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第二故乡---邢台

第贰故鄉谈 2024-07-03 20:21:20

穿越时光的长廊,深埋在心底的回忆被慢慢唤醒,那些曾经的军旅岁月仿佛又回到眼前。离开部队已经整整二十八年,我们也已不再是那时初出茅庐的热血青年,但心中的热血与梦想依然燃烧着。每当我听到战友们谈论起当时入伍新兵训练的情景时,总是感觉兴奋不已,情绪慷慨激昂,总有说不完的话题。闭上眼睛,我仍然能感觉到新兵训练那嘹亮的歌声、震天的口号、整齐的步伐以及大家训练一天期待的那一声熄灯号!这一切恍如昨天的情景真实而又亲切……

1992年的冬天,我们响应号召应征入伍,在一声汽笛长鸣后,坐上北上列车,从衡阳出发,跨过长江与黄河,历经1250公里,到达了邢台。部队营区位于邢台市的西北边会宁乡,距市区 12 公里左右。进入部队那一刻,我们就开始了人生最重要的部分---军旅生涯。从此,我们的生命中就有了当兵的历史,也有了一个光荣的共同名字---“军人”!从此,我们的青春就和 235团血脉相连、休戚与共!从此,我们的回忆里就有了会宁、朱日和、卧牛城、达活泉、清风楼、弹药库、家属院、将军墓、皇峙、苏村、红星厂等这些终身难忘的地名!

我们入伍的部队“济南第一团”是一支有着光辉历史的英雄部队。前身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3军第1大队,后发展成为胶东八路军主力部队。解放战争初期,莱芜战役、泰蒙战役、孟良崮战役、南麻临朐战役、胶东保卫战、胶高追击战和莱阳保卫战。在1948年的济南战役中,在城东南突破城恒首先攻入市区,被中央军委授予“济南第一团”的称号。后参加淮海战役、上海战役、渡江战役。渡江战役时,仅用15分钟率先在安徽繁昌夏家湖登陆,成为“渡江第一船”。抗美援朝时,在部队大量冻伤的困难下,血战长津湖,歼灭了美步兵第7师第31团、第32团第1营和师属第57炮兵营共1个加强团4000余人,并缴获第31团团旗,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唯一全歼美陆军一个完整团建制的光辉范例。

迟浩田(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聂凤智(原南京军区司今员)、李耀文(原中国人民海军政治委员)、林乎加(原北京市市长)、林一山(原国家长江流域水利规划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还有“天福英雄”理琪、传奇英雄人物于得水、“华东一级人民英雄”刘奎基、辛殿良、秦天、段端午、谭斯龙.....也许您对这些名字并不陌生,但您不一定知道,他们都是来自我们“济南第一团”。

1969年3月,因珍宝岛事件,我们老部队-235团奉命北上勤王,从江苏无锡移防至邢台市西北部的邢台县会宁镇。

1998年,部队精简整编,我们师(原27军79师)缩编为旅,改用我们老部队235的番号,即235旅。

2003年,中央军委基于我军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军要走“以机械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主导,走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的道路”。为了落实这一建军思路,中央军委组建了五大机步旅,我们的老部队235旅就是其中之一。

2016年,北京军区撤编,我的老部队235旅随军改隶属中部战区陆军。

2017年,新一轮军改,第27集团军撤编,我老部队235旅改编为东部战区陆军第71集团合成某旅,旅部也千里移防至皖中腹地---安徽滁州,老部队这也算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回到了“娘家”。根据部署,老部队邢台营区移防后已移交中部战区某兄弟部队。

我们当兵的那个时候,除了机关办公楼是三层小楼外,营房全是一排排“猪肝红”的小平房,横平竖直,整产划一,犹如士兵的队列。“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来自五湖四海的我们,都在这座老营房里相继走过,来了一批又批,走了一茬又一茬,无论怎么改建,它都犹如历史的守望者,静静地伫立在这儿,好似在等待千万子弟的回归。

时光如流,一年又一年,墨突不黔的工作与生活让我们夙愿难了,挥之不去的愿望一直萦绕心头。久久不见久久见!28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次集结,重返第二故乡河北邢台,一起追寻我们共同的美好记忆和那些遗落在时光缝隙里的故事。

当我们一行车辆从龙岗东大街转向321省道时,远远地看到了红色围墙内的老营房,这一刻,我们的内心充满了激动。尽管老部队已经移防,营区也已经“易主”,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我们心中,这里永远是我们的老部队和老营房。此时,大雨如注,我们沿着321省道继续缓慢前行,大家的目光一直紧紧盯着右侧营房的红色围墙,不断唤起那段美好的记忆。不一会儿,我们的车右拐进入国合路,也就是部队的南大门口的那条路,此时我们记忆越来越清晰,“刚才那个321省道以前是苹果园”“家属园就在现邢台市公安局大楼前面一点”“靶场方向变了,我们以前是朝北,现在是向东”“这就是南大门那条路”“这个围墙内前面就是二营、后面是三营”“这儿就是我们的电影广场,那时我们还经常在这儿拍照片”“这以前全是玉米地”“以前路没有这么宽,也没有这么好”“南大门也改了,以前是门子形的大门”“现在的司令部大楼比以前大气多了,原来司令部前的喷泉池没有了”......

车辆继续向前,我们右拐进入太行路后,大家的记忆闸门再次被打开,“这里是一营,前面是菜地和猪圈,后面是炮营,再后面是工兵连、汽车连、修理所”“军人服务社在这个位置”“原来对面有一家小卖部,旁边还有一个小吃店,那儿炒饼很好吃”“那时我经常在这买烟,灵芝1.3元、吉庆2.5元、桂花3.3元,石林的太贵,当兵的抽不起,好像要5元,那时的枣花佳1元,很好喝,现在好像没有了”“军人服务社边上是饭店”“这个围墙原来有个小门,晚上就关了,我们晚上出去和进营房都是从这手一搭围墙就跳进出了”“这是西大门”“我们经常从这个门去会宁和红星厂”“我们以前就在这坐4路车去市里”......28年了,营房内、营房外都变了,唯一能找到当时丝丝印迹的也只剩下南大门和西面的那条太行公路了。

再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军营那段刻骨铭心的日子,仿佛就在昨日。那时,每天只要起床哨声一响,无论是出操还是训练我们新兵班都会以整齐的队列出现在训练场上,排长、班长总是充满激情的讲话,鼓励我们认真训练,通过三个月的新兵训练,把我们打造成一个合格的军人。“各班带开,开始训练”排长铿锵有力的声音过后,各班开始了各自的训练。“二班,向右转,跑步走。一二一,一二一,立定,向右看齐,向前看,报数。”随着班长们的口令声各班分别被带到指定位置开始训练。

训练场上,一遍又一遍,稍息、立正、向右看齐;一遍又一遍,齐步走、立定、向右看齐、向前看。班长们用自己的规范动作不厌其烦的为我们做示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领我们训练。班长告诉我们:“站军姿一定要挺拔,军姿站好了你就可以拥有了一个挺拔的身体和宽阔的胸膛”于是我们懂得了当时班长的“铁面无私”是多么的高尚!然而训练场上也不仅仅是训练的地方,还是歌的海洋!每到训练休息间隙,班与班拉歌,彼此“挑逗”,激情荡漾!那场面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在部队我最享受的应该还是打靶。新兵训练结束前,我们开始了打靶训练,每天到靶场练习瞄准,每天“三点一线”的瞄准法一练就是一个星期。累得我们叫苦不迭,期待着真正打靶的那一时了。一个星期后我们接到通知,今天可以实弹打靶的,我们一个个高兴的跳了起来。终于盼到这一天了,想象中我们扛着枪,雄赳赳气昂昂的唱着“打靶歌”走向打靶场,那是多么的风光啊!没摸过枪的我这辈子头一回也摸过一回真枪,荣光的不得了。于是我们先是预习打五发子弹练习,然后才开始正式打靶记成绩。最终我打出来四十二环的良好成绩,这个成绩至今也难以忘怀。打完靶我们踩着落日余辉,背着枪,唱着“打靶归来”,浩浩荡荡。

那时,我们青春年少,穿上军装,告别熟悉的故乡和亲人,心里装载着信念和理想,将对家人的依恋连同儿时的梦幻,一并锁在了自己的房间,将我少年的幻想一起放飞在华北平原的蓝色天空。枯燥艰难的新兵连打磨掉了我们的娇气,一、二、三、四的口号里我茁壮成长,《打靶归来》的歌声里,我品尝着训练的喜悦和快乐。《当兵的人》让我知道我身上的责任与重担,那时的我感到了军人的脚步是永远前进的脚步 ,军人的歌声是慷慨激昂的歌声 ,军人的岁月是今世无悔的岁月,军人的心胸是装下宇宙的心胸。那时家书成了治疗思乡的偏方,拉歌就是释放忧愁的良药,最想听的还是那熄灯号,因为只有它让我带着想家的情思早早进入梦乡。

在那激情燃烧、苦乐与共的峥嵘岁月,凝结了我们情深意厚的战友之情。训练场练兵,我们汗流浃背;野外训练,我们摸爬滚打;实弹射击,我们大显身手;营房小道,我们畅谈理想、倾吐肺腑;逢年过节,我们坚守岗位、思念亲人。发黄的相册,记录着我们在部队的难忘岁月和朝夕相处的美好时光。如今这一切都成了我们永生难忘的回忆,深深地印在了你我心中。

光阴似箭,斗转星移,岁月无情,时间可以改变容颜,但往事并不如烟,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场合,只要听说235团,我们就有种血浓于水的亲近,战友之情、兄弟之义成为我们一生的回忆和牵挂。由于某些特殊原因,我们此次无法集体重返营区,虽然有些许遗憾,但能够一同在曾经并肩战斗的地方周边寻找那些美好的回忆,也是一种莫大的满足和幸福。

“八百晴川太行山,十万翻腾七里河。革命老区前南峪,从古至今邢白窑。圣地先贤郭守敬,邢襄大地牡丹园。凉风永垂清风楼,寺钟长鸣开元寺。”这就是我的第二故乡---邢台。邢台有着3500年悠久历史,是冀南大地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东出西联,南承北接”的重要交通枢纽,虽然没有像西安、洛阳那样令人称赞的悠久辉煌历史,但却有着“五朝古都、十朝雄郡”之称,誉为“燕赵第一城”。虽然不是徐州、大同那样兵家必争的战略重镇,但却是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城市。涌现出郭守敬、李牧、宋璟、刘秉忠等先贤,走出了郭威、柴荣、孟知祥、孟昶等帝王,还发生过尧舜禅让、胡服骑射、巨鹿之战、黄巾起义等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事件。“破釜沉舟”“鹿死谁手”“民脂民膏”“腹背受敌”等成语、典故都源于此。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一个老头(郭守敬像)一头牛(卧牛像),三个女人(三女塑像)一座楼(清风楼)”这句顺口溜在老一辈的邢台人脑里回荡了半个世纪,而如今邢台高楼林立,道路宽广,过去的邢台和我们的记忆一起正在慢慢消失......三十年后重返这座我们梦开始的地方,真的是感慨万千!环顾四周,除去些许道路的名字依稀还记得外,其它几乎找不到原来的痕迹......

林徽因曾言:爱上一座城,是因为城中住着某个喜欢的人。其实不然,爱上一座城,也许是为城里的一道生动风景,为一段青梅往事,为一座熟悉老宅。或许,仅仅为这座城。准确的说 让我们爱上邢台,不是城市的繁华、也不是秀美的景色和可端倪的文化,而是青春足迹的回忆和满满的战友情!

提起邢台都无形中和邢台地震、邢台洪水、邢台雾霾连在一起。如今,在昂首奋进的新时代里,邢台已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已变成了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现代之城。

原本熟悉的小巷子28年后已蜕变为宽阔的街道,道路两旁的梧桐树繁茂翠绿,仿佛在低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街道的地面铺上了美丽的大理石砖,平整光滑,非常美观。街道中间,每隔一定的距离,就有形状不同的花坛,花坛里种着各种各样的花草,花坛里种的最多的是菊花,菊花粉得像霞,白得像雪,黄得像金……马路两边增加了双排树、多排树、绿化片林和林荫式停车场,邢台如今已成了“出门见园、推窗见绿”“城在林中映、人在荫中行”的宜居城市。不必说太行山最绿的地方,腹地深处具有独特文化的村落;也不必说达活泉的绿茵草地,临城崆山白云洞千奇百怪的钟乳石,单是七里河畔的繁密绿阴、潺潺小溪就足以让人流连忘返,黄土地上勤劳耕种的朴实汉子就足以让人心生敬意。

七里河,这原来是一是条脏、乱、臭的荒河滩,如今已变得清澈见底,观光道树木花草层次分明、错落有致,河边的柳树摇曳生姿,仿佛在欢迎我们这些故地重游和远方的客人。夏日的黄昏,残阳如血,铺在水中,便是半江瑟瑟半江红。向西望去,朦胧的远山若隐若现,时有时无,远在天边,却又近在眼前,恍若仙境,令人沉醉不知归路。

雨中的邢台是凉爽的,漫步在达活泉公园的林阴小道,嫩绿的垂柳,蒙盖缠绕,摇曳牵连,随风舞动,婀娜多姿。雨后的达活泉公园,仿佛一幅新鲜出炉的水墨画。绿树如洗,碧草如翡翠。岸边的柳树被雨水打湿,翠绿的枝条垂在湖面,仿佛是一位害羞的少女,低头看着自己倒映在水中的倩影。微风吹过,带起一阵清新的泥土芬芳,让我们仿佛感受到了第二故乡的细腻与热情。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邢台电报大楼是邢台地标性建筑,也是当时最高的楼,是一个时代印记,也是一部分人的青春回忆,还是我们对第二故乡最清晰的记忆之一。如今与周边的十几层二十几层甚至三十多层的高楼相比,它多少有点落寞,但它它依然像个古典的贵妇一样,向外散发着内敛、高贵的独特光芒。

在新华北路与大通街交叉口处,现在独耸一棵苍劲挺拔、枝繁叶茂的大树。它如一位孤独的老者,默默注视着车水马龙,像在倾听日新月异的改革强音,又像在诉说着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这棵大树名叫枫杨树,长在新华北路与大通街交叉口,但却是在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交界处,树四周已被园林工作人员用栅栏围起。路口处原本坐落着邢台的地标之一——卧牛城大转盘。随着岁月变迁,卧牛被搬进了达活泉公园,而这棵枫杨树,依旧伫立在这。卧牛转盘、老汽车站等已不复存在,昔日低矮的商铺、居民住房也被今日的高楼所替代。但这棵枫杨树仍然在这里,它多了一圈又一圈的年轮,见证了邢台的辉煌与变迁,它是城市的自然,更是城市的人文。

邢台火车站经历了一百余年的风风雨雨,是邢台城市发展历史的见证者。作为城市的交通枢纽,它不仅见证了邢台的崛起,也承载了许多人的记忆。我们的军旅也是从这开始的....

令我们感到更为惊讶的是,原本14平方公里的采煤塌陷区经过改造,摇身变成了清溪环绕、处处是芬芳鲜花的邢台园博园。园内空气清新宜人,绿树掩映在山石之间。眺望前方,满眼翠绿,园中有园,每一步都有不同的景色,每一景都如同一幅画。山水楼台错落有致,层次分明,雅致幽静。天空中,灰蒙蒙的天幕显得沉闷;青山绿岭间,白色的烟雾缭绕盘旋;云雾缭绕,眼前仿佛是“蓬莱仙境”。在这个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我们深切感受到了第二故乡28年来的巨大变化,同时也领略了她浓厚的文化之美、园林之美和生态之美!

没到清风楼,就等于没到过邢台!28年后的清风楼还是那个清风楼,它位于府前南街北端,“建自唐、宋”,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为重檐歇山式结构,下面砖石筑台,上面斗拱飞檐,气宇轩昂,庄严雄伟,清风楼是邢台市的城市原点、邢台的地标、邢台的历史,邢台发展的见证。

火神庙位于清风楼前的府前街,是在邢台特别有名的庙宇,始建于明代天顺四年,现有建筑有六座:分别为火神宝殿、东西配殿、库官殿、奶奶殿、送子殿(均为修复重建)几经更迭,火依旧旺盛。

青葱岁月情入军营,数年离别心系邢州!28年后的今天,我们见到了阔别已久的老首长、老战友,他们身姿依旧挺拔,面容虽然有些苍老,但依然刚毅,留在我们心中的永远是你我年轻的模样和充满阳光的部队生活。当他们向我们伸出热情的双手时,仿佛我们又回到了那个年代,回到了我们并肩战斗的日子。

入伍三十年邢台行,我们受到了老首长和老战友们的热烈欢迎,他们的热情让我们感到温暖和感激。每一顿美食,每一杯浊酒,每一幕回忆,都在欢声笑语中流淌。我们一起回忆起那些难忘的军旅岁月,分享着过去的荣耀和磨难,以及生活的酸甜苦辣。当年的小树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那片草地也已郁郁葱葱。一切都在变化,但战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和永恒的忠诚从未改变。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我们会永远感恩和怀念我们的老部队、老首长、老战友,还有留下我们青春足迹的第二故乡——邢台!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0 阅读:0

第贰故鄉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