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 池上竹下作 唐 · 白居易
穿篱绕舍碧逶迤,十亩闲居半是池。
食饱窗间新睡后,脚轻林下独行时。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
何必悠悠人世上,劳心费目觅亲知。
这首诗描绘了他闲适的生活状态,以及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白居易的居所周围是一片碧绿的竹林,房屋和篱笆被这些翠竹环绕。他拥有十亩的宽敞之地,其中一半是池塘。这里是他心灵的避风港,远离尘世的喧嚣。食饱之后,他会在窗前悠闲地小憩,享受那份宁静与安逸。而当睡意渐退,他会轻步在林间小路上独行,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和生命的节奏。
白居易将水视为淡泊名利的朋友,因为它没有世俗的欲望和纷扰。而竹子则被他视为心灵的导师,因为它虚心、静谧,能让人领悟生活的真谛。在这片清幽之地,诗人找到了心灵的寄托和人生的知己,无需在茫茫人海中劳心费目地寻找。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白居易闲适的生活状态,更体现了他的思想境界和人生追求。在物质匮乏的时代,他选择了淡泊名利,与自然为伴,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这种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使他的诗作充满了哲理和智慧。
七律 郡西亭偶咏 唐 · 白居易
常爱西亭面北林,公私尘事不能侵。
共闲作伴无如鹤,与老相宜只有琴。
莫遣是非分作界,须教吏隐合为心。
可怜此道人皆见,但要修行功用深。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所作,他在郡西亭偶遇北林,感受到一份清闲与宁静。这里没有公私烦扰,只有鹤作伴,琴声悠扬。诗人告诫自己不要让是非之分成为界限,要与吏来而隐心相合,修行功用深。
首联“常爱西亭面北林,公私尘事不能侵”,白居易开篇即表达了自己对郡西亭的喜爱之情,以及这里没有公私烦扰的宁静氛围。这里既是赏景的好地方,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地。
颔联“共闲作伴无如鹤,与老相宜只有琴”,诗人以鹤为伴,以琴为友,表达了自己闲适自得的生活态度。这里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诗人的生活状态。
颈联“莫遣是非分作界,须教吏来而隐心”,白居易在这里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即不要让是非之分成为自己心灵的界限,要与吏来而隐心相合。
尾联“可怜此道人皆见,但要修行功用深”,诗人认为这个道理人人都明白,但是只有通过不断的修行才能真正达到功用深的状态。这里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修行的重要性。
七律 故衫 唐 · 白居易
闇淡绯衫称老身,半披半曳出朱门。
袖中吴郡新诗本,襟上杭州旧酒痕。
残色过梅看向尽,故香因洗嗅犹存。
曾经烂漫三年著,欲弃空箱似少恩。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位老者的形象,他身披半曳的绯衫,从朱门中走出。他的衣袖中藏着吴郡的新诗,襟上沾着杭州的旧酒痕,形象鲜明。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历经风霜却仍怀有诗酒之心的老者形象。通过描写绯衫的残旧和香气的残留,诗人表达了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和感慨。同时,通过“欲弃空箱似少恩”的诗句,诗人也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岁月无情的不舍和无奈。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让人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感怀诗的点睛之笔,往往不显山不露水,如白香山的《故衫》七律,其精髓就在于那“吴郡”、“杭州”两处地名。那件故衫本身并不足以成就一首诗,而那写故衫的诗,也并非古人那种衣衫褴褛、鞋子破旧的意境,而是诗人感慨自身身世的寄托。自从被贬谪到外地,从忠州到杭州,再到苏州,辗转迁移,那件故衫早已成为历史的见证,而诗人也在这流转的岁月中逐渐老去。如此推敲,方能领悟诗的神韵与精髓。
七律 题新馆 唐 · 白居易
曾为白社羁游子,今作朱门醉饱身。
十万户州尤觉贵,二千石禄敢言贫。
重裘每念单衣士,兼味尝思旅食人。
新馆寒来多少客,欲回歌酒暖风尘。
唐 · 白居易的《七律 题新馆》曾描述了他的心境变化和人生感慨。这首诗是他曾为白社羁旅、四处漂泊后的感慨,如今却成为朱门豪门的醉饱之身。他曾体验过贫穷和艰辛,深知世态炎凉,因此更加珍惜当下的富贵。他身居高位,禄米丰厚,却仍然不敢忘本,保持谦逊和节俭。
白居易在诗中表达了对贫寒士人的同情和关怀,他常常想起那些衣不暖身、食不果腹的人,希望自己能为他们尽一份绵薄之力。同时,他也对旅途中的食宿问题深有体会,常常思考如何为那些旅途劳顿的人提供更好的服务和照顾。
新馆建成后,白居易常常与客人相聚,饮酒作乐,享受人生。他希望通过歌声和酒宴来温暖人心,驱散世间的冷漠和风尘。他的热情好客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使得新馆成为文人墨客们的聚集之地,留下了许多佳话和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