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养性格的阶段,这些事情别逼孩子做

老张育儿记 2025-02-18 13:21:58

同样都是孩子,差距为何那么大呢?

在网上看到一句有些搞笑,又有些难过的话:我宫寒,生不出这么暖的孩子。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最先想到的就是姐姐家的儿子:脾气,那叫一个火爆,只要有不顺心的事情,就在家里撒泼打滚。

在家里,要么沉默不语地看电视、玩游戏;要么不情愿地跟父母说话,语气中都能听出不耐烦的感觉。

借用姐姐的话说:自家儿子什么都好,就是脾气性格不好。

后来跟做幼师的朋友聊起这件事,她说:姐姐的教育方式有问题,才导致孩子的性格出现问题。

作为过来人,她的建议是:孩子在养性格的阶段,父母千万不要逼他们做事情,不然会弄巧成拙。

孩子性格的塑造,只要集中在0岁到6岁之间,一旦养成就很难再有明显的变化。尤其是3岁到6岁之间,要特别注意。

这一个年龄段,孩子的神经元连接不断形成,他们的认知、情感和社交能力都在快速发展。

如果这个阶段父母没有重视到教育的重要性,选择了错误的教育方法,就会对孩子的性格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所以,父母要学会自省,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爱的方式有很多种,但绝对不是父母的自以为是。

这四件事,别再逼着孩子做了

第一件:过度追求成绩,忽视兴趣培养

当下的教育环境,岂是一个“卷”字就能概括的?父母希望孩子成龙成凤,过分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甚至把成绩视为衡量孩子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

一味关注成绩,自然就忽视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发展都会停滞不前。

到最后,孩子的兴趣爱好会慢慢消失,学习热情也会渐渐被消磨。最悲催的后果就是:孩子开始自卑,还伴有一定程度的厌学。

温馨建议:

学习固然重要,但父母也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去探索自己热爱的领域。

尤其是幼童阶段,要把兴趣爱好作为切入点,激发孩子的学习能力,让他们把被动化主动才是关键。

第二件:强迫社交,忽视内心需求

担心孩子内向、不善交际,很多父母就强迫他们参加各种社交活动,试图改变他们的性格。

表面看起来父母是好心,不想孩子的童年太孤单,想让他们拥有更多的小伙伴,为日后的友好社交打下基础。

殊不知,父母的强推式社交,只会是的起凡。孩子本来就不太擅长社交,又被逼着去社交,肯定会觉得压力山大,甚至加剧他们的社交焦虑。

温馨建议:

父母应该理解并且尊重孩子的社交需求,内向只是不擅长社交,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适应。

比起强推,还是觉得父母应该多花时间陪伴,通过家庭活动或者亲子阅读等方式,先增进跟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系,让他们更有安全感。

第三件:过度保护,剥夺成长机会

为人父母都有这样的想法:不想让自家的宝贝疙瘩受伤,想要尽可能给他们更多的保护。

对于父母的想法表示理解,但是对某些做法却不敢苟同。保护孩子很有必要,毕竟他们还年幼,各方面的认知还没有完全成熟。

可是,父母不应该采用“包办式”教育,这对孩子不公平。他们就像温室里的花朵,没有机会经历风吹雨打,怎么可能健康成长呢?

温馨建议:

聪明的父母要学会适度放手,给孩子足够的自主空间,让他们独自去体验困难、失败和挫折,也算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

遇到问题的时候,父母别急着去要求或者帮助孩子,而是让他们独立去思考,尝试着去解决。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完成从失败到成功的蜕变。

送给父母的温馨建议:

在孩子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父母应该扮演好“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

虽说孩子年幼,但他们的自我意识已经开始慢慢觉醒,需要机会去验证自己的想法,就算是错的也没有关系。

都说“关心则乱”,很多时候父母就是关心的太多,才忘了孩子的人生,应该由他们自己去体验、去完成。

与其埋怨孩子性格不好,不如在他们性格塑造期,多花一点心思去陪伴,引导式教育的效果,要远远高于逼迫式教育。

0 阅读:14
老张育儿记

老张育儿记

和大家一起分享育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