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扫北有多惨烈?朱棣为了报复平民,竟然在河北进行了大屠杀

历来有些现实 2024-03-05 21:20:40

说起古代的屠城,人们立刻会想到入关的清兵。

不错,清军入主中原的过程中确实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屠城。

但是,屠城也并非清兵专利。

屠城的事,每个战乱时代都不少见,即使是曹操也干过这样的事。

明朝前期,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屠城。

它们分别是湖南大屠杀、山东大屠杀和河北大屠杀。

前两次,是洪武皇帝朱元璋制造的。

河北大屠杀,责任人是朱棣。

大屠杀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因此在明史羞于提起,知道的人不多。

不过在《明太祖实录》中,不难看出,明朝将领有屠城倾向的,大有人在。

比如《明太祖实录卷三十五》记载:“诸将以乡民多从贼,欲屠之……”。

《明太祖实录卷六十四》记载说:“今不降,大兵且屠城……”

《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三》也记载道:“俊怒华亭人从乱,欲屠其城……”

《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写道:“廷美怒二人不诣已,欲屠其城……”

“彬始攻城,为守者所诟,尝恚曰:“城破之日,当悉屠之。”这段描述见于《明太祖实录卷山十二》。

《明实录》也有类似记载,说的都是将领想屠城,被他人制止。

这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明朝将领的脑子里,存在一种屠城的倾向或者说价值观。

第二,假如朱元璋并没有下令禁止屠城,如果有,还用别人制止吗?

既然没有制度约束,全靠外人制止,一但外人制止不了,屠城现象就无法避免。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虽然正史中没有屠城的记载,但是全国各地的家谱、族谱、县志却不会看朱元璋的面子。

这类文献是没有经过官家审查的。因此,上述文献记载了这些屠杀暴行,得以在民间广为流传,没有被历史遗忘。

而明朝前期“江西填湖广”,以及“大槐树移民”,也和明朝的屠杀有分不开的关系。那么,朱棣屠城又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古人有句名言: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改朝换代是野心家的盛宴,却是老百姓的灾难。

明朝前期,最苦的,莫过于河北的百姓。

元末明初,河北是明军和蒙古军较量的主战场,并且这样的较量不止一次。在那段时期多次发生,属于拉锯战。

战争造成了人口急剧下降,出现大量“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现象,致使大片土地荒芜。

朱皇帝目睹之后,心急如焚,不得不下令大规模移民。

移民的主要来源是山西洪洞一带,史称“大槐树移民”。

可是,好景不长,几十年之后,河北又遭遇一场浩劫。

1398年6月,朱元璋驾崩,其孙子朱允炆登基,是为建文帝。

对此,诸皇子均表示不服。

起初,朱元璋立嫡长子朱标为太子,根据的是老祖宗的规矩,朱标也有一定威望和能力,众皇子无话可说。

但是朱标死后,朱元璋却指定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接班。

无论是资历还是从明朝稳定角度来讲,这都是一大败笔。

从合法性上说,也说不过去。

历史上,一统天下的王朝中,只有元朝皇帝将皇位传给过孙子。

朱允炆继位本身就缺乏合法性,争议很大。

他登基之后,黄子澄、齐泰等大臣又出了馊主意,建议他“削藩”,向皇叔们开刀。

在此背景下,朱元璋的儿子被逼到了墙角,不得不奋起自卫,“靖难之役”由此爆发。

经过四年苦战,朱棣成为赢家,笑到了最后,成为明朝第三任皇帝。

胜者王侯败者寇,没有人计较朱棣夺取政权的手段,他是史学家承认的皇帝。

但是在朱棣夺取政权之前,老百姓可不是这样认为。

在他们心中,朱标是正统,是朱元璋指定的接班人,不管打着什么旗号,朱棣这样做就是属于造反。

朱棣自己也心知肚明,他知道老百姓不会支持自己。

当和尚姚广孝劝他起兵的时候,朱棣顾虑重重地说:“民心向彼,奈何!”

即使把合法性抛到一边说,老百姓愿意过安定的生活,谁打破了这样的局面,谁就是历史罪人。

再说了,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那里的民风彪悍。

一旦朱棣起兵,迎接他的,绝对不会是美酒,而是刀枪。

果然,当燕王的军队向南征伐的过程中,遭到河北的军民激烈抵抗。

一部分百姓态度较为温和,只是不合作。

“靖难兵起,传檄征响……秀(邢台地方官方秀)抗不应”——《邢台县志》

一部分百姓则就不客气了,直接对抗。

“燕兵所过,各州、县义民目为叛逆……争抗拒之”——《南宫县志》。

没有百姓的支持,后勤就无法保障,军费也无法获取,战斗就难以顺利进行。

河北州县人民的抵抗态势,让燕王的军队吃尽苦头,初期的军事行动也难言成功。

这让朱棣怒火中烧,做出了不理智决定。

当时的朱棣四十二岁,血气方刚的年龄,又继承了老爸朱元璋的基因,脾气很火爆。

屠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燕王愤甚,燕京以南,所过为墟……屠戮无遗”——《南宫县志》。

孟村赵河《张氏族谱》则记载道:“大明燕王,扫灭北直……志不遗类。渤海人民,为之一空。”

对此,《明史》予以半遮半掩的记载。

“燕军诸将破城,暴横多杀人……城中人民夫妇不相保”

“诏从征将士掠民间子女者还其家……”

“燕王乘风纵火奋击……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

不得不说,燕王的上述过火举措还是有成效的。

从那之后,部队再未遇到激烈抵抗,顺利攻克河北各州县,开始浩浩荡荡向山东挺进。

可是到了山东,朱棣的部队再次遭遇激烈抵抗。

1400年,燕王兵临济南城下,他满以为,破城轻而易举。

可是守将铁铉不是省油的灯,他饱读兵书,有勇有谋。

此君跟朱棣斗智斗勇,时间长达三个月,把朱棣打回老家。

期间,这位老兄还让百姓装扮士兵向朱棣诈降,说欢迎他进城。

朱棣信以为真,带着随从骑马进城。

不料想,朱棣的马蹄刚踏入城门,门拱上的铁闸轰然落下,将朱棣的马头砸烂。

多亏手下反应及时,给朱棣换马,他才逃过一劫。

后来朱棣再次攻城,依旧不下,他无处发泄怒火,便在济南周边进行了大屠杀。

1402年,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踪。

朱棣成为胜利者,顺利称帝。

成了皇帝之后,对过去的事按说不该再追究了。

朱棣不然,他是小心眼,对河北、山东民众开始秋后算账,史称“燕王扫北”。

根据《盐山县志》记载,“建文四年六月,燕王即位,令军北返报复乡民……县境尸横遍野,瓦砾一片”。

对老百姓尚且如此,对建文帝手下的大臣就更不用说了。

建文帝的旧臣下场悲惨,连家属都不能幸免。

死在他手里的大臣有:景清、齐泰、练子宁、黄子澄等31人,都是株连九族。

方孝儒则享受到了株连十族的特别待遇,873人命丧黄泉。

朱棣杀入南京之后,士兵进入皇宫可以说是见人就杀。

根据《李氏朝鲜实录·世宗》记载,仅仅是朱棣在宫廷进行大屠杀,第一次杀几百人,第二次杀2800多人。

因为河北一带杀人太多,大片农田荒芜,影响到了生产恢复,永乐帝这才效仿朱元璋,下令再次将山西的居民移民河北。

很多人会说,任何一个王朝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都难免存在滥杀现象,战争不是请客吃饭,怎么会保证没有过激行为?

可是朱棣在登基快二十年的时候,宫廷还发生了一起血案。

那是永乐十八年(1420年),准备立为皇后的宠妃王氏突然死亡。

偏偏这时候,皇宫内又有人告发宫女贾吕、鱼氏与宦官“通奸”。

宦官没有生殖能力,所谓的通奸也就是在一起搂搂抱抱,过过干瘾,寻求精神寄托罢了。

但朱棣闻听大怒,开始将怒火向宫女发泄。

这时候,贾吕、鱼氏已经“畏罪自杀”,朱棣仍不肯罢休。

结果,后宫掀起腥风血雨,有三千人宫女死于非命。

这足以说明,军队的屠城固然跟战争有关,但主要是跟统帅的性格有关。

朱元璋心理偏残暴,朱棣继承了父亲的传统,才会有后来的反常举动。

因此,全国各地的民众并不拥护朱棣,纷纷起来造反。

《明太宗实录》中记载说,在永乐年间,就发生了“民乱”四十起。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200多年后,李自成进京,崇祯皇帝担心家人受辱,也暴虐的挥刀砍向她们,包括自己的女儿。

之后,他带着太监王承恩走上煤山,用一条白练在歪脖子树下自缢。

朱由检的下场印证了那句话——天道轮回。

参考史料:

《盐山县志》

《明太祖实录》

《李氏朝鲜实录·世宗》

0 阅读:46
历来有些现实

历来有些现实

假装懂点历史,假装不懂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