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震同志1914年10月5日出生于湖南省平江县长寿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原名张见生。1926年秋,在家乡参加劳动童子团,任副团长。1928年参加平江县少年先锋队(后改为平江县青年反帝大同盟),任宣传部部长,从事反帝爱国活动的宣传组织工作,曾两次参加“平江扑城”暴动。193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0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张震同志任红五军第2纵队特务大队宣传员、第1师第1团宣传队队长,参加过第一、第二次攻打长沙的战斗。1931年起任红三军团第5军第1师第1团4连政治指导员,第4师第10团通信主任、营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他英勇果敢,冲锋在前,两次负伤。1934年10月,从江西于都出发长征。先后任红三军团第4师第10团作战参谋、第3营营长、团管理主任。率部参加了掩护中共中央机关、军委纵队在界首渡过湘江和“四渡赤水”等作战。到达陕北后任红一军团第4师通信主任,参加直罗镇战役。1936年5月,任红一军团第4师第12团参谋长。同年11月,他与团长邓克明、政治委员周赤萍率部参加山城堡战役。任团参谋长期间,他利用本团在环县一带担任警戒与东北军对峙的机会,积极向东北军官兵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组织开展以环县为中心的群众工作,参与创建新的苏区。1937年2月,他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接受比较系统的军事和政治理论教育。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张震同志任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参谋、总务科科长,在阎锡山部广交朋友,积极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出色地完成了上级赋予的任务。1938年2月调赴河南确山县竹沟镇,任新四军第4支队第8团留守处参谋长、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参谋长,组织训练抗日武装,开展河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他率一个班解除了豫鄂边土匪段可祥部七八百人的武装,并将其收编补充到新四军第4支队第8团。同年9月,他参与组建新四军游击支队并任参谋长,随同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雪枫率部挺进豫东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开辟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同年10月,与彭雪枫同志指挥部队在淮阳东北窦楼与日军作战,他身先士卒,腿部负伤,取得了挺进豫东敌后抗击日寇的首战胜利。1940年2月任新四军第6支队参谋长兼豫皖苏边区保安司令部司令员。同年6月任八路军第4纵队参谋长。同年11月,与彭雪枫同志指挥第4纵队一部在板桥集挫败日伪军的大举进攻,毙伤敌1000余人,击落日机1架,创造了华中敌后抗战打下日军飞机的先例。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4师参谋长兼淮北军区参谋长。他协助彭雪枫同志率领第4师指战员和豫皖苏边区广大军民进行了3个月艰苦的反顽作战,为打退国民党顽军东进苏北与北上山东的行动,起了重要的战略配合作用。1941年秋,他兼任抗日军政大学第4分校副校长,负责编修教材,指导演习,努力加强第4师部队的教育训练。1942年11月,日伪军兵分五路对淮北抗日根据地进行冬季大“扫荡”,他与彭雪枫、邓子恢同志一道将第4师师部和后方机关分批转移,指挥各旅、团与敌反复周旋,给日伪军以重大杀伤,挫败了日伪军的“扫荡”。1943年3月,他与彭雪枫同志指挥第4师第9旅一举粉碎东路进犯山子头地区的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部,生俘韩德勤及其部属千余人、击毙数百人,粉碎了顽军东西合击新四军的图谋,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淮北抗日根据地。1944年8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向河南敌后进军的指示,他与彭雪枫同志指挥部队进行西进战役。同年10月,在砀(山)南战役中,全歼顽军第30纵队700余人,成功打通了新四军同陇海路北八路军的联系。随后他与韦国清同志一起指挥了华中地区反顽作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永城北部保安山战役,歼顽军3600余人。同年12月,兼任新四军第4师第11旅旅长和淮北路西军分区司令员。1945年5月至7月,他率部发起以歼灭伪军第15师为目标的宿南战役,歼灭伪军1900余人,解放20余万人民群众,使淮北路西根据地的8个县完全连成一片,受到新四军军部专电嘉奖。在频繁战斗的间隙,他著文立言,撰写了《东征以后》《周年回忆》《三个月来反顽斗争在军事上的初步总结与今后任务》《论宿东游击战争经验》等文章,总结平原游击作战和反顽斗争的经验。到抗日战争胜利时,他参与领导创建的豫皖苏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成为全国19个著名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张震同志任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部参加陇海路徐(州)海(州)段破击战。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率部参加了朝阳集、泗县、两淮、宿北等战役。1947年1月,他率第9纵队与第6、第7师和第2纵队一起,在沭阳地区阻击由盐城、涟水北进的国民党军,有力保障了鲁南战役的胜利。同年2月任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副司令员,先后参与指挥了莱芜、孟良崮、南(麻)临(朐)、胶东等战役。在孟良崮战役中,他和韦国清同志指挥第2纵队与兄弟部队一起顽强抵抗向孟良崮增援的国民党军第7军、整编第83师等部,有力保证了华东野战军主攻部队在孟良崮歼灭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编第74师。1948年3月起,任华东野战军第1兵团参谋长、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同年6月,协助粟裕同志指挥豫东战役并取得重大胜利,歼灭国民党军9万余人,改变了中原和华东战场的战略态势,为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决战创造了有利条件。1948年8月至9月,他协助粟裕同志指挥济南战役,歼灭国民党守军10万余人,开创了人民解放军夺取国民党军重兵坚固设防的大城市的先例,中共中央在贺电中称济南大捷“是两年多革命战争发展中给予敌人的最严重的打击之一”。同年11月,他参与指挥淮海战役,并与粟裕同志联名提出将南线国民党军主力抑留于徐州及其周围逐步歼灭的重要建议,毛主席以中央军委名义亲复粟、张,采纳了这个建议,对扩大淮海战役规模,使之发展成为南线的战略决战起到了积极作用。1949年3月,任第三野战军参谋长(后兼华东军区参谋长),参与指挥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率部攻占南京、杭州、上海并向福建进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震同志参与筹划解放台湾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军事斗争。1952年3月调任解放军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1953年5月赴朝鲜参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4军代军长兼政治委员,率部先后进行了夏季反击战役第二次进攻作战、金城进攻战役,取得胜利。同年12月,他提出先攻占大陈岛再攻金门的建议,受到毛主席的重视和肯定,为浙东沿海岛屿的全部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1954年12月入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1957年9月任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副院长,1962年9月任院长。他坚持以教学为中心,重视毛泽东军事著作的学习和现代战争理论研究,亲上讲台,以自身的战争实践经验为广大学员讲授学习毛主席《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的课程,深受学员的好评。在长期的院校教育中,他大力加强教员队伍建设,积极推行教学改革,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培养训练了大批干部。
“文化大革命”中,张震同志遭受迫害,被下放到武汉钢铁公司机械总厂劳动。他虽然身处逆境,但始终坚持原则,与林彪、江青集团进行坚决斗争。1970年12月,他复出任武汉军区副司令员,兼任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指挥部政治委员,负责工程的筹建工作。1972年1月,负责武汉军区的军事训练工作。他从抓教导队入手,把搞好干部在职训练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技术训练,加强军事演习,努力恢复部队军事训练水平。
1975年8月,张震同志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粉碎“四人帮”后,1977年8月至1982年9月任中央军委委员(1979年11月前任中央军委列席常委)。1978年2月任总后勤部部长。他团结带领总后勤部广大官兵大力拨乱反正,很快恢复了正常工作秩序,得到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充分肯定。他和总后勤部党委一班人着力抓好全军的后勤建设,明确后勤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步骤和措施,整编后勤体制编制,改革军队工资制度,深入西藏等边远艰苦地区调查研究,努力开创后勤工作的新局面。1980年1月,张震同志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分管作战训练等方面工作。他参与筹办全军高级干部战略问题研究班,组织华北军事大演习,筹划召开全军参谋长会议。他提出要适应现代军事技术的发展和现代战争的特点,全面推进军事训练内容、方法、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和军队院校改革,努力开创军事工作的新局面。1985年3月,中央军委决定由他牵头负责筹建国防大学,同年11月他担任国防大学校长,1990年4月兼任国防大学政治委员。他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确立办校方针和教学指导思想,加强教学改革,重视教研队伍建设,积极推行开放式办学,努力为全军培养高级领导干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992年10月,张震同志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1993年3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副主席。在江主席领导下,参加主持中央军事委员会日常工作。
张震同志是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二、十四届中央委员。1985年9月、1987年11月被分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1988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就在这一天,中央军委原副主席、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老战士、在抗日战争中功勋卓著的张震将军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101岁。张震16岁参加红军,南征北战,戎马一生,继新中国首次授衔被授予中将军衔后,1988年9月我国再度恢复军衔制时被授予上将军衔,也是177名共和国中将中最后离开我们的一位。全面抗战爆发后,张震先后担任八路军总部参谋、新四军游击支队参谋长、八路军第4纵队参谋长、新四军第4师兼淮北军区参谋长等职,协助彭雪枫、邓子恢等开辟战场、指挥作战,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作出重要贡献,是我军最优秀的参谋长之一。
去太原做秘密联络工作
1937年7月的一个晚上,在抗大学习的张震突然接到上级安排他去中央组织部报到的通知,要求离校时不能带有红军字样的东西。张震原以为会马上奔赴抗日前线,没想到等待他的却是另一项任务——去太原做秘密联络工作。原来是彭雪枫“点将”,要张震与自己同往山西阎锡山处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第二天,张震随彭雪枫离开延安。到太原后,张震化名“中天”,住进新满城街30号“彭公馆”。
8月1日,中央指示彭雪枫等同志,红军即将改编,并准备入晋对日作战,要尽快成立太原办事处。10日,毛泽东电令太原办事处立即开设,以彭雪枫为主任。25日,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正式改编为八路军。此时办事处的主要任务是:与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交涉并商定八路军入晋的路线及开进方法;入晋后部队活动地区的划分;作战原则和指挥关系,以及后勤补充计划等。在彭雪枫、张震等人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多次交涉,终于促成阎锡山方面同意八路军由陕西韩城东渡黄河,在山西侯马上火车到大同集中,然后转赴察哈尔对日军作战。此外,还同意在太原、代县等地为八路军补充武器、弹药、被服等军需物资。
八路军主力部队向山西进发后,办事处的工作越来越忙,人员也增加了不少。原本空间就不大的新满城街30号难以满足大家居住和工作的需要。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办公地点,张震跑遍太原城,最终找到原成成中学的校舍租了下来。8月30日,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在这里正式挂牌。张震以八路军总部少校参谋的身份,负责联络、接待工作,并兼任办事处总务科科长。此后,张震在彭雪枫的领导下与阎锡山部广交朋友,积极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出色地完成了上级赋予的任务。
打响新四军游击支队抗战第一枪
1938年2月,张震奉命率八路军驻晋办事处部分工作人员离开山西,前往河南确山的竹沟镇与彭雪枫会合。到达竹沟后,张震担任了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参谋长,协助整编新四军第4支队第8团。其间,他与彭雪枫“热情宴请”豫南土匪武装段可祥团。推杯换盏之际,张震只带一个班就顺利解除了“段团”七八百人的武装。
9月,根据中央关于开展豫东敌后游击战争的指示精神,彭雪枫、张震等率部以新四军游击支队的名义,在竹沟誓师东征。10月11日,东征部队在西华城北的杜岗与豫东人民抗日游击第3支队和游击支队先遣大队胜利会师,合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张震任参谋长。24日,整编后的部队东渡黄河,横跨淮太公路,于26日进至淮阳东北的窦楼一带宿营。自豫东沦陷,日寇杀烧抢掠,汉奸横行乡里,群众苦不堪言。游击支队到达窦楼后,当地群众欢欣鼓舞,热情招待。
次日上午,整装待发的部队遭遇日军突袭。张震与彭雪枫紧急磋商,决定采取敌进我进、迂回包围、侧后突击的战术,各大队迅速占领有利地形,消灭来敌。张震亲率警卫连占领了窦楼西南角的坟地。战斗中,他身先士卒,手持机枪把迎面的日军打散。正准备再次射击时,一颗子弹飞来,穿过了张震的右腿。卫生员简单包扎后,张震继续指挥部队从正面阻击敌人。同时,彭雪枫率3大队向敌左侧猛烈突击,打得敌人阵脚大乱,狼狈逃窜。游击支队首战告捷,共毙日军10余人,缴获大量弹药物资。虽然战斗规模不大,但意义深远,不仅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更锻炼了部队,提升了豫东军民的士气。
开辟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
1939年2月,新四军游击支队进驻永城书案店,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根据中央的指示,会议提出建立豫皖苏边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具体任务。4月,日军向永城地区反复“扫荡”,驻守永城的国民党军丧失抗战信心,撤向大后方。于是,张震与彭雪枫等迅速组织建立了中共永城县委和县政府。这是游击支队在敌后建立的首个抗日民主政权。按照由小到大、由一到多的发展构想,根据地逐渐扩展到萧县、夏邑、宿西、涡北等地,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初具规模,与陇海路北的八路军和大别山麓的新四军形成掎角之势。在此期间,张震积极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动员永城东北的地方武装鲁雨亭部加入新四军,并介绍鲁雨亭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这支部队成为我军在豫皖苏边区北部打击日伪军的一支重要力量。
1939年9月,豫皖苏边区党委和新四军游击支队在涡阳县曹市集召开第一次党代会,讨论了豫皖苏边区的形势任务,作出大刀阔斧地开辟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的重要决定。此时,距游击支队誓师东征已过去了一年。在频繁战斗的间隙,张震坚持著文立言、笔耕不辍,相继撰写了《东征以后》《周年回忆》等文章。在《周年回忆》中,张震系统总结了开展敌后游击战的8点经验,在新四军内产生了广泛影响。
由于豫皖苏边区地处敌、我、顽争夺的战略要地,在敌伪联合“扫荡”、顽军蓄意掀起反共高潮的情况下,根据地中心区域一度易手。为顾全抗战大局、保存力量,彭雪枫、张震等率部向皖东北地区转移,在洪泽湖畔战斗与发展。其间,他与彭雪枫指挥部队一举歼灭了向我进犯的顽军韩德勤部,生俘韩德勤以下官兵千余人。1944年8月,根据中央关于向河南敌后进军的指示,彭雪枫与张震又率部西进,恢复了豫皖苏边区。到抗日战争胜利时,这块由张震参与领导创建、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根据地,成为全国19个著名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
张震受到粟裕的重视始于1948年初,那时解放战争已进入关键的时期,但根据中央军委的决定,陈毅不久后被调往中央工作,作为副司令员的粟裕便成为了实际“掌舵人”。
对于此时的粟裕来说,身边急需的就是需要一个作战经验相当丰富的参谋长,而原本作为华野参谋长的陈士渠另有任务,并不在司令部。
于是,原本在东线兵团参与内线作战的张震担任粟裕的参谋长。那为何只是纵队副司令的张震突然被粟裕看中?
善于总结
自从蒋介石撕毁停战协议,发动全面内战后,张震参加了多场战斗,直到1947年2月,他被擢拔为华野2纵副司令员,先后参与指挥多次战役,但也就是在此期间,张震所部遭遇了重创。
仅在南麻、临朐两场战役中,张震所率的二纵就有六千余名战士牺牲在战场上,师级干部也丧生多人,那南麻战役到底有多惨烈呢?
当时,面对九纵、六纵、二纵等多支解放军部队分别对南麻发起总攻,龟缩一处的国民党守将胡琏立即向蒋介石拨打电话,请求支援。
蒋介石收悉后,立即命令集结三个师的兵力,快速赶至南麻,不惜一切代价地驰援胡琏,保住南麻。
为此,国民党军前后四次派出十二架战机,对华野所在阵地实施狂轰滥炸,其疯狂程度令人发指!
面对国民党军队如此凌厉的攻势,包括二纵在内的全体战士顶住压力,与敌军展开激烈的肉搏战,他们全都将步枪装上刺刀,刀刀见红,经过长达一天的激烈交战,固守了阵地。
然而,国民党军队并不死心,连续几天,在飞机、坦克的掩护下,继续对华野阵地实施疯狂反扑,但在华野战士的誓死相搏下,来敌均被击退。
原本华野司令部拟定了夜间作战计划,但偏偏那晚暴雨突至,导致道路泥泞,粮草、弹药无法运输,所以此战给华野带来了巨大损失。
战后,不少人对实际指挥者粟裕提出严厉批评,粟裕本人也迫于压力,还给中央军委做了深刻检讨,但张震却没有选择跟风,而是极其冷静地对战略战术做了客观详尽的分析。
在张震看来,南麻、临朐两场战役的失败,除了遇到意想不到的恶劣天气之外,还在于国民党军队将一种新式战法投入到了战场,那便是子母堡垒的成功运用!
这种堡垒利用其便捷的交通壕,让敌军可以任意在壕内行动,解放军发起进攻时,一旦哪个子堡遭受攻击,母堡便会迅速做出反应,对其实行强大的火力支援,如此首尾相顾,相互照应的联合体战法,让华野兵力损失惨重。
针对这种情况,张震通过冷静分析,向组织提出对子母堡实施攻坚战斗的具体方法,还针对我军阵地、工事构造以及守备方法进行了详尽论述。
得力助手
不管怎么说,敌军的子母堡工事,对华野的作战带来很大阻力,张震在经过缜密思索后,十分有针对性地发表了多篇军事理论文章,其中最有名的一篇便是《改进我们的战术和指挥商榷-从打子母堡说起》。
在这篇文章中,张震对攻克子母堡的作战方法论述得非常详尽,如何在夜间对付敌人的照明弹,如何实施步兵与炮兵的协同作战等,事无巨细,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与说明。
张震的军事谋略让粟裕刮目相看,甚至肃然起敬,便立即让他担任华野第1兵团参谋长,不久又任命他为整个华野的副参谋长。
其实,对于粟裕在军中的威名,张震早有耳闻,早在1946年,粟裕率领华野取得了鲁南、孟良崮等多场重要战役的全面胜利,将国民党全面进攻的计划彻底打乱。
张震在担任第一兵团参谋长期间,与粟裕在许多方面达成共识,这两人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心胸气度,都能高度吻合,几乎到了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对方需要什么的地步。
在1948年,豫东战役期间,粟裕绞尽脑汁想出的两个御敌方案,统统被张震否决,可粟裕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虚怀若谷,想听听张震的高见。
作为一名常胜将军,这么些年来,从未有人对他的决策提出异议,唯独张震可以让他改变初衷,回心转意,而这场对解放战争产生积极意义的豫东战役,最终在张震的谋划下取得胜利,成为我军最重要的一个战略转折点。
而在接下来的济南战役中,粟裕与张震二人紧密配合,再创奇迹,顺利实现了解放军首次占据城市的重大突破,给猖獗的国民党军队予以致命性打击!
在淮海战役打响之前,粟裕与张震的思想再次达到统一,二人都认为要将位于南线的大量国民党军控制在以徐州为中心的范围之内,然后再进行逐一歼灭。
毛主席对他两人的建议高度重视,遵从他们的主张,扩大了淮海战役的规模,结果,粟裕以深邃的战略眼光拿下了这场以少胜多的伟大战役。
建国后,张震与粟裕都被调往参谋部工作,二人再次成为亲密无间的战友,彼此建立深厚的感情,这种关系一直维持到1984年,粟裕同志因病去世,怀着悲痛心情的张震在送别老战友最后一程中,几十年的默契配合却历历在目。
张震1930年10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1年起任红三军团第5军第1师第1团4连政治指导员,第4师第10团通信主任、营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张震英勇果敢,冲锋在前,两次负伤。
1934年10月,从江西雩都出发长征。先后任红三军团第4师第10团作战参谋、第3营营长、团管理主任。率部参加了掩护中共中央机关、军委纵队在界首渡过湘江和“四渡赤水”等作战。到达陕北后任红一军团第4师通信主任,参加直罗镇战役。
1936年11月,张震与团长邓克明、政治委员周赤萍率部参加山城堡战役。任团参谋长期间,张震利用本团在环县一带担任警戒与东北军对峙的机会,积极向东北军官兵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组织开展以环县为中心的群众工作,参与创建新的苏区。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震同志任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参谋、总务科科长,在阎锡山部广交朋友,积极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出色地完成了上级赋予的任务。
1938年2月调赴河南确山县竹沟镇,任新四军第4支队第8团留守处参谋长、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参谋长,组织训练抗日武装,开展河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张震率一个班解除了豫鄂边土匪段可祥部七八百人的武装,并将其收编补充到新四军第4支队第8团。
1938年9月,张震参与组建新四军游击支队并任参谋长,随同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雪枫率部挺进豫东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开辟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
1938年10月,与彭雪枫同志指挥部队在淮阳东北窦楼与日军作战,张震身先士卒,腿部负伤,取得了挺进豫东敌后抗击日寇的首战胜利。
1940年11月,与彭雪枫同志指挥第4纵队一部在板桥集挫败日伪军的大举进攻,毙伤敌1000余人,击落日机1架,创造了华中敌后抗战打下日军飞机的先例。
1942年11月,日伪军兵分五路对淮北抗日根据地进行冬季大“扫荡”,张震与彭雪枫、邓子恢同志一道将第4师师部和后方机关分批转移,指挥各旅、团与敌反复周旋,给日伪军以重大杀伤,挫败了日伪军的“扫荡”。
1943年3月,张震与彭雪枫同志指挥第4师第9旅一举粉碎东路进犯山子头地区的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部,生俘韩德勤及其部属千余人、击毙数百人,粉碎了顽军东西合击新四军的图谋,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淮北抗日根据地。
1944年8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向河南敌后进军的指示,张震与彭雪枫同志指挥部队进行西进战役。
1944年10月,在砀(山)南战役中,全歼顽军第30纵队700余人,成功打通了新四军同陇海路北八路军的联系。随后张震与韦国清同志一起指挥了华中地区反顽作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永城北部保安山战役,歼顽军3600余人。
1945年5月至7月,张震率部发起以歼灭伪军第15师为目标的宿南战役,歼灭伪军1900余人,解放20余万人民群众,使淮北路西根据地的8个县完全连成一片,受到新四军军部专电嘉奖。在频繁战斗的间隙,张震著文立言,撰写了《东征以后》《周年回忆》《三个月来反顽斗争在军事上的初步总结与今后任务》《论宿东游击战争经验》等文章,总结平原游击作战和反顽斗争的经验。
到抗日战争胜利时,张震参与领导创建的豫皖苏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成为全国19个著名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
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率部参加了朝阳集、泗县、两淮、宿北等战役。
1947年1月,张震率第9纵队与第6、第7师和第2纵队一起,在沭阳地区阻击由盐城、涟水北进的国民党军,有力保障了鲁南战役的胜利。
1947年2月任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副司令员,先后参与指挥了莱芜、孟良崮、南(麻)临(朐)、胶东等战役。在孟良崮战役中,张震和韦国清同志指挥第2纵队与兄弟部队一起顽强抵抗向孟良崮增援的国民党军第7军、整编第83师等部,有力保证了华东野战军主攻部队在孟良崮歼灭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编第74师。
1948年6月,协助粟裕同志指挥豫东战役并取得重大胜利,歼灭国民党军9万余人,改变了中原和华东战场的战略态势,为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决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8年8月至9月,张震协助粟裕同志指挥济南战役,歼灭国民党守军10万余人,开创了人民解放军夺取国民党军重兵坚固设防的大城市的先例,中共中央在贺电中称济南大捷“是两年多革命战争发展中给予敌人的最严重的打击之一”。
1948年11月,张震参与指挥淮海战役,并与粟裕同志联名提出将南线国民党军主力抑留于徐州及其周围逐步歼灭的重要建议,毛主席以中央军委名义亲复粟、张,采纳了这个建议,对扩大淮海战役规模,使之发展成为南线的战略决战起到了积极作用。
1952年3月调任解放军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
1953年5月赴朝鲜参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4军代军长兼政治委员,率部先后进行了夏季反击战役第二次进攻作战、金城进攻战役,取得胜利。
1953年12月,张震提出先攻占大陈岛再攻金门的建议,受到毛主席的重视和肯定,为浙东沿海岛屿的全部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文化大革命”中,张震同志遭受迫害,被下放到武汉钢铁公司机械总厂劳动。张震虽然身处逆境,但始终坚持原则,与林彪、江青集团进行坚决斗争。
1970年12月,张震复出任武汉军区副司令员,兼任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指挥部政治委员,负责工程的筹建工作。
1972年1月,负责武汉军区的军事训练工作。张震从抓教导队入手,把搞好干部在职训练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技术训练,加强军事演习,努力恢复部队军事训练水平。
1975年8月,张震同志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
粉碎“四人帮”后,1977年8月至1982年9月任中央军委委员(1979年11月前任中央军委列席常委)。
1978年2月任总后勤部部长。张震团结带领总后勤部广大官兵大力拨乱反正,很快恢复了正常工作秩序,得到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充分肯定。张震和总后勤部党委一班人着力抓好全军的后勤建设,明确后勤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步骤和措施,整编后勤体制编制,改革军队工资制度,深入西藏等边远艰苦地区调查研究,努力开创后勤工作的新局面。
1980年1月,张震同志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分管作战训练等方面工作。张震参与筹办全军高级干部战略问题研究班,组织华北军事大演习,筹划召开全军参谋长会议。张震提出要适应现代军事技术的发展和现代战争的特点,全面推进军事训练内容、方法、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和军队院校改革,努力开创军事工作的新局面。
1985年3月,中央军委决定由他牵头负责筹建国防大学。
1985年11月,张震担任国防大学校长。
1992年10月至1998年3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
1993年3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副主席,参加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在江泽民主席领导下坚决贯彻邓小平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思想,积极推进我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张震以极大精力抓各级领导班子特别是高级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公道正派选人用人,对高级干部严格要求。张震重视部队训练和军事院校教育,深化教育训练改革,明确军事训练改革指导思想,要求领导干部研究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新特点、新战法,不断提高指挥现代战争的能力。张震要求全军继承发扬人民军队优良传统,保持老红军本色,加强廉政建设。他强调艰苦奋斗,勤俭建军,整顿全军生产经营,深化后勤改革,提高后勤保障能力。张震倡导践行实事求是的作风,强调从严治军、依法治军,大力加强部队管理,抓好基层各项工作落实。
1998年3月退出领导岗位后,张震仍然关心党和国家的事业,关心军队的发展与进步,始终把自己当作人民解放军的普通一兵。
1985年9月、1987年11月被分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1988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
家庭情况
夫人:马龄松[4]
长子:张小阳
次子:张连阳
三子:张海阳
四子:张宁阳[5]
女儿:张燕阳[6]
女婿:寿晓松
人物评价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2]。
张震同志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坚强的党性原则。
张震同志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善于从政治和战略全局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经受住了各种风浪的考验。
张震同志具有非凡的革命胆略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张震同志具有求真务实的崇高品质和实事求是的精神风范。
张震同志具有人民公仆的阶级本色和共产党人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
张震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辉战斗的一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孜孜以求、无私奉献的一生。
张震同志的逝世,是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重大损失。
张震同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所建立的卓著功绩将永载史册!
张震同志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德将永远铭刻在人民心中!

参考资料
[1]
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张震因病逝世 中国再无开国中将-新华网新华网(引用日期 2021-03-24)
[2]
张震同志逝世新华网(引用日期 2018-12-09)
[3]
张震同志生平人民网(引用日期 2018-12-09)
[4]
能参善谋的百岁开国将军张震【3】人民网(引用日期 2021-07-09)
[5]
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张震逝世 被赞能参善谋曾6次负伤人民网(引用日期 2021-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