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成军事水平有多强?曾国藩:英王是擎天一柱

安琪拉是只矮脚猫 2025-03-19 17:22:14

1856年那会儿,天京出了大乱子,太平天国遭了重创。到了第二年,石达开决定自己单飞,还带走了十万精兵。这对已经摇摇欲坠的太平天国来说,简直就是往伤口上撒盐。

太平天国自己闹矛盾,曾国藩在江西侥幸躲过一难,清军就开始反击了。石达开离开的那一年,镇江被攻下,清朝那边重新建立了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继续把南京围得严严实实的。

在曾国藩眼里,太平天国垮台那是迟早的事。可万万没想到,英王陈玉成突然冒出来,把清军整得是一次次陷入险境,硬是给太平天国又多撑了8年。

陈玉成战斗力到底有多强悍,他为太平天国立下了多少汗马功劳?曾国藩在给朝廷的报告里,直接说了,陈玉成就是太平天国的中流砥柱。在天京出了大乱子之后,太平天国之所以能缓过劲儿来,再火一把,全靠陈玉成撑着。

年少有为的名将里,霍去病和陈玉成都是代表人物。陈玉成在战场上摸爬滚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天京事变之前,他的威名就已经传遍四方。那时候,不管是湖广总督吴文镕,还是西安将军扎拉芬,甚至是江苏巡抚吉尔杭阿,都败在了他的手下。这些都是陈玉成在独挑大梁之前打下的赫赫战功。

清朝那会儿的总督、巡抚、将军,他们的地位啊,跟太平天国没闹天京事变前的那些王爵,还有事变后的“五军头头”差不多。具体来说呢,就像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这些人,他们在天京事变前就是大佬;事变后,秦日纲、胡以晃这些新冒出来的,还有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杨辅清、蒙得恩这些后起之秀,他们就像是新的“五军主将”。反正啊,这些人在当时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太平天国打了十几年的仗,要说那些大头目们,除了李秀成被一个老农民抓住后交给了湘军,其他的主要人物,愣是一个都没被曾国藩手下的湘军干掉或者抓到。

陈玉成除掉了不少清朝的大官,像总督、巡抚、将军这些,好多都是天京事变之前他就搞定的,这足以说明他有多厉害。天京事变之后,陈玉成简直就是太平天国的顶梁柱,是稳住局面的核心人物。

陈玉成手下兵力多不多呢?其实不多。根据李秀成自己的说法,当初石达开回到京城帮忙管理政务时,把宁国军团的指挥权交给了陈玉成。但后面石达开决定自己单干,好多将士都跟着走了,可陈玉成却选择留下来,没走。

陈玉成选择留在太平天国,可愿意追随他的老兵仅仅数千,剩下的人都跑去跟石达开了。说到太平天国里的其他将领,他们手里也有人马,但人数更少。就拿李秀成来说吧,他手头能打的士兵才三千来人。

人手不够,精兵更是稀缺,陈玉成该咋应对呢?他的办法是,那会儿江南正闹饥荒,陈玉成就跑到安徽,招了一万多饿肚子的老百姓,带着他们到湖北跟胡林翼的部队“历练”了几个月。虽说没在湖北闯出啥大名堂,但倒是练出了一支精兵强将。

从湖北回来后,陈玉成就踏上了东奔西走的长期征战之路。从那以后,陈玉成的生活不是在战场上拼杀,就是在奔赴战场的途中,这给曾国藩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1858年那会儿,枞阳开了个大会,陈玉成又站了出来挑大梁。他和韦俊、李世贤一起,把皖北的重要地方庐州给攻下来了。接着,他们还建了三河这个要塞,囤了不少粮食和草料,确保上游地区的安全没问题。

攻下庐州以后,陈玉成没歇一口气,立马就去帮李秀成了。他们之前讲好,李秀成得去打江北的浦口、江浦,好让南京的粮食能运进来。可问题是,李秀成手头兵不够,江北大营那边一得到帮忙,太平军就连着吃了败仗。

江北大营的战斗力其实挺一般,李秀成自己解决不了那边的问题,这就能看出他那时候的根基有多不稳。李秀成自己也说了,他确实搞不定,所以只能去找陈玉成帮忙。

原本,陈玉成在掌控皖北地区后,计划是继续进军河南,好给“捻军”的兄弟们找块地盘。但这时候,他的同乡李秀成遇到了麻烦,陈玉成二话不说,立马从皖北掉头往南,在滁州、乌衣、小店这些地方跟清军干了几仗,把张国梁派来的好几千兵马都给打趴下了。

小店打赢那仗后,陈玉成马不停蹄地奔袭浦口,跟清朝的大官德兴阿、胜保带着的八旗兵干上了。李秀成自己回忆时提到,陈玉成先是把八旗的骑兵给收拾了,接着又把清军的步兵打得溃不成军,江北大营就这么被一锅端了。

浦口那边的战斗还在继续,这边湖广总督官文已经动身往东进发。都兴阿带着多隆阿、鲍超他们,总共一万多湘军,把安庆给围了个水泄不通。另外,李续宾也领了一万多兵马加入东征的大军。除去留下来守家的,他还特地派了八千人马往北边去,目标是庐州。

陈玉成为了攻打浦口,从皖北调走了部分军队,这让李续宾的进军顺畅了许多。他一路势如破竹,接连攻占了太湖、潜山、桐城和舒城,最后抵达了三河镇,这里距离庐州只有七十公里远。到了这时候,李续宾手下还有七千精兵。

李续宾带领的队伍,那可是湘军里经过无数次战斗磨砺出来的精英,也是曾国藩刚开始组建湘军时的两大顶梁柱之一。后来,在胡林翼的悉心栽培下,这支队伍更是越来越强大。在三河那一仗,李续宾跟吴定规干了一仗,结果折了1000多人马,最后手头还剩6000人。

吴定规靠着防御设施,跟李续宾拼了个你死我活,外面的营地全没了,可他还是死守着城里不放。陈玉成让吴定规撑上两个星期,说自己搞定浦口那边后,马上北上帮忙,一起对付李续宾。

打败德兴阿之后,陈玉成没来得及休息,立马就赶去参加了三河会战。他给天王写了封信,想让李秀成来帮忙。但李秀成手头兵力不够,就先绕了个远路往北边去,找捻军的孙葵心和龚德树帮忙,结果晚到了几天。

这时候,捻军力量还不算大,聚拢来能打仗,散开去就是老百姓。因此,在三河那场战斗中,主要还是靠陈玉成挑大梁。他手下兵马连两万都不到,而且还没时间休整,但这并没耽误最后的胜利。

三河那场大战,李续宾带的队伍被打散了,湘军死了好几千人。之后,陈玉成和李秀成就联手去攻二郞河的湘军,把鲍超和多隆阿逼得节节败退。不过呢,李秀成的部队战斗力不行,还藏着掖着不用全力,结果陈玉成就吃了亏,没能打赢。

撤出二郞河后,陈玉成马上掉头往北,去攻打庐州周边的胜保部队,还有驻守在六安的安徽巡抚李孟群的军队。这一仗打下来,胜保手下的骑兵全军覆没,李孟群也被抓了,他因为不肯投降,最后被杀了。

1860年开头那会儿,胡林翼又带着大军往东边打过去了。多隆阿、李续宜、唐训方他们这些猛将,还有蒋凝学、鲍超、金国琛、成大吉等人,全都跟着一起上了战场,人数加起来有三万多人。他们目标很明确,就是冲着太湖和潜山那边去的。

陈玉成手头有四万大军,他分成三股力量去对抗敌人。他自己带着一万多人,直冲鲍超的部队,打算把他们团团围住。

小池驿那场仗,鲍超两度被敌军围得水泄不通。就算多隆阿和唐训方赶紧冲进去想替换他,还是没法打破陈玉成布下的包围网。眼瞅着,“多龙鲍虎”这对搭档就要一块儿栽在陈玉成手里了。

不过,陈玉那边就他自己撑着,李秀成没来,太平军人数不够。湖北的巡抚胡林翼把能用的资源都集中起来,招了一万兵马给金国琛,让他带兵冲进山谷,断了太平军的粮食供应。还有蒋凝学的部队,也加入了战斗。

陈玉成现在前后都有敌人,没办法,他只能分出部分兵力去跟金国琛打。这样一来,围在小池驿的兵就更少了,鲍超瞅准机会,又把唐训方之前占的地盘给抢回来了。虽说鲍超现在冲不出去,但好在运粮的路是通的,安全上没啥大问题。

金国琛出其不意地偷袭了太平军的粮食运输线,陈玉成见状赶紧派兵去抢,但手底下的人实在太少,打不过。没办法,陈玉成只能下令烧掉营地,趁着夜色赶紧撤退。另一边,胡林翼带领的湘军借着山谷里的风势,一路追击,太平军这一逃,就损失了好几千人。

小池驿吃了败仗,这说明陈玉成光靠自己的人马,摆不平湘军东进的事情。可陈玉成根本顾不上休整,也没来得及增兵,直接就奔南京战场去了,目的就是要端掉“江南大营”。

太湖和潜山那一仗,胡林翼是赢了,但湘军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鲍超就差点儿被太平军的英王给收拾了。好在太平军在东边打得正忙,湘军就趁这机会歇了四个月,不光补充了人马,还好好谋划了下一步咋打。

陈玉成的根基相当不牢,就像曾国藩讲的那样:“这回咱们干掉了上千真正的敌人,逆贼的势力可就大大减弱了。之前那些所谓的胜利,杀的都没这次真贼多。”这是对赤岗岭战役的一个点评。你看,陈玉成仅仅丢了一千多“真家伙”,就伤筋动骨了,这说明他原本的底子得多薄啊。

陈玉成这人,虽然基础条件不太好,但他打仗是真厉害,算得上是太平天国里的大将。就连曾国藩在给皇上的报告里都夸陈玉成作战勇猛。

据说历史上这样记载:“洪、杨内部闹矛盾后,镇江被收复,金陵那帮反贼的气焰早就灭了。但狗逆那家伙总在江北晃悠,跟捻匪勾结在一起,在庐州、浦口、三河这些地方,老跟我们军队对着干,导致皖北那边越来越乱,江南的反贼粮食也一直供应得上。”

在曾国藩眼里,天京事变过后,太平天国那是伤得不轻,“老大”也明显不行了。这时候,陈玉成到处跑,大江南北都有他的影子,他还跟捻军勾结到一块,把湘军打得损失惨重,又给南京那边送补给,真是个难缠的对手。

在李秀成崭露头角前,陈玉成简直就是靠一己之力“硬撑着快倒的太平天国”,带着它走过了那段超难的日子。湘军、绿营、八旗这些敌军从四面八方反打回来,但英王陈玉成不畏艰难,四处征战,东跑西窜,南征北讨。他就像个永不停歇的战争发动机,一直转个不停,都没法歇口气。不过,他的战功真的挺牛,陈玉成确实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