨所,派出斥候日夜巡逻。一旦发现敌情,立即点燃烽火。消息传递速度之快,常常能在敌人入侵前就做好准备。

更令人惊讶的是,牵招还善于心理战。他经常派人散布消息,说自己的骑兵要去突袭某个部落。消息传到鲜卑人耳中,整个部落就会惶恐不安,连夜迁徙。就这样,不战而屈人之兵。

有一次,鲜卑使者来雁门议和。牵招设宴款待,席间突然问道:"听说你们那边有个说法,说我的铁骑是披着人皮的恶鬼,是真的吗?"使者吓得面如土色,连连摆手。

牵招哈哈大笑:"告诉你们的首领,只要不犯境,我的恶鬼就不会去找他。"这番话很快传遍了北疆,更增添了他的威名。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说:"牵招威风远振,治边之称,次于田豫。"但从实际效果看,牵招的威慑力甚至超过了田豫。在他镇守期间,雁门郡几乎成了铁桶一般,异族不敢轻易来犯。

这位曾经与刘备结为兄弟的少年,最终在北疆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他用铁血手腕,筑起了一道保护华夏的铜墙铁壁。如果说关羽张飞在蜀汉建功立业,那么牵招在北疆的功绩,同样值得后人铭记。

第四章 父子两代:从结拜之情到灭国之战

公元262年的冬天,雁门郡府邸内,已年迈的牵招看着儿子牵弘整装待发。朝廷调牵弘为陇西太守,即将参与邓艾伐蜀的大军。

"父亲,我此去必当建功。"牵弘信心满满。老将军却沉默良久,最后从箱底取出一个布包,打开后是一把锈迹斑斑的青铜短剑。

这把短剑,正是当年他与刘备结拜时用的那把。四十多年过去了,刘备已经故去,他的儿子刘禅正在位。而如今,牵招的儿子即将去参与灭蜀之战。

牵弘生在曹魏,长在曹魏,自然对父亲年少时的结拜之情无法感同身受。在他眼中,蜀汉只是一个需要剿灭的政权。他不会明白,为什么父亲看着这把短剑时,眼中会闪过复杂的神色。

《晋书》记载:"九月,又使天水太守王颀攻维营,陇西太守牵弘邀其前,金城太守杨欣趣甘松。"这段简单的记载,却是牵家父子命运的最大转折点。

牵弘的表现确实出色。他配合邓艾进军,在战略要道设伏,切断了姜维退路。他的军事才能,仿佛遗传了父亲的血脉。只是这份才能,用在了灭亡父亲结拜兄弟的基业上。

战报传回雁门时,已是深秋。蜀汉灭亡的消息传来,牵招独自一人登上城楼。他在城头站了很久,目光望向西南方向。没人知道这位老将军在想什么,他的表情就像北风中飘摇的残叶。

一位幕僚劝他下楼,说北风太大。牵招摆摆手:"让我再站会儿。"夕阳西下,老将军的身影在城头拉得很长,仿佛要碰触到千里之外的蜀地。

牵弘凯旋时,被加封为后将军。他派人向父亲报喜,却得知父亲已经病重。等他赶回雁门时,牵招已经不愿见任何人,终日把自己关在书房里。

据说在牵招临终前,他对儿子说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话:"你比我强,至少你完成了自己的选择。"牵弘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但我们或许能够理解。

这就是历史的荒诞与无情。当年的结拜之情,最终被现实碾碎。牵招选择了背弃少年誓言,而他的儿子,则彻底斩断了这段情谊。

有意思的是,在蜀汉灭亡后,刘备的这位结拜兄弟很快也随之离世。仿佛是一种宿命,又仿佛是他最后的倔强——既然背弃了少年的誓言,那就干脆随着这段历史一起消逝。

后人在整理牵招的遗物时,发现了一个上锁的木盒。盒中除了那把青铜短剑,还有一幅画像,画的正是两个意气风发的少年。画像背面写着一行小字:"岁月改变了誓言,却改变不了回忆。"

这就是历史给我们的最后馈赠。一个关于誓言与背叛、亲情与国义的故事,在父子两代人身上,完成了最后的谢幕。那把滴血的青铜短剑,成为了唯一的见证,诉说着这段被尘封的往事。

结语

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牵招与刘备的这段少年情谊,最终在时代的洪流中被冲散。令人深思的是:如果当年牵招选择追随刘备,历史会不会改写?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参考文献:

1. 《三国志》- 作者:陈寿

2. 《晋书》- 作者:房玄龄等

3. 《孙楚牵招碑》- 碑文

4. 《魏晋南北朝史》- 作者:吕思勉

5. 《三国史研究》- 作者:谢思炜

0 阅读:20
嘉林读书的

嘉林读书的

积极向上;爱学习;爱思考;爱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