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淡水鱼王,体重超过1吨,却因太好吃“栽了大跟头”!

徐华说过去 2024-04-25 06:10:30

«——【·前言·】——»

说到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我们脑海中自然会浮现出一些像三叶虫之类存活了几亿年的小虫子。

但你是否想过,河流中也存在着这样一种活化石?它就是神奇的达氏鳇,一种生活在我国东北黑龙江等地的巨型淡水鱼类。

«——【·彪悍外表·】——»

第一次看到达氏鳇,你一定会被它那彪悍无比的外表吓到。它的体长最长可达近6米,重则超过1吨,完全可以称得上"河中王者"。

皮肤上暗褐色的鳞甲遍布全身,浑圆的鱼头和侧扁的鱼尾使它看起来就像一头小恐龙。

达氏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可以被称为称为"活化石"。因为它起源于距今1.3亿年前的白垩纪,也就是说它曾经和恐龙一起"生活过"。

更神奇的是,经过亿万年的进化,现在的达氏鳇与当年的模样基本没什么区别,完全是一种超稳定的生命形态。

这种活了亿万载的动物,也让科学家们对它青睐有加。大家都想从达氏鳇身上窥探一些地球环境演变和生命进化的奥秘。比如它们如何经受住了地球数次大灾难却安然无恙?

又是如何适应温度剧变等恶劣环境的?探索这些问题,对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或许也有借鉴意义。

«——【·为何成为活化石·】——»

与恐龙为伍亿万年,达氏鳇经历了地球无数次的环境变迁,但它依然存活了下来。科学家们梳理出,其主要原因有几个:

其一,达氏鳇极其擅长适应环境。它们生活在温度剧烈变化的淡水环境中,本身就具备适应温差的特殊基因。一旦环境发生剧变,通过调节自身的新陈代谢等生理活动,很快就能适应新环境。

其二,达氏鳇具备极强的机体恢复能力。即使在灾难性的环境中受到重创,只要留有一线生机,这种古老物种就能凭借强大的机体修复能力慢慢恢复元气。

科学家发现,达氏鳇体内存在着一些特殊基因,控制细胞的修复与再生,使其拥有常人难以企及的生命力。

再者,达氏鳇的生殖能力也堪称惊人。一条母鳇可以在产卵期内一次性产出数百万粒卵,即便大部分卵子在环境中损毁,也总有那么一小部分卵苗能存活下来。

而且,达氏鳇的卵比普通鱼类的卵质量更好,抗风险能力也更强。这为物种的延续奠定了最基本的根基。

«——【·肉中之王·】——»

不过最初让人类重视达氏鳇,还是因为它的"肉中之王"的地位。早在唐宋时期,它就因为鲜美的肉质而被打入了贡品的名单,成为仅有的淡水鱼皇室贡品。到了清朝时期,皇帝对于达氏鳇的沉迷就更上了一个层次。

当时的达氏鳇在人们心中简直就是一种神物,普通百姓家家户户都视它为吉祥之物,抓获后更是不敢带进家中,只能立即放生。

而对于皇室来说,达氏鳇无疑是极品之极品,是仅凭财力无法企及的至高珍馐。皇帝更是对达氏鳇赞不绝口,称赞它"有目鳏而小,无鳞巨且修,鼻如矜翕戟,头似戴兜鍪"。

达氏鳇之所以成为皇室青睐,其中最重要的便是鱼卵制成的黑钻鱼子酱了。鱼子酱色泽乌黑,质地细腻浓香,香气扑鼻而来。一公斤鱼子酱的价格,在当今国际市场上都要卖到几万美元,堪称"黑色黄金"。

除了鱼子,达氏鳇鱼肉本身也是极品。鱼肉质细嫩、香气四溢,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有着滋补身体的独特功效。

别具风味的鱼头和鱼腹等部位,更是上等的熬汤美味。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清朝皇帝都如此看重这种淡水食材了。

再加上达氏鳇皮、鳔等部位,也广泛被用作药用和工业原料,可以说达氏鳇从头到脚,浑身上下真的就是宝。

而要获取这种珍馐,除了付出重金外,更主要的是要具备超高的社会地位。所以在古代,达氏鳇真可谓是贵族们的专属食材。

«——【·数量锐减·】——»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曾经作为顶级食材备受追捧的达氏鳇,数量锐减到了极危的地步?

正因这个"河中王者"如此神奇和珍贵,长期以来,人们对它过度捕捞,让达氏鳇面临了绝种的危机。

在19世纪,俄罗斯一年就捕捞590吨的达氏鳇,我国黑龙江流域的年产量也曾经超过450吨。

随着20世纪初现代渔业的兴起,捕捞达氏鳇的力度也与日俱增。马力升级的渔船像"鳇鱼捕捞线"般密集排开,大肆捕捞水中巨物,令野生种群节节败退。

到了21世纪初,黑龙江流域每年能捕获的大个头达氏鳇就所剩无几。

不到100年,俄罗斯鳇鱼年产量就降到了100吨以下,我国更是只剩下区区几十吨。

除了人为原因外,濒临灭种最大的因素就是它极其缓慢的生长速度。

达氏鳇要到12岁才能成熟繁衍,一条雌鱼产卵虽然可以达到数百万粒,但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劣,存活率也极低。所以过度捕捞下,达氏鳇根本无法补充种群数量。

此外,达氏鳇对于栖息地的要求非常苛刻,繁殖地必须是水流湍急、河底布满卵石的深水区。然而,非法采砂等人为活动破坏了黑龙江中这种适合产卵的环境,雌鱼难以找到理想的产卵场所,加剧了物种数量下降。

巨型鳇鱼的凋零,本就是物种走向衰亡的最直接征兆。作为发源地的中俄两国,对此也是痛心疾首。

一方面,达氏鳇即便在上千年前就是珍馐佳肴,难得一见的极品食材自然是舍不得轻易丢失。另一方面,活化石般的神奇物种同样具备极高的科研价值,就此失去将是人类的巨大遗憾。

«——【·保护措施·】——»

有鉴于此,保护达氏鳇就成为两国科研人员和渔政部门的当务之急。我国早在1997年就启动了人工繁育的攻关计划,在2年里终于掌握了达氏鳇的繁殖特性,成功孵化出第一批人工鱼苗。

此后,我国的达氏鳇养殖技术逐年优化,放流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2020年8月,黑龙江爱辉区一次就放生了32万尾达氏鳇幼苗,成为区内单次放流量最大的一次。

通过长期累计,境内野生群落有望逐步恢复规模。同时,放流过程中对部分鱼苗进行了荧光标记,有利于日后追踪放流效果。

生存环境的修复同样是保护行动中重中之重。中俄两国一直在努力修复黑龙江河床环境,清理非法采砂痕迹,重新布置适合达氏鳇产卵的砂石层。

资源恢复需经年累月,达氏鳇这种缓慢发育的物种就更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

«——【·结语·】——»

从皇室美馔到绝种边缘,再到如今的喘息复苏,达氏鳇的命运可谓跌宕起伏、令人唏嘘。

对于身怀亿万年基因密码的达氏鳇来说,人类应该从中汲取教训和智慧。在追求口腹之欲的同时,也要时刻遵循生态保护的理念。

参考资料:

达氏鳇——百度百科

司马法良,青少年百科知识文库 自然密码 鱼类世界奥秘,河南人民出版社

0 阅读:0

徐华说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