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8万大军压境,大臣们警钟长鸣。
金章宗却在临摹王羲之的字帖,笑着说:"和好43年了,宋朝不会背信弃义。"
三个月后,南宋军队破关而入。
这位沉迷于琴棋书画的女真皇帝,被后人戏称为"金朝乾隆"。他精通四艺,却不会说祖先的语言;他自诩明君,却看不清敌人的野心;他痴迷和平,却在战争中赢得最后的胜利。
这是一个关于理想主义者的悲剧,也是一个王朝由盛转衰的预言。
最完美的错判:金章宗的43年幻想
1206年深秋,金国大殿内弥漫着一股紧张气氛。仆散揆手捧密报,神色凝重地站在金章宗面前:"陛下,南宋在淮河一带囤积粮草,军队调动频繁,韩仛胄重用主战派,种种迹象表明他们要北伐了!"
金章宗放下手中的毛笔,轻轻摇了摇头:"南北和好四十余年,百姓安居乐业,宋人不会背弃盟约的。"说完,他继续专注地临摹着案头的字帖。
完颜宗浩急得直跺脚:"陛下,宋朝暗中追封岳飞为鄂王,这是在为北伐造势啊!"
"岳飞已死多年,追封也不过是安抚人心罢了。"金章宗依旧不以为然。
这番对话,堪称历史上最完美的错判。金章宗把和平想得太美好,43年的安稳日子,让这位沉迷文艺的皇帝忘记了一个残酷现实:靖康之耻,不共戴天。
自1141年以来,南宋每年向金国进贡岁币,这笔钱就像一把锋利的刀,深深插在文人士大夫的心里。宋孝宗时期的隆兴北伐失败后,南宋不必再称臣,改以叔侄相称。表面上是缓和了关系,实际上南宋从未放弃复仇的念头。
完颜匡搜集到更多情报:"陛下,宋朝在淮南屯驻的粮草,已经够18万大军食用半年了。"
"无妨。"金章宗放下茶杯,"他们说是为了防备盗贼,朕信他们。"
大臣们面面相觑。他们不明白,为何一向英明的皇帝,在这件事上如此固执。其实金章宗心里很清楚:金国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强盛的金国了。
这43年间,金国变了太多。将领们不再以骑射为乐,改玩起了围棋;贵族子弟不再习武,改吟起了诗词。内迁的猛安谋克户,从草原勇士变成了纨绔子弟。
金章宗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这位自诩为"汉家皇帝"的金国天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却连一句女真话都说不利索了。
北方的蒙古人正在崛起,金国却无力应对。为了遏制蒙古人的发展,金国推行"减丁"政策,定期出兵劫掠草原部落。这个政策不但没能削弱蒙古人的实力,反而加深了民族仇恨。
契丹人和奚人组成的乣军,本该是金国的得力助手,却因为"灭国之仇"时常叛逃。守卫边陲的塔塔尔人被打击得一蹶不振,草原力量失去平衡,成吉思汗坐收渔翁之利。
面对这一切,金章宗选择了鸵鸟政策。他宁愿相信43年的和平不会被打破,也不愿承认金国已经积重难返。
1206年冬,韩仛胄的18万大军终于按捺不住,发动了开禧北伐。当战报传到金章宗案头时,这位沉醉在太平盛世幻想中的皇帝,终于明白一个道理:和平不是靠一厢情愿换来的。
人往往在最自信的时候栽跟头。金章宗错在哪?他把表面的和平当成了永久的保证,把敌人的示弱当成了真诚的妥协。43年的安逸,已经麻痹了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女真帝国。
一个王朝的致命软肋:从骑射草原到琴棋书画
几个燕京的勋贵子弟正在围棋馆里厮杀。一名老将领站在门外,看着这群身着华服的年轻人,默默叹了口气。
"这些孩子,连马都骑不稳了。"老将领摇摇头离开。这些年轻人,正是金国猛安谋克户的后代。他们的祖辈,曾经纵横草原,马踏中原。如今,他们只剩下一身绫罗绸缎,和满口的风雅诗词。
金国的军事实力,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衰退。
回望金太祖时期,女真铁骑所向披靡。完颜阿骨打带领的女真勇士,能在零下三十度的天气里露营作战,弓马娴熟,骁勇善战。短短几年,就横扫辽国,占领中原。
可到了金章宗这一代,内迁的猛安谋克户早已变了模样。他们住进了精美的宅院,穿上了华丽的衣裳,天天吃喝玩乐,沉迷于诗酒风流。
一位金国将领心痛地写道:"先祖以武立国,如今子孙慵懒,弓马荒废。风雨一来,便缩在屋里,还打什么仗?"
武将看不过去,向金章宗进言:"陛下,不如组织军事训练,重振军威。"金章宗点点头,却只是安排了几场演武,走走过场。
与此同时,金国的文化转型正在加速。金章宗的书房里,摆满了汉人的诗集字帖。他引以为傲地说:"朕临摹王羲之的字帖,已经有模有样了。"
在位三十年,金章宗确实把金国治理得很好。他精通汉文化,琴棋书画样样在行,连诗词歌赋都写得不错。朝廷里的大臣们,也都以能写一手好字、能吟一首好诗为荣。
可问题在于,这些文人雅士们,谁还记得祖先驰骋草原的本事?
一个细节最能说明问题。金章宗有次问身边的侍臣:"你们谁会说女真话?"满殿的大臣们,竟无一人应答。金章宗自己也不会说女真话,只能尴尬地笑笑。
北方的形势却越发严峻。成吉思汗正在崛起,草原上的部落一个个投靠了他。金国为了对付蒙古人,修筑了一道长长的界壕,就像当年的汉人修筑长城一样。
界壕内外,两个世界。界壕里面,金国贵族醉心于诗词歌赋;界壕外面,蒙古骑兵正在集结。
守卫边境的乣军,多是契丹人和奚人。他们对金国没有忠诚可言,经常偷偷给蒙古人通风报信。塔塔尔部落被金国打击得元气大伤,草原上再没有人能牵制住蒙古人。
金章宗沉醉在太平盛世的幻象中。他不知道,当一个游牧民族抛弃了自己的根本,沉迷于享乐和风雅时,距离灭亡就不远了。
几年后,成吉思汗南下时,金国的表现可以说是奇耻大辱。面对蒙古铁骑,这些只会吟诗作赋的将领们,连像样的抵抗都组织不起来。
有意思的是,多年后,成吉思汗攻破一座金国城池,发现城中有大量的字画和书籍。他嘲讽地说:"这些纸片,能当饭吃吗?"
一个马背上的帝国,最终败给了自己的欲望。金章宗沉迷文治,疏于武备,把强悍的女真铁骑变成了一群文弱书生。这个教训,值得后人深思。
双面镜像:金章宗与乾隆的历史重合
金章宗和乾隆,相隔五百多年,却像一面历史的镜子。两人都是女真人出身,都自诩为"汉家皇帝",都以文采风流著称。更巧的是,他们都不会说自己祖先的语言。
一个细节很有意思。金章宗有次在宫中赏戏,看到戏文里出现"女真"二字,立即皱眉:"改成'金人'。"五百年后,乾隆也干了类似的事,他把所有典籍中的"女真"改成了"满洲"。
这两位帝王,都在极力摆脱自己的游牧者身份。
金章宗的书房里,挂着一幅王羲之的《兰亭序》。他常常站在这幅字帖前,一临就是大半天。乾隆更夸张,他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自称"十全老人",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文艺巨匠。
有趣的是,两人都特别在意自己的文化形象。金章宗经常和大臣们切磋诗词,品评书画。乾隆则更进一步,他不但要做诗,还要把自己的诗刻在名胜古迹上,生怕后人不知道他的文采。
一位金国老臣看不下去,直言 进谏:"陛下,先祖以武功立国,今日却只顾吟诗作画,恐怕不妥。"金章宗笑着说:"现在是太平盛世,该以文治天下了。"
五百年后,乾隆也说过类似的话:"太平盛世,当以文教化。"
两人都把自己的统治看作"盛世"。金章宗自豪地说自己继承了"大定之治",乾隆则自称开创了"康乾盛世"。但他们都忽视了一个危险信号:军事实力的衰退。
金章宗时期,金国的猛安谋克户已经不会骑马射箭,整天吃喝玩乐。乾隆年间的八旗子弟也是如此,骑马打仗的本事早就丢光了,只会吃空饷、享福利。
更有意思的是两人对待边患的态度。金章宗面对蒙古崛起,选择修筑界壕,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乾隆征服准格尔后,也是修筑边墙,以为可以太平无事。
历史给出了讽刺的答案。金章宗死后没多久,成吉思汗的铁骑就踏破了界壕。乾隆去世后几十年,英国的坚船利炮就打破了闭关锁国的大门。
两人都特别爱面子。金章宗听说南宋要进贡,特意把朝堂装饰一新,要显示金国的富贵。乾隆接待英使马嘎尔尼时,也是极尽奢华之能事,要显示大清的威严。
有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金章宗在位时,曾经把金国的年号改得特别文雅:"泰和""承安""大安"。乾隆也一样,他的年号"乾隆"就是从《易经》里化用来的,显得特别有文化。
两人都特别重视"正统"地位。金章宗自称是中原正统的继承人,要做"汉家皇帝"。乾隆则更绝,他不但要做中原皇帝,还要做藏传佛教的转轮王。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金章宗沉迷文治,最终葬送了金国的军事实力。乾隆沉醉盛世,却没看到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正在逼近。
两位帝王都以为,抛弃游牧传统,拥抱中原文化,就能保证江山永固。他们都忘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一个政权的根基,不在诗词歌赋,而在实力。
金章宗驾崩时,留下一道遗诏,要把皇位传给还未出生的孩子。这道遗诏,就像他的理想主义一样天真。乾隆倒是精明,他把皇位传给了嘉庆,却又垂帘听政,直到死前才放手。
五百年,恍如一梦。两个女真帝王的命运交织,谱写出一曲盛世繁华的輓歌。
血色黄昏:一场注定失败的胜利
1206年冬,南宋18万大军破关而入。金章宗一脸震惊地看着战报:"宋人真的背弃盟约了?"
这一仗,金国赢得莫名其妙。
老将仆散揆临危受命,带着14万仓促集结的军队就出发了。军队装备简陋,很多士兵甚至连冬装都没有。按理说,这样的军队面对精心准备的宋军,应该是输多赢少。
可宋军的表现,比金军还要离谱。
西路军总指挥吴曦,二话不说就投降了。他不但投降,还把整个四川都送给了金国。这位降将后来在家书中说:"我是为了保全性命。"
东路军更有意思。前锋将领田俊迈,被自己人绑了起来。李汝翼和郭倬这两个部下,想把田俊迈献给金军,换取一条活路。结果半路遇到金军埋伏,三个人都没捞着好。
最精彩的是丞相韩仛胄。这位北伐的主谋,在战事不利后,被南宋朝廷砍了脑袋,献给金章宗作为议和的投名状。
一位宋朝文人写道:"北伐大军,如同一盘散沙。"
金国赢了,但这是一场没有赢家的胜利。仆散揆、完颜宗浩两位老将在战后相继病死,完颜匡也是重伤不起。金世宗留下的家底,在这场战争中耗了个精光。
1208年,宋金签署嘉定和议。南宋赔了300万两军费,还得加赠10万两岁币。金国从叔叔变成了伯父,地位更高了。可这又能怎样?
一个细节很有意思。和议签订时,金章宗特意问南宋使者:"为什么要背弃盟约?"使者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
金章宗没等来答案就驾崩了。更讽刺的是,他临终前还在担心后事。他的儿子们都夭折了,只有贾妃、范妃两个妃子怀了孕。
他留下遗诏:如果生下儿子,就立长者为储君;如果是女儿,江山就传给叔叔完颜永济。这道遗诏,就像他对和平的幻想一样天真。
两个妃子的孩子,最后都胎死腹中。完颜永济登基后,谁还会让这两个孩子活下来?
1211年,成吉思汗挥师南下。15万蒙古铁骑分三路进攻,把金国打得措手不及。金章宗苦心经营的"盛世",在马蹄声中轰然倒塌。
有意思的是,成吉思汗曾经当着金国使者的面说:"我以为金国新君是个高手,没想到是个青铜。这么差劲的人,也能当皇帝?"说完,扬长而去。
这场战争,显露出两个王朝的致命问题。
南宋号称18万大军,实际上是个纸老虎。几十年养尊处优,将领们只会吃空饷、混日子。一旦真打起仗来,比金军还不堪。
金国表面上赢了,实际上输得更惨。这场胜利,掏空了国库,折损了老将,更暴露出军队的疲软。在成吉思汗眼里,金国早已变成了一只待宰的肥羊。
更讽刺的是,当蒙古铁骑南下时,南宋不但没有支援金国,反而派人祝贺成吉思汗。他们不知道,金国的覆灭,也预示着南宋的末日。
一位史学家说得好:"开禧北伐和泰和南征,就像两个醉汉在互相搀扶,谁都站不稳,谁都想给对方一拳。"
这场战争过后,金章宗的幻想破灭了。他终于明白,43年的和平,不过是南宋在等待时机。可他的觉醒太晚了,金国的军事实力已经无法挽回。
历史总是充满讽刺。金章宗想要维护和平,却在战争中赢得了胜利;他想要传承江山,临终遗诏却葬送了后代的性命;他梦想着太平盛世,却亲手埋下了金国覆灭的种子。
这场胜利,成了金国的挽歌。
结语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金章宗和乾隆,都是抛弃游牧传统、拥抱中原文化的女真帝王,都在盛世中埋下灭亡的种子。如今的我们,是否也正在经历某种身份的转变?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追求转型时,究竟应该保留什么,又该舍弃什么?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参考文献:
1.《金史》- 脱脱等撰
2.《宋史》- 脱脱等撰
3.《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李心传
4.《三朝北盟会编》- 徐梦莘
5.《宋元战争史》- 王曾瑜
6.《金朝史新编》- 张帆
7.《乾隆帝》- 冯尔康
8.《宋金关系史研究》- 王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