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考研小白必看!梁梅版《设计美学》绪论重难点深度解析

迈希教育课程 2024-09-06 02:20:02

本章节主要探讨了设计美学、设计欣赏和设计批评三个方面的内容。

绪论

一、设计与艺术的区别及设计的定义

设计与纯艺术不同,必须满足日常功能要求,实用功能是设计品与艺术品的根本区别。

作为动词,设计是为日常生活寻找最佳解决方案的过程,在不同时代有不同内涵。

作为名词,设计是人类创造的用于日常生活的人工制品,是艺术与技术结合的产物,属于造型艺术,有艺术价值和人文思想审美价值。

二、日用品与文化的关系

日用品从满足御寒保暖到用于社交礼仪、体现文化审美,反映民族记忆和时代审美精神。

是国家政治经济状态和审美风尚的体现。

三、设计与生活方式及美学

建筑等通过特定方式促成特定生活方式,形成设计美学。

中西方设计因造物美学思想不同而有差异。

设计品消费体现消费者生活理念和价值观,日用品之美成为生活美学和哲学内容。

四、设计的特点

设计是人类思考的形态,以产品形式被衡量,置于文化背景考察,充满人文思想和情感关怀,传达物质需求和观念诉求。

设计之美具有综合性,涉及艺术、技术、环境和心理等多方面,是团队合作的结果,内涵丰富独特且难定义,随时代文化变化而发展。

五、设计的学科意义

设计在哲学、文化和社会中有重要意义,是物质文化研究课题,是文化繁荣标志。

广泛存在于个体、社会和文化生活中,在高度工业化社会占据人类经验主导地位,是集社会、文化、哲学研究于一体的学科,其艺术内容是审美文化研究重要组成部分。

六、设计之美对生活的影响

设计之美主导情绪变化,表达生活方式,影响人们对居住和生活用品的选择,比艺术品对日常生活影响更普遍重要。

成功的产品设计关注人的情感,美的环境影响健康和心理,好的设计能提升公众审美品位。

七、设计师的追求与设计的意义

设计师将情感和精神注入设计,追求使人心安、安全幸福的设计美学,使设计产品趋于完美。

设计不再只是满足日常所需,而是提升生活品质、实现幸福生活、成为审美化生存和生活艺术的一部分,反映幸福和解的可能性。

1.设计美学

一、设计美学的概念与特点

设计美学是涉及哲学、文化、技术和设计品的新学科,长期包含在美术史、建筑史和技术史等学科中,体现民族、时代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追求,对人们审美意识影响深远。

设计美学不是设计历史或设计艺术,基于设计实物及其造型、色彩和装饰,包含哲学内容和深度。

设计美学具有科学和理性特点,与技术密切相关,技术在实现设计外在高雅和内在唯美中起重要作用,如体现为比例关系、材质美感和技术美等。

二、设计美学与日常生活

设计美学是日常生活的美学,与服务生活的物品相关,存在于产品功能的理性预期、道德伦理与社会价值的情感诉求、感性刺激的生理需求三者的和谐关系中。

人们在选择日用品时的判断不仅是实用考量,也涉及审美问题,体现了消费文化中的价值取向和美学偏好。

三、设计美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设计美学要与实物密切联系,通过具体设计品分析不同时代人们的美学取向,如了解现代主义设计产生的社会背景有助于理解功能主义美学。

要将设计实践与文化语境结合,理解设计所包含的内容,认识到设计美学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不同地区、时代的设计体现不同的艺术形式和审美理念。

四、设计美学的发展与变化

现代主义设计在工业化和民主化进程中出现,试图通过机器制造实用产品,提升大众生活品质和美学鉴赏力,具有精英主义特点和社会责任感。

现代主义的严肃性和教条主义在当今被时尚替代,日常生活审美化和生活美学成为热门话题,工业革命和后工业时代对产品品质和设计美学产生影响。

五、设计美学的价值判断

设计的美需要理智鉴别和价值观理解,只有体现价值观的设计才具有美学价值。

美学感受受意识形态影响,反映主流文化审美观念,一个时代的代表性设计体现主流文化及技术艺术成就。

不存在绝对的设计美,每个时代、民族都创造具有本时代和民族特征的美的设计,经济条件对设计美学有重要影响。

2.设计欣赏

1.设计欣赏的基础:

对设计特性的了解和认识:这是欣赏设计的前提,只有了解设计的特性,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设计。

设计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设计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最大特点是要满足人们生活所需的功能要求。

美与功能的关系:在设计中,美通常处于满足功能的前提之下,美可以是设计活动的结果,但不是设计的目的。

对设计功能的理解:要正确欣赏设计,就必须了解其用途,判断设计是否实现了相应的功能要求。

审美注意力:在功能性设计中,要获得美学趣味,需要注意设计的完整性,从各种视觉意义去看待设计,而不仅仅局限于其狭隘或预定的功能。审美注意力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能力,旨在领悟设计各部分的意义及其相互依赖关系。

设计欣赏的基础在于对设计特性、功能以及与日常生活联系的理解,同时注重审美注意力的培养。

2.技术与美学的关系:

技术对美学特征的影响:在一个技术时代,美不再仅仅通过外观来表现,技术特征成为了一种美学特征。例如,建筑物或桥梁的结构从抽象意义上体现了美,技术为生活带来的便利使人们将技术的特征视为美学特征。

技术决定产品外观:在飞机、船舶、电脑和手机等技术领域,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功能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外观。原本毫无美感的变量参数在没有艺术干预的情况下,创造出了唯美的外形。

技术性外观成为美学标准:人们普遍认为技术是这些产品可信赖的因素,因此技术性的外观成为了判断此类产品的美学标准。如果产品在外形上过于强调艺术性,反而可能不会让人产生信任和情感依赖。

技术与美感的关联:技术并不等同于粗糙、简陋,精良的加工、完美的细节和颇具匠心的处理手段能为技术产品带来优雅之美的感觉。就像比例匀称、体魄伟岸的人给人健康和美的感觉一样,完美的技术也能让人感受到美。

总之,技术与美学密切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人们对美的认知和感受,在现代设计中,技术成为了实现美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3.设计美学的本质:

设计美学的本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与实际生活的关联:设计美学不能脱离实际生活,把美学观点脱离实际生活,或无视其功能、实用和价值的看法,都是对其本质的误解。

审美注意力:审美注意力在设计美学中至关重要,它不是罕见或复杂的现象,而是存在于任何视觉活动中,旨在领悟所见到的各个部分和各方面的意义及其相互的依赖关系。

现代与后现代设计的特点:现代设计试图清除视觉文化中 “具有指代含义” 的隐喻,追求直率和简洁;后现代设计重新引入 “隐喻”,用 “语境”“文脉” 等回应纯粹主义,承认设计和历史的关系,融入环境并关注场地的历史承续,但并非复古。

形式与意义的关系:在设计美学中,形式与蕴含的 “意” 和表面的符号体系并不完全一一对应,尤其是在中国传统设计美学中,形式背后的 “意” 需要欣赏者 “心领神会”,“意” 也是设计创作的重要目的,手段与目的应统一在一起,实现 “形” 与 “意” 的和谐共生。

总之,设计美学的本质是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注重审美注意力,体现现代与后现代设计的特点,以及追求形式与意义的和谐统一。

4.美学理解与教育:

深入理解美学的过程:对美学的深入理解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这是一个逐渐积累和提升的过程。

美学判断的重要性:在美学判断中,研究什么是对的和恰当的,对于获得实际知识至关重要。

美学教育的作用:通过美学教育,一个人能够获得观察事物的能力并进行比较,从而把设计的形式看成是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东西。

文化背景的影响: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对于设计美的欣赏也存在不同的感受,文化的多样性导致了美学认知的差异性。

中国传统设计美学的特点:中国文化的审美讲求 “悟”,认为 “言有尽而意无穷”。中国传统设计美学中,设计的形式与蕴含的 “意” 和表面的符号体系并不完全一一对应,形式背后的 “意” 需要欣赏者通过自己的能力去领悟、感悟和体会。

总之,美学理解与教育密切相关,教育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美学,同时文化背景也会对美学认知产生影响,而中国传统设计美学具有独特的 “悟” 的特点。

5.中国传统设计的欣赏:

与中国艺术审美结合:欣赏中国传统设计的美往往要与中国的艺术审美结合起来,了解中国绘画的美学追求和意境表达。

“形” 与 “意” 的关系:中国传统设计美学中,形式与蕴含的 “意” 不完全对应,“意” 需要欣赏者去领悟,形式是获得 “意” 的手段,“意” 也是设计创作的重要目的,“形” 与 “意” 应和谐统一、相互共生。

“气韵生动” 的内涵:“气韵生动” 是中国美学的重要标准,由南齐的谢赫总结出来,宗白华先生认为它指的是生命的节奏,体现在中国传统建筑和园林的设计美学上,就是形式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气韵。

审美方式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体验重视妙悟直觉的思维方式,讲究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重视审美过程中的 “神游”“畅想”“妙悟”,最终达到 “心物交融,物我两忘” 的境界。美学判断通过悟性来意会,而不是以理性来认识。

空间设计的意境之美:中国传统的空间设计往往融时间于一体,欣赏时需要远近结合,多个角度、全景式地把握环境景观和建筑组成的整体意境之美。中国传统园林设计重视空间的曲折迂回和变化,设计要做到 “步移景异”,让人们获得流动变化的审美体验。

总之,欣赏中国传统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其与艺术审美的结合、“形” 与 “意” 的关系、“气韵生动” 的内涵、审美方式的特点以及空间设计的意境之美等方面。

6.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体现:

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追求:中国传统的环境、建筑、室内陈设和器物的美学思想是中国文人士大夫审美思想的典型体现,在设计美学中,审美观念的主动性均体现在这方面。简洁自然、典雅大气、精致巧妙的古代设计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设计中的最高审美境界,是文人雅士所主动追求、创造的生活美学境界,虽为工匠制作,但体现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追求和美学价值判断。

不同风格设计的体现:中国古代设计中,秾华艳丽、雕绩满眼的美主要体现在宫廷建筑和帝王贵族的生活环境中,其风格形成源于穷奢极欲的追求和富裕的财力;质朴清新和繁冗俗艳的美主要体现在民间工艺的装饰里,表达了平民对富裕生活的向往。

3.设计批评

1.设计批评的基础:

设计美学与物品的关联:设计美学与具体物品密切相关,这使得对设计的审美判断相对容易,但也面临客观性问题,其审美判断既有主观性又有客观性。

美学感受的目的:美学感受是人类理解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基本部分,审美感受的目的是达到客观性,对设计美的评价也试图达到这一目的。

设计美学与多学科的关系:设计美学与哲学史、美学史、技术史、社会史和文化史都有密切关系,实用功能是设计的重要特征,设计的美应与功能相适应。

对设计特点的了解:对设计的批评应建立在对其特点的了解之上,包括设计的实用功能、形式与功能的关系等。

对设计历史的熟悉:熟悉设计历史有助于认清当今设计的发展状态和所处位置,不同时期的设计观点和风格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

2.设计批评的要点:

1)时代与文化背景考量:

设计之美随时代发展而变化,与当前价值观紧密相连。不同时代和价值观念影响设计美学概念,如古希腊建筑之美与现代建筑之美的不同体现。

每个社会对视觉美感有独特标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美的评价各异,影响对服饰、建筑和产品的评价。

2)地域性特点关注:

建筑设计受地域影响大,不能随意复制其他地区的建筑风格,否则会带来不良后果。许多历史性建筑风格是特定文化和环境的产物,与地域密不可分。

3)评判主体多元化:

设计的评判主体不明确,可能是设计师、制造商、美学评论家等多种角色,也可能是整个社会与文化。

现在的设计往往由大型团队完成,设计师在其中扮演组织者角色,需引领设计思维并接受团队质疑和检验。

4)全面的批评内容:

批评不能局限于造型、结构和色彩之美,要考虑设计的伦理和道德。设计美学应协调与平衡使用者的各种需求,包括理性、感性及情感需求,实现审美标准与产品功能性、伦理道德和物质价值的恰当平衡。

5)设计的真正意义关注:

生活美学不应被商家滥用为诱导消费的工具。设计应为人的 “需求” 而非 “欲求” 设计,这是设计的有意义方向。

3.设计批评的具体阐述:

不同时期的设计观点及其时代背景,如威廉・莫里斯、阿道夫・卢斯、米斯・凡・德・罗、罗伯特・文丘里等的观点。

不同社会对视觉美感的独特标准,以及文化背景对设计评价的影响,如日本和中国的例子。

建筑设计的地域性,以及随意复制建筑风格可能导致的后果,如当代中国一些山寨建筑的例子。

设计团队的组成和设计师的角色,以及设计师需要接受团队质疑和检验的情况。

设计伦理和道德的重要性,以及设计美学应是对各种需求的协调与平衡的观点。

生活美学被滥用的现象,以及设计应为人的 “需求” 设计的主张。

0 阅读:0
迈希教育课程

迈希教育课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