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古代历史,三国绝对是关注度最高的话题。“桃园结义”、“三顾茅庐”、“千里走单骑”等典故,关羽、赵云、诸葛亮等人物形象,都可谓是妇孺皆知的。
相比之下,同样也是乱世背景的隋唐,其关注度就比三国少得多了。
要比人物的历史地位吧,李世民绝不比曹操、刘备等人差啊;要比“武庙十哲”吧,三国有诸葛亮,隋唐却有李靖、李勣两个啊。
汉末群雄并起,隋末也是四处狼烟,都是一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轮回,怎么隋唐就没有三国好看呢?为什么呢?
其一、艺术作品高度不同撇开正史不谈,这里只说文学作品。
说三国,一部荡气回肠的《三国演义》就足够了。罗贯中的文笔优秀不说,最重要的是尊重历史,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上,再适当做一些艺术加工。
在罗贯中的笔下,多数人物的形象、人设还在。奸雄还是奸雄,良将还是良将,这至少能给人予真实的感觉。
虽然将吕布塑造成“天下第一”的形象,但还能有“三英战吕布”等桥段,也有张飞够胆跟吕布单练的情节。如何计算武将之间的战力差距,都交由读者自行解读。
有了不同解读,自然就会有争议,有了争议,话题量自然就多。
说隋唐,作品那可就多了。《隋唐演义》、《说唐》、《罗通扫北》、《薛仁贵征东》等等,比起三国只多不少。
然而,这些小说的成书时间都在《三国演义》之后,文笔比之罗贯中,那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人物线条粗犷,逻辑不够严谨,还有部分抄袭的痕迹。
最主要的是,这些小说扯过头了。李密雄才大略,竟成奸诈小人,李勣一代名将,居然是个神棍,这就非常脱离实际了。打到后来,黎山老母等形象都出来了,瞬间有了穿越《封神演义》的感觉。
至于武将战力的设定,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看到李元霸拿着800斤的锤子出场,那种感觉无异于听到燕双鹰说:“我赌你的枪里没有子弹。”
或许不是人人都喜欢读正史,但肯定大家都喜欢听故事。而隋唐的故事又这么扯,跟玄幻修仙一样。因而也不难理解,为何大多人喜欢三国多过于隋唐。
其二、人物故事槽点不同说三国,单是“一吕二赵三典韦”与“一吕二马三典韦”的话题,就够吃瓜群众们争论个不休了。
诸如“诸葛亮有没有军事能力”、“郭嘉不死卧龙不出”、“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等等,随便拖一个话题出来,流量都是爆棚的。
为什么呢?因为大家打得有来有回,互有输赢,三股势力相持几十年,自然故事多多。可以说,三国人物都是自带槽点的,每个人都有可以吐槽的地方,每一场战役都有可以争议的地方。
那么,隋唐虽然没打那么久,难道就不配拥有流量话题么?
有,当然有。但是隋唐绝大部分的流量,都被杨广和李世民承包了。
“杨广是千古暴君还是千古一帝”、“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就这两话题,将隋唐的流量基本吸干了。
基本上,说起隋唐就绕不开这两话题,只要跟这两人沾点边,评论区都会立即将他们推上C位。
至于“房谋杜断”、“军神李靖”等话题,热度就非常低了。最主要的,人物没槽点啊。打个比方,大家都在聊李靖,那就压根没有反对声音,都是清一色地点赞、竖大拇指。
当一群人异口同声地说“军神厉害!军神威武!”的时候,李靖已经带着他微乎其微的话题热度黯然离场。
动不动就打灭国之战,隋唐这些名将都不给后人留下一丝想象空间。从这一点来说,隋唐没有三国好看。
其三、价值观念难以认同三国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莫过于关羽。纵观整部三国,关羽就是其中的一条主线。从桃园结义,到千里走单骑,到华容道,到失荆州,到刘备伐吴,到火烧连营,贯穿这数十年历史剧情的,离不开“忠义”两字。
这是啥?这叫价值观。而这样的价值观,符合了绝大多数人对于英雄的最高期盼。
与关羽的忠义相对应的,是刘备的“兄弟如手足”,哪怕已贵为皇帝,也不忘给结义兄弟报仇雪恨,哪怕是倾国而出也在所不惜。
再到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人臣表率,是吃瓜群众所敬仰、钦佩的。
看三国,其实也算是一个自我修养的过程。
那么,隋唐呢?一句话,就能看出对比了:“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做瓦岗半柱香。”
什么“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真的就是一句鬼话,因为真实的隋唐便是如此。
秦琼、尉迟敬德、程知节、魏征、李勣等人,作为隋唐主人公,都离不开一个“降”字,这可以理解为“良禽择木而栖”,但比起三国的“忠义”主旋律,还是差了不止半截的。
人们向往英雄,也为英雄制定了衡量的标准,在这一点上,三国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念更令人们心驰神往。
故而,隋唐还是没有三国好看。
然而不管怎么说,不外乎还是南怀瑾的那句话:“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读史,读故事,亦如读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