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b126edbe1c8f63c1818ebdafa094e28.jpg)
上编美术的基本原理
第一章本质论
第一节历史上关于美术的各种解释![](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2e3c27afcb46f0d4c0f0093a3ee0959.png)
一、从创作主体解释美术
(一)情感说:认为美术是情感的传达
● 代表人物及观点:法国美学家维隆、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等认为美术是情感的传达,托尔斯泰强调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感情,艺术活动是唤起和传达感情的过程。
● 评价:看到情感在艺术中的重要性,但片面强调情感,忽视艺术其他因素,不能正确解释艺术本质。
(二)表现说:认为美术是心灵的表现
● 代表人物及观点: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主张艺术是主观精神的产物、直觉的创造,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认为 “表现活动” 是真正艺术的特征,艺术是 “自我表现”,20 世纪西方一些现代主义艺术家如马蒂斯、克尔希奈等也强调艺术是主观感觉、情感、心灵的表现。
● 评价:理论层面更具哲学色彩,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派生,但否定技巧、客观再现等,走向极端。
(三)无意识说:认为美术是本能欲望的表现
● 代表人物及观点:奥地利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艺术是本能欲望(性的欲望)的表现,是被压抑的性本能欲望的升华,瑞士精神病理学家荣格用 “集体无意识” 替代 “个人无意识”,认为艺术表现的是 “集体无意识”。
● 评价:将艺术问题带入新领域,但根本上是非理性主义乃至反理性主义学说,不能正确解释艺术本质和创作主体。
(四)游戏说:认为美术是自由的游戏
● 代表人物及观点: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提出艺术本质上是 “自由的”“好像只是游戏”,席勒认为艺术是 “自由的女儿”,游戏使人成为完全的人,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等也认为艺术和审美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游戏。
● 评价:看到自由精神创造、感性与理性和谐统一及精神愉悦等,但仅从主体解释艺术,与客体等割裂,片面不完整。
(五)自娱说:认为美术是自我娱乐
● 代表人物及观点:中国元代文人画家倪瓒说自己的画是 “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中国的自娱说强调自由游戏(笔墨)、精神愉悦,重视画家人品个性和绘画笔墨形式,与西方游戏说有相通之处。
● 评价:带有中国哲学色彩,从创作主体角度解释美术,但也有一定局限性。
二、从主客体关系解释美术
(一)理念说:认为美术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 代表人物及观点: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现实是美术的直接根源,“理念” 是最终根源,美术是 “理念” 的摹本的摹本;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认为艺术是 “理念” 的感性形象的显现,“艺术作品的内容就是理念,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中国六朝时期哲学家和画家宗炳认为美术最终根源于 “道”,“道” 与柏拉图的 “理念”、黑格尔的 “绝对精神” 相近。
● 评价:承认艺术根源于现实及创作的理性作用,个别观点有理论价值,但总体是唯心主义观点,不过客观唯心主义艺术论在某些方面接近唯物主义。
(二)摹仿说:认为美术是对现实的摹仿
● 代表人物及观点:西方从古希腊开始流行,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认为美术在本质上是对现实的摹仿,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达・芬奇、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俄国 19 世纪民主主义革命者等也坚持此说,中国古代画论中的 “师造化” 说与之相似,强调画家向自然学习,真实反映现实。
● 评价:在艺术哲学基础问题上是唯物主义的,但朴素或机械的唯物主义存在矛盾,不能正确解释美术本质,如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观点片面,忽视艺术创作主体能动性。
(三)巫术说:认为美术是巫术摹仿
● 代表人物及观点: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詹姆士・弗雷泽,法国考古学家萨蒙・雷纳克等认为原始艺术是一种巫术摹仿,是控制狩猎活动的手段,目的是祈求狩猎成功,原始美术通过巫术意义上的占有来实现其功能。
● 评价:研究角度独特,论据有启发性,但用观念形态解释观念形态,不能正确解释美术根本性质和起源,未考察历史动因和社会根源。
三、从美术本体——形式解释美术
(一)“有意味的形式”说
● 代表人物及观点:英国美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提出艺术是 “有意味的形式”,线条、色彩以特殊方式组成的形式或关系能激起审美感情,罗杰・弗莱也倡导此说,他们的理论基于对现代主义美术的阐释,贬低再现性美术。
● 评价:看到美术作品中形式的审美因素,但未讲清 “意味”,理论起点和终点都在形式上,以偏概全,否定艺术再现和社会因素。
(二)媒介说
● 代表人物及观点:20 世纪 30 年代后期美国艺术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提出 “艺术是媒介”,认为现代艺术本质依赖于传达媒介手段的 “客观实在的本质” 能力,艺术应忠实于媒介,表达其本质,其理论对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等现代主义美术产生世界性影响。
● 评价:深入到绘画物质媒介审美特性层面,但极端化,割断艺术与现实联系,否定主体精神创造,不能解释传统美术和真正揭示现代美术本质。
(三)情感符号说
● 代表人物及观点:德国恩斯特・卡西尔提出艺术是符号体系,艺术的真正主题应从感性经验基本结构要素中寻找,其学生苏珊・朗格将艺术定义为 “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强调艺术是创造出来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艺术符号是情感意象,与自我表现不同,还探讨了艺术形式与生命形式的关系。
● 评价:开拓新艺术研究体系,提出有启发性见解,但用抽象概念解释艺术现象,理论存在矛盾,如对 “符号”“人类情感” 等问题未圆满回答。
(四)“异质同构”说
● 代表人物及观点:美国现代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是 “格式塔” 心理学派代表,该学说认为外部事物形式、人的视知觉组织活动、人的情感和视觉艺术形式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即 “异质同构”,在这种作用下人们能在美术品中感受到活力等性质,阿恩海姆主张美术作品与现实世界分离,抽象艺术更合理,其理论核心是 “完形” 或 “格式塔”,具有完整性等特征。
● 评价:从新视角说明审美经验和解释美术原理,有可取之处,但无视社会历史因素对审美活动影响,不能分清 “人” 与 “非人” 区别,结果片面。
四、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 马克思主义将美术视为社会现象、特殊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从社会历史角度宏观确定其位置,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立场、观点和方法,纠正以往解释的片面性,为全面把握美术本质提供科学依据,强调从多角度、多层面综合考察美术本质,避免单一化和绝对化。
第二节美术的社会本质![](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684ee6ad7d8e298384c5743c4710161.png)
一、美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一)美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 美术属思想社会关系,是社会意识形态,属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决定,反映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 马克思主义此学说纠正以往错误,为探讨美术本质提供科学依据,明确美术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与性质。
(二)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共性
● 经济基础决定社会意识形态,其相互影响且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包括美术在内的各种社会意识形态均如此。
● 美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其发生发展受经济基础决定,如原始社会、阶级社会中美术的发展变化均与经济相关。
(三)美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 美术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相比,与经济基础距离较远,独立性更强,通过 “中间环节” 联系经济基础。
● 美术与宗教、哲学同属特殊意识形态,与政治、法律、道德等 “中间环节” 意识形态有别,在社会中地位特殊。
(四)美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
1.美术与政治的关系
● 美术通过政治、法律、道德等 “中间环节” 联系经济基础,与这些 “中间环节” 关系密切。
● 美术与政治相互影响,政治影响美术但非决定,美术通过政治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且具有相对独立性,如不同时期美术作品体现出的政治倾向。
2.美术与道德的关系
● 美术与道德关系密切,道德影响美术创作,美术也可影响道德观念,如不同历史时期美术作品对道德观念的反映与影响。
(五)美术与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的关系
1.美术与宗教的关系
● 美术与宗教相互影响、渗透,宗教对美术影响复杂,美术也反映宗教观念,如不同历史时期宗教美术的特点与作用。
2.美术与哲学的关系
● 美术与哲学相互作用,哲学影响美术创作,美术也影响哲学观念形成,如众多艺术大师作品体现出的哲学思想。
二、美术与社会生活
(一)美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 美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符合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但以往理论未深入解释原因、内容与方式。
● 毛泽东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肯定文艺源于社会生活,美术家需反映生活才有创作生命力,如齐白石、毕加索作品体现对生活的反映。
(二)美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
● 美术反映全面社会生活,包括物质与精神生活各方面,纠正以往片面理解,其表现领域与对象广泛,不受限制。
● 美术家可自由选择题材、表现对象与手法,其选择反映社会生活,体现美术社会本质,如不同题材和表现手法的美术作品。
三、美术与社会生产
(一)美术是一种生产形态
● 马克思主义认为美术是生产形态,从社会生产实践角度看,美术创作是生产劳动,受生产普遍规律支配。
● 马克思主义关于 “艺术生产” 的理论是美学重要概念,与整个理论体系相关,美术是一种生产实践活动,是重大理论创举。
(二)美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
● 美术是特殊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具有精神生产性质,与一般物质生产有本质区别。
● “艺术生产” 与一般物质生产在目的、消费、过程与结果等方面不同,美术创作旨在满足精神需要,产品具有审美属性,创作过程是精神生产,如画家与工人劳动的区别。
(三)美术作为“艺术生产”的实质和意义
● 美术是特殊社会意识形态和精神生产形态,其实质是自由精神生产和审美创造,具有重要意义。
● 资本主义条件下 “艺术生产” 异化,社会主义美术应避免异化,实现本质,满足人民精神需要,美术家应自由创作,提供优质作品。
第三节美术的认识本质![](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d06fe818b709367dfd78a652e0ba3bd.png)
一、美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一)美术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
● 美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对世界的认识,其作品是认识的物化形态,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 历史上多种否认美术是对世界认识的观点错误,美术创作源于客观世界,是能动认识,其理论依据是能动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不同,强调实践意义、主体能动及理性作用。
(二)美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 马克思提出四种 “掌握世界” 方式,美术以艺术方式认识世界,与宗教、哲学方式不同。
1.美术与宗教的区别
● 美术与宗教在反映社会生活全面性上有相似,但宗教掌握世界方式虚幻,其形象是宗教观念外化,美术要求真实反映,形象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两者本质不同。
2.美术与哲学的区别
● 哲学以抽象概念思维掌握世界,追求真理,与美术具体可感形象方式不同,美术用视觉形象创造性想象反映世界,揭示事物本质和普遍性,掌握具体形象真理,还作用于情感给人审美享受。
二、美术的视觉形象性
(一)视觉形象性是美术的基本特征
● 形象性是文艺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美术的视觉形象性更突出,具有直观性、确定性和可视性,是其基本和根本特点,如美术与理论著作在反映社会生活方式上的区别。
(二)视觉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 美术视觉形象是美术家审美创造结果和观众审美对象,感性与理性统一是其重要特性。
● 美术作品以感性视觉形态呈现,基于感觉、直觉创作,欣赏也依赖视觉直觉,形象是具体可感知的视觉形式,不存在抽象艺术,各种表现对象和形式都是形象的。
● 美术视觉形象又表现深刻理性内容,通过形象思维把握事物本质,优秀作品以感性形式表现理性内容,融合感官快适与理性满足,与片面观点不同,体现美术认识的能动性,如众多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及中西方美术创作理念与实践。
(三)视觉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 美术视觉形象是美术家审美认识创造的,主观与客观因素统一,不同风格流派作品均体现此特性,只是侧重不同,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美术作品及不同创作手段的作品。
● 强调主观或客观的片面观点错误,未正确理解美术创作中主客观辩证关系,美术认识真实性与之相关。
三、美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
(一)美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再现的真实
● 再现性美术要求视觉形象符合客观实际,追求写实逼真,是中外美术史主要倾向,其作品具审美魅力,如中国古代及西方不同时期美术作品。
● 美术再现不是机械复制,具有艺术假定性,包括认识内容和表现形式假定性,是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不同,它能揭示生活本质真实,是现象与本质真实统一,如《蒙娜丽莎》等作品体现的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关系。
(二)美术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性——表现的真实
● 表现性美术强调表现美术家主观世界,运用多种艺术语言,偏重于表现主体意识,如中国 “文人画” 及西方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美术,不同艺术形式也体现此特点。
● 美术创作中再现与表现相辅相成,优秀作品凝聚美术家真实思想感情和审美评价,如齐白石 “似与不似” 说体现的两者融合。
(三)高度真实的视觉形象与艺术典型
● 艺术典型是高度真实和概括的视觉形象,涉及多方面理论,是美术理论核心问题之一,与美术本质特征密切相关,过去 “文革” 时期 “三突出原则” 是对其歪曲,历史上典型问题与艺术本质相关。
● 艺术典型表现社会生活本质和普遍性,具有鲜明生动个性,体现美术家个性和创造,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美术家对生活真理和美的独特创造,如众多中外美术家的作品,艺术典型不可重复,其创造对美术创作意义重大,美术创作应追求典型化,揭示生活本质真理。
第四节美术的审美本质![](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97038fc7006e8e3577701eca2eb0bd9.png)
一、美术与美
(一)美术反映现实美
● 美术作品反映各类美,现实美是美术创作的有力根据,包括自然美与社会美,人的美兼具二者,现实美是创作源泉,美术与现实美是反映与被反映关系,如众多美术作品体现不同类型美,美术通过视觉形象反映现实美,满足人们审美需求。
(二)美术创造艺术美
● 美术不仅反映现实美,还创造艺术美,艺术美是美术家审美创造的产物,高于现实美,如郑板桥《竹》体现艺术美源于现实美又高于现实美,美术家可将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作品中形象渗透主观精神因素,揭示生活本质真理,如罗丹《美丽的欧米哀尔》等作品。
(三)美术是审美对象
● 美术是社会意识形态和精神生产形态的产物,也是审美对象,其作品美具有客观性,如《蒙娜丽莎》美不因欣赏者而异,强调艺术美客观性有助于培养审美观念和感知力,促进审美活动。
二、美术的审美本质
(一)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 审美关系是人与现实关系之一,在生产实践活动中产生,人通过实践与自然和社会发生关系,生产劳动使自然成为 “人化的自然”,人在此过程中发展出审美能力,人与现实审美关系随实践发展而独立,审美主体与客体相互联系、制约、转化,如原始石器体现审美关系的萌生,人的本质力量的审美需要促使审美关系建立。
(二)美的本质与美感的本质
● 美的本质与美的规律相关,符合规律即美,规律涉及事物本质特征、内容普遍性及外在现象、形式个别性,美是形象的真理,美术作品体现真、善、美统一,如马克思关于 “美的规律” 论述揭示美本质。
● 美感源于客观事物美对人的作用,基于审美认识,审美观念决定美感,其形成与实践和认识发展相关,不同人审美观念有差异,美感形式多样,与审美观念和思想活动相关,如不同类型美术作品给人不同美感体验,低级庸俗作品不能产生美感。
(三)美术是美术家审美观念的表现形态
● 美术是美术家审美观念的表现,与社会本质不矛盾,美术家审美观念源于实践,影响作品优劣,美术创作是美术家审美认识的表现,优秀作品是美的集中体现,如不同美术家作品体现其独特审美观念,美术创作是为审美目的的自我表现,传达审美认识和评价,使观众获得审美享受和教育。
三、美术的审美特征
(一)美术的一般审美性格
● 审美具有实践性与主体性、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形象性、情感性特点,这些特点统一于审美活动,美术及文学艺术具有这些共同审美性格,实践性与主体性表现突出,美术家通过实践创作作品,体现主体能动作用,如文学家、艺术家创作过程,美术创作需遵循美的规律,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体现其审美创造,形象性是核心,艺术形象具有感染力,情感性使艺术区别于科学,审美情感与形象、认识相联系,如丢勒作品体现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
(二)美术的特殊审美个性
1.形式美与形式感
1)重要性
● 美术中的突出表现
● 形式美在美术中具有显著地位,相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突出。美术作为视觉艺术,其形式美直接诉诸视觉,如绘画的色彩、线条、构图,雕塑的造型等。
● 与音乐、京剧等艺术对比,音乐形式美通过声音组合作用于听觉,京剧唱段美也依赖听觉感受,而美术的形式美是直观可视的,形式感是观众对美术作品形式美的主观感受。
2)重视程度
● 美术家与美学家的关注
● 美术家在创作中重视形式美,力求通过形式传达情感和思想。历史上许多美学家也强调形式对美的重要性。
● 柏拉图认为形式美本质上永远是绝对美的,荷加斯主张美在于形式。古典形式主义美学和现代形式主义美学虽有极端化倾向,但突出了形式美在美术中的关键作用。马克思肯定美术形式美,如 “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等表述,表明形式美是美术审美体验的重要部分。
3)与内容的关系及实例
● 相互关联与体现
● 形式美与内容紧密相连,自然界和美术中的许多形式美符合美的规律,其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关系相对简洁直接。
● 自然事物中色彩、线段美及 “黄金分割” 等形式美规律常见。例如,“黄金分割” 比例在矩形中体现普遍性和本质,符合美的规律。美术家运用这些规律创作,如希腊帕特农神庙建筑比例遵循 “黄金分割”,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构图运用形式美法则,生动展现宗教故事内容,体现形式美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2.技艺性与物质媒介性
1)技艺特点
● 审美性与复杂性
● 美术技艺性与审美特性高度融合,不同于一般生产劳动技能。在美术创作各环节,如绘画的色彩调配、形体塑造,雕塑的材料雕琢等,都需要高超技艺。
● 画家创作时对画面色彩浓淡、结构安排需精准把握,任务复杂。例如,画家会在色彩搭配和形体布局上反复尝试,不断调整以达到理想的审美效果,体现美术技艺性在实现审美创造中的关键作用。
2)物质媒介属性
● 独特审美作用
● 物质媒介是美术创作的必要中介,在美术范围内,颜色、大理石等物质媒介除物理性质外,具有审美属性,影响创作过程与作品效果。
● 不同物质媒介审美属性不同,大理石的光洁适合表现古典雕塑的优雅,青铜的凝重有助于传达历史题材作品的厚重感。画家借助色彩和笔墨、雕刻家借助石头等进行审美创造,物质媒介与美术家相互影响。中国文人画家注重笔墨审美属性,西方现代艺术家关注材料审美特质,使物质媒介在创作中更好地体现其审美价值,提升作品艺术魅力。
3.历史文化的积淀性
1)与历史文化的联系
● 创作的文化根源
● 美术家的审美意识和感觉源于现实生活与历史文化传统。狄德罗指出绘画中现实与历史在审美中同等重要,中国画论倡导画家从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获取双重滋养。
● 美术作品形式和艺术语言带有历史文化积淀,如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蕴含非洲原始艺术和民间艺术元素,亨利・摩尔抽象雕刻融合多元历史文化,中国画笔墨技法积淀了民族历史文化和审美意识。即使像塞尚绘画中的元素看似简单,却因承载历史文化内涵而具有审美意义,体现美术创作与历史文化的深度交融。
2)意义
● 对美术的重要价值
● 历史文化积淀性既体现美术审美特征,又关乎其历史本质。它使美术作品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这种积淀性丰富了美术作品的内涵,使其在审美体验上更具深度和广度,是美术独特性的重要体现。
4.独创性与首创性
●1)重要性
● 艺术创作的核心要求
● 独创性是美术重要审美品格,在美术与文学中表现显著,对创作要求严格。别林斯基、雪莱、马蒂斯等都强调艺术创作应避免模仿,追求新颖独特。
● 作品应体现创作主体独特审美认识和个性,风格样式是独特发现和创造。毕加索不断开创和探索新风格流派,齐白石 “衰年变法” 实现自我超越,他们的创作历程体现了美术创作中独创性的重要意义,推动美术不断发展创新。
2)异化现象与应对
● 问题与解决措施
● 美术创作中存在因袭陈旧、重复雷同及造假等异化现象,违背审美独创性本质,阻碍美术发展。例如模仿抄袭和造假赝品行为损害了美术创作的生态。
● 具有独创性的作品具有审美和历史价值,美术领域出现书画鉴定职业应对造假。正确理解审美独创性有助于甄别美术真伪,鼓励美术家进行真正的创作,保障美术创作质量,促进美术事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