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概论》邹跃进|导论,知识框架及考试重点

迈希教育课程 2024-11-28 05:55:52

《美术概论》(第二版)由邹跃进、诸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于 2011 年出版,是普通高等教育 “十一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 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围绕美术的基本原理,阐释了美术的本质论、创作论和接受论,力图对人类广泛的美术创作实践做出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下编为美术的历史发展,包括美术的发生论、发展论和门类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探寻美术的客观规律,解释美术不断发展的创作实践和不断出现的新现象。

首先来看看这本书的结构::

导论:由艾中信撰写,为读者引入美术概论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上编 美术的基本原理:

第一章 本质论:探讨历史上关于美术的各种解释,包括从创作主体、主客体关系、美术本体 —— 形式以及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对美术的阐释;分析美术的社会本质、认识本质和审美本质等。

第二章 创作论:主要研究创作主体美术家的相关问题,以及美术创作活动的过程、心理、思维和创作方法,还涉及美术作品的构成因素、属性和艺术美等。

第三章 接受论:论述美术接受的性质、特征、社会环境与环节,以及接受的内在过程和美术的审美教育等内容。

下编 美术的历史发展

第一章 发生论:研究历史上几种关于美术发生的理论,如游戏论、巫术论、劳动论等,以及美术发生的动力、历史过程与阶段,还探讨了原始美术的性质及其在历史中的转换。

第二章 发展论:分析美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包括他律性、自律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等,还分别探讨了中国美术和西方美术的形态流变,以及当代中国美术的发展状况。

第三章 门类论:论述美术的基本特征及其门类的划分,介绍了工艺美术、建筑、雕塑、绘画、书法、现代设计等主要美术门类,还探讨了美术与其他种类艺术的关系以及艺术的综合发展与门类的开放性。

导论

1.美术概念发展

一、核心主题

探讨美术概念的起源、发展及其与艺术的关系,以及艺术在人类文明中的作用和艺术门类的分化与复合现象。

二、美术概念的起源与发展

1.在中国

“五四” 新文化运动中开始被普遍运用。

古代只有 “百工技艺”“绘绩之事” 等相关说法,无 “美术” 专门名词,因审美意识从工艺品萌生。

2.在欧洲

文艺复兴之际 “艺术” 和 “美术” 概念确立并被公认。

源于对创造精神领域产物的重视,是人文主义发展表现,涉及多艺术领域。

三、美术与艺术的关系

1.欧美拉丁语系国家

“art” 兼具 “艺术” 与 “美术” 含义。

2.中国情况

早期蔡元培运用 “美术” 包括诗歌和音乐,后文艺界、教育界将二者概念分开。

“艺术” 是所有艺术门类总称,广义涵盖文学、音乐、建筑、园林等,综合性艺术如戏剧等与美术有不同结合程度。

“美术” 是 “艺术” 门类之一,有共性也有鲜明特征,与姐妹艺术结合丰富表现力,可与科技结合派生新品种。

四、艺术在人类文明中的作用

1.精神滋养

从物质提升,协同各门类科学认识世界、普及教育、开拓文明。

2.社会协调

组织和协调社会成员意志和行为,是精神文明重要标志。

五、艺术门类的分化与复合现象

1.分化

人类创造精神产品时自然分门别类,形成各艺术分支独特性能。

2.复合

虽分犹连,分而复合产生新意向、新品种和艺术感染力,如动画电影、音乐喷泉。

3.原因

受共同美学原则支配,有共通规律可循,分化与复合都是发展并更新艺术观念。

2.美术的形态与特性

一、美术的品类与形态多样性

1.按物质材料和制作方法区分

绘画: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众多画种,各画种有其独特材料与表现形式,且油画和版画在 20 世纪成为世界性画种,版画还呈现民族和地区特点,现代油画和雕塑创新快、形态变化大。

雕塑:有石材、金属、玻璃钢及塑料等材质之分,按体裁、形制分为圆雕、浮雕(高浮雕、低浮雕)、纪念碑雕塑等,还出现如等身大彩塑、“效应雕塑” 等特殊形态,体现写实与抽象的两极。

工艺美术:品种极为丰富,如金工、木工、陶瓷、彩塑、玉雕等,源于民间手工艺,具有雅俗共赏、与民众联系密切的特点。

建筑艺术:通过间架营造构建空间与造型。

艺术设计:涵盖书籍装帧、广告、商品包装等多领域,包括图案、字体设计及科技性美术设计,已渗入整个美术领域,影响美术品艺术魅力,且与科学技术结合紧密,如在工业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2.美术创造的形象化手段 - 造型性

造型手段多样:绘画通过描画彩绘、雕塑通过塑造刻镂、建筑艺术通过间架营造、工艺美术通过镂蚀切削等。

造型形式多元:有立体与平面、色彩与黑白造型,且包含具象与抽象形式的造型美。西方美术以形体块面造型为主,线附属于形体;中国美术线描造型占重要地位,即使雕塑也以线统率造型,形体块面概括浑成。

二、美术的空间与视觉特性

1.空间艺术

西方美术传统的 “三维空间” 概念:长度、高度和深度构成的三维美是雕塑和建筑等立体造型产生生命和力度感的依据,也是平面绘画表现真实感的重要依据。

空间艺术的特点:长于描绘、塑造和刻画事物或情景,具有再现性和描摹性,可长期存在,但在表现情节性方面存在局限,如独幅画只能表现瞬间形象。不过这促使绘画追求造型凝练和运动感凝聚,通过选择人物动作瞬间加强力度感并产生时间感觉。

2.视觉艺术

感知媒介:主要通过视觉渠道被感知(除部分工艺品可通过触觉辅助审美体验),涵盖所有主要通过视觉媒介欣赏的可视艺术门类等,但不包括戏剧、舞蹈等可视综合性艺术(因其主要通过其他多种感觉渠道被感知)。

三、美术的系统分类与概念辨析

1.纯美术与工艺美术

纯美术:指纯粹精神性、欣赏性的绘画、雕刻等,蔡元培称作文艺美术,以区别于实用功能与审美意识结合的工艺美术,但 “纯美术” 概念存在不确切之处,如工艺美术中也有欣赏性部分,而所谓 “纯美术” 也并非都纯属欣赏性,不过该词汇已被习惯使用。

2.设计学科

兴起与发展:20 世纪中叶兴起,虽非新名词但在建筑艺术和工艺美术上早有应用,先在商品包装等领域发展,后扩展到重工业产品造型设计,已渗入整个美术领域成为重要造型学科。

设计内涵:研究把各种造型因素构成美好形象和感觉并应用到美术创作,主要对象是视觉空间,通过空间设计传达视觉艺术效应,相关专业从空间设计角度探索美术造型,其发展已介入纯艺术领域并产生影响,广义上中国画的笔墨等也属设计范畴,部分国家已将美术学院改称 “美术设计学院”。

3.具象美术与抽象美术

具象美术:依靠具体可视形态,通过对事物现象和外部形式的表现反映本质和内在联系,运用形象思维对素材进行提炼等手段达到典型化审美目的,写实主义美术多属此类。

抽象美术:一方面是艺术家对生活形象进行艺术加工的抽象思维活动过程(艺术抽象),表达对客观事物本质的感受,具象与抽象统一在艺术形象中;另一方面,部分抽象主义流派认为抽象是纯意识、纯形式,与具象相对,通过点、线等符号表现自我感受,创造不反映现实形象的作品,不同派别对 “抽象” 含义观念不同,有的表现直觉潜意识等,有的象征哲理,有的是纯装饰性或技术性抽象美术。中国传统审美观强调意象形态,如 “似与不似之间” 的具象与抽象统一观,中国书法与篆刻是古老抽象艺术,与绘画等有密切联系,其造型体现独特空间意象并与音乐、舞蹈等有相通之处,源于古老宇宙观,阐发多种艺术与哲学境界。

四、美术创作的主客观关系特性

1.中西美术共性与差异

共性:美术家都遵循艺术内部规律创作,绘画理论都有写实与想象表达的主张。

差异: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强调主观能动作用,主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契合,运用以形写神、形神相契手法使作品形神兼备,“画中有我” 被强调,如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体现主体与客体相通相依关系,“气韵生动”“骨法用笔” 等绘画技巧与理论深入艺术本质;西方自荷马、亚里士多德起流行艺术摹仿说,文艺复兴尊重客观真实性,多数美术作品为再现性艺术,直到浪漫主义兴起才强调表现艺术家个性意图,表现主义强调艺术中的 “自我”,且此 “自我” 是与客观世界融为一体的。

2.东西方艺术差异的历史文化根源

东方文明中心(以华夏为主体):地理环境形成艺术正统,具有张力与吸引力,能吸收外来长处并创新,受道家(务虚,影响文艺气质如山水画、书法意象和气韵)和儒家(务实,影响美术素质,提出多种美学观点构成统一完美正统观念)影响。

西方文明中心:希腊美术对欧洲近代美术影响深远,希腊人性格开朗、容量大,其人体艺术弘扬宇宙秩序,地中海周围形成艺术圈但无长久主宰者,西方近现代美术具有求变、求新和开拓精神。

3.艺术创造与科学反映论的关系

艺术创造与科学发明的区别:科学发明按客观 “物种尺度” 进行,艺术创造按主体 “内在尺度” 进行,艺术创造将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意象并上升到意象形态完成形象创造,通过主观想象等补充形象因素创造 “第二自然”,艺术目的和功能与科学不同,具有 “虚” 和 “空灵” 的特性,中国绘画的虚实和空灵学说构成艺术美的辩证法,艺术方法需艺术家不断探索创造。

五、美术创作的个体性与社会意识形态属性

1.个体性精神劳动

美术创作个体性强:尤其是主题性绘画,从选材到刻画形象等全过程由美术家一手操办,虽会参考他人意见但取舍自主,导致美术作品表现形态多样。美术家根据审美对象和理想,通过创作程序和个人表达方式形成美术风格和艺术流派,在创作中有广阔自由天地,审美理想受世界观和文化素质制约并由社会关系决定,不同审美理想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表现主义等对艺术创作有不同导向作用。

2.社会意识形态属性

美术作为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艺术家在美学思想指导下对现实生活表达理想和意志的形象反映,是人类把握、改造和创造世界的手段之一。

3.美术的发生和发展

一、美术的起源

1.实物依据与优越性

人类祖先遗留给后代最原始的艺术品是工艺美术,考古发掘的大量文物为研究美术起源提供确凿佐证,这是美术相比其他艺术门类的优势。

2.起源于劳动工具与实用产品

从人类劳动创造双手、思维开始,第一把石斧既为劳动工具又有形式美感,是最原始的体现审美意识的工艺美术品。

旧石器时代后期,原始人已能制作美的装饰品,有宗教或求偶目的,与美术相关。

大量美术遗迹如岩洞壁画、岩画,内容多为狩猎和劳动场面,反映人类祖先与自然界的斗争,虽有朴素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表现主义气息,但当时目的服从实用,围绕劳动求生存。

3.原始雕塑与宗教情感

原始人创作如欧洲旧石器时代的女裸体塑像(原始 “维纳斯”)和中国新石器时代的 “孕妇像”,体现对母性的膜拜、种族繁衍的祈求以及原始宗教感情和对女性的崇拜爱慕心理,反映原始人类率真人性。

二、原始民族社会美术特征

1.原始性和全民性:多数反映社会全体人员意志和愿望。

2.实用性明显:与当时人们的生存和生活紧密相连。

三、奴隶制社会美术发展

阶级分化与社会分工导致美术品趋向完善精美,更深刻表达思想情感。

不同民族和国家因特定历史条件各有偏重与发展,如中国商周青铜器设计工艺水平高,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古印度雕刻有宏伟建树,古希腊自由民创造具民主思想的建筑、雕刻和绘画形象,其留存的健美真实雕刻形象影响深远,马克思高度评价希腊艺术和史诗的价值与典范意义。

四、社会发展对美术的影响

1.审美对象范围的拓展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审美能力培育增长,审美对象范围扩大。旧石器时代狩猎图画以可食用野生动物为审美对象,农业社会后对自然界有更充实认识,产生欣赏自然美的感应力。

2.生产技术对美术的促进

先进生产和技术影响美术发展,如冶铜术进步促进中国古代铜器工艺成就,青铜时代与奴隶制社会形态相适应。

建筑艺术在东西方都有宏大设计,埃及金字塔以几何形体设计展现强大空间力度感,中国长城成为精神象征,西方建筑多石材结构且与 “巨石建筑” 一脉相承。

五、封建社会美术发展

1.精神生产分化与美术发展

封建社会阶级层次复杂,社会分工等级化,精神生产分化使美术更快更大发展,出现职业画家、雕刻家、工艺师等。西方有宫廷画家、宗教画师等,中国有宫廷画家兼宗教画作者、权威性画工和塑工等,众多画师和手工艺师创造大量优秀美术品。

2.中国封建时代美术代表作品与流派

人物画: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用笔独特,格调逸易;唐代张萱《捣练图》描写贵族妇女风俗;阎立本《步辇图》反映汉藏通婚史实;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描写贵族生活;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展示汴京繁华社会生活风貌,在绘画史上意义重大。

山水画:自南朝宗炳、王微开始,唐代张璪推进,他们写下山水画论,此后山水画在东方持续发展,如五代荆浩《匡庐图》、关仝《关山行旅图》等,宋代巨然《万壑松风图》、范宽《雪景寒林图》,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等,体现东方山水美学观。

花鸟画:五代黄筌、徐熙,宋代崔白、赵昌、赵佶等有突出成就。

石窟壁画:以敦煌莫高窟为盛,虽题材属宗教内容,但反映时代思想与现实,彰显中古时代中国美术家想象力与创造力。

文人画:元代以后形成重要支脉,强调画家文学修养,其流风余韵至今仍有影响,宫廷美术、宗教美术和文人画中有许多艺术精华,是民族精神财富,同时封建社会的奴隶、手工业者和农民也有美术创造才华。

六、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上升时期美术发展

1)文艺复兴运动

伴随资本主义兴起,追溯希腊精神,创造显示人文主义思想的崭新面貌。代表人物如达・芬奇,他在美术与多学科有创造,《蒙娜丽莎》揭示时代精神;米开朗基罗是雕塑巨匠,作品发展裸体造型宏大气魄;德国丢勒多才多艺,形象刻画精微传达人物心灵特征。

2)17 世纪及之后欧洲美术流派更迭

17 世纪出现伦勃朗、委拉斯贵支、鲁本斯等油画大师,不同国家和美术派别交相辉映、此起彼落。

法国路易时代,巴洛克美术浮华,洛可可样式靡丽,与社会情况、时代风尚相关。

法国大革命前夕,新古典主义兴起,表现出严谨完美性;浪漫主义随后兴起,反对古典样式拘谨,如德拉克洛瓦的《希阿岛的屠杀》《自由领导人民》等,吕德的《马赛曲》和卡尔波的《舞蹈》是浪漫主义雕刻代表作。

写实主义思潮波及广泛,库尔贝是倡导者,米勒歌颂农民,杜米埃创作政治讽刺作品,德国珂勒惠支创作反映工人运动和农民革命作品,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产生列宾、苏里科夫等大画家并在东欧普遍影响,同时自然主义风景画派兴起,如法国巴比松画派影响欧洲。

印象主义发挥油画技术优势,改变色彩观念,受近代科学启示,开拓创作视野,开启众多派别新时代。

七、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尖锐时期美术发展

1.流派纷呈与困境

两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尖锐,美术流派众多,局面混乱,纯美术落后于工业设计。

2.现代主义美术观念与影响

现代主义美术主张打破美术与工业设计界线,如 “包豪斯” 和新工艺设计运动以及英国工艺美术运动,提倡多种艺术形式结合,否定传统美术功能,导致美术走向抽象,在工业设计领域扩大艺术表现力,但也局限了艺术作为。

其 “分析性” 观念与传统艺术观念相反,受近代科学定性分析和现代大工业生产高度分工影响,如印象主义、凡・高、塞尚、毕加索等的探索。

强调艺术活动是哲学探讨,认为艺术批评是艺术创造,追求新美学,作品呈现各种非传统形象,打破美丑界限和艺术与非艺术界定。

3.工业设计的兴起与影响

现代工业设计使衣食住行渗透美意念,涵盖面广,影响人们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纯美术相形见绌,物质文明影响工业设计,工业设计水平是社会物质文明程度标志。

八、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

1.“五四” 运动前后改革

中国近百年因半封建、半殖民地地位,近、现代美术在 “五四” 运动前后有明显改革,引进西方油画、素描等画科及版画、雕塑和建筑等,洋为中用得到发展,美术家热心美术教育,美术院校创立推动美术事业,蔡元培提倡美育,鲁迅倡导新木刻运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有重大贡献,延安等老解放区美术与人民紧密相连取得成绩。

2.社会主义时代美术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时代美术遵循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方针,通过辩证运动全面繁荣,继承民族美术精华,发掘民间美术生命力,借鉴吸收外国优秀成分,反映时代特色。

4.美术的功能和效应

一、美术功能的复杂性与概念界定

1.复杂性原因

美术形态多样、性能各异,其社会功能不起直截了当作用,而是潜移默化感染人,且不同欣赏者因文化素质和个人爱好差异对同一审美对象反应不同,审美情操还受时间、环境等条件影响,所以难以笼统评价其普遍性功能效用。

2.概念界定

从心理学角度看,美术功能是一种效应。美的感受较虚,而美术功能源于美的本质,不同本质论导致不同功能论,自美学创立以来对 “美” 的定义众说纷纭,如中国儒家、道家、墨家观点各异,近世中外美学家也不一致,现代美术新潮流兴起使美术功能问题更复杂,前卫派突出美丑矛盾对立,需要深入探讨研究。美术家认为美学是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和艺术社会学的结合,目前已开始建设各美术分支美学,虽仍只能对美术功能和效应作简单概述。

二、美术的传统功能划分与实际效用

1.传统功能划分

认识功能:作用于对世界的认知,与艺术的 “真” 相关。

教育功能:旨在提升思想、道德等,与艺术的 “善” 相连。

审美功能:侧重于带来美的感受,对应艺术的 “美”。

2.实际效用关系

三种功能在逻辑上可分列,但实际中美术品通常只有某方面偏重,且基本以审美实现其效用,因为美的认识与教育作用主要依靠情感导引,需通过动情达提高认识或受教育目的,没有美感作用的美术品难有超越理性认识和教育作用,而有审美情操的美术品也起认识、教育作用。特定社会、政治条件下,美术功能侧重点会变更,如战争时期宣传画、讽刺画有明确目的性,不强调空灵含蓄美,但仍蕴涵审美因素并掌握特殊审美心理。

三、美术功能与欣赏心理的关系

1.心理效应的产生

美术的感染、陶冶是心理效应,美术家将视觉信息经形象思维加工成美术品,人们欣赏时因作品传达审美意象产生心理效应,这就是美术功能。具象美术中美感产生于客观事物美与人心理的相互沟通,是生理快适感与理智满足感相统一的审美理想实现,其过程复杂,与直觉、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活动结合,欣赏者可超越客观对象进入高层次境界,理性美感往往更强烈深刻。

2.心理机制的复杂性

造型艺术心理效应主要在传递美信息,抽象美术有时比具象美术在形式美感上更动人,部分现代主义美术虽不产生美感甚至引起反感,但可产生启迪、暗示等功能,美丑界限有时难划分,心理机制复杂微妙,艺术家需创造性运用审美原理和艺术法则使美丑矛盾统一。

四、美术欣赏的过程与审美教育作用

1.欣赏过程

美术欣赏以视觉为导引,从外部形式美感受入手,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体察形象深层含义,与美术创造思维活动有相似处,欣赏者可进行艺术再创造,好的艺术品会给欣赏者留有余地。审美视觉是欣赏主客体间主要纽带,审美活动完成还需视觉艺术心理及更广泛文化心理辅助,审美活动有自主性,文化素养影响对艺术品的理解与欣赏角度。

2.审美教育作用

美术欣赏是美育重要组成部分,人类从孩提时代起通过美术认识世界、接受教育,美术能陶冶性情、影响世界观,增进自觉性与自我解放。美的形象教育有特殊效用,不同于说理教育,具恳切情愫、摒弃强制、牵动心灵、诱导良知作用。蔡元培主张美育从胎教到婚丧贯穿,世界文明国家多在教育体系中设美术课,中国教育方针中美育有自身及催化德、智、体教育作用,美术在学校、成人及老人教育中都很重要,各类美术品种在生活各方面灌输审美教育,对提高精神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如山水、花卉等作品启迪人生,装饰性美术设计培养优美情操与崇高志向。

0 阅读:1
迈希教育课程

迈希教育课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