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难点】梁梅版《设计美学》第一章中国传统居住设计美学

迈希教育课程 2024-09-18 03:45:09

本章主要探讨了中国传统居住设计美学,包括天人合一的环境之美、和谐统一的建筑之美、时空一体的空间之美、书香雅致的陈设之美四个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1设计思想和审美观

一、中国传统居住设计的思想基础

1.哲学思想影响

1)儒道释思想

儒家以 “礼” 为社会标准,注重社会规范;道家和佛家追求出世思想和审美化栖居理想。

2)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儒家强调情感与理性的合理调节,以实现济世救民和自我实现。

3)礼乐文化

在中国传统居住设计中重要,“礼” 对应理性,“乐” 对应道家的自由浪漫。

2.人与自然的关系

1)崇尚自然

中国文化强调 “天人合一”,田园生活是理想方式,接近自然有益身心健康,与自然恬淡相处是中国人的居住理想。

2)美学思维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设计重视整体、辩证,追求理性与感性融合,注重形神兼备、情景契合及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文人士大夫的影响

1)理想居住方式

中国文化由士人培养发展,文人士大夫的理想居住方式代表了中国人对住的美学追求。

2)陶渊明的居住模式

退居山林,躬耕田园,过着得失忘怀、任性自然、物我两忘的审美生活。

二、中国传统居住设计的意境追求

1.意境美的体现:

1)建筑意与园林建筑的意境美:梁思成和林徽因提出的 “建筑意” 以及陈从周提出的园林建筑的意境美,都表明中国传统建筑和园林蕴含着超越诗情画意的文化意蕴。

2.意与形的融合:

1)情景和谐与审美意境:设计者使欣赏者达到情景和谐、物我两忘的境界,从情景营造升华到审美意境。

2)形式与意义的表达:中国传统居住设计的形式为情感传递、思想教化等意义服务,审美强调意会与体悟。

3.意境美的内在性:

1)系统整合与空间动态呈现:中国传统园林和建筑设计中的意境美通过多种要素的系统整合实现,且依赖于空间动态地呈现,欣赏者对空间形式的理解与解读。

三、中国传统居住环境的美学规则

1.美学规则体现:

1)虚与实等关系:中国传统居住美学中,园林和建筑设计的美体现于虚与实、形与神、繁与简、疏与密、藏与露等关系。

2)虚实相生:中国传统园林和建筑在设计形式上遵循虚实相生的美学法则,虚与实统一构成空间整体意境。

2.人与自然的关系:

1)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处理:中国传统建筑和园林设计注重处理这些关系。

2)实用与审美平衡:中国传统居住环境和空间设计在实用基础上注重美,园林设计中美学追求有时超过实用需求。

3.审美方式:

1)个体与客体的融合:中国传统审美强调 “神游”“目想”“妙悟”,人们在审美中将个体主观感性与客体理性相融合。

2)“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特点,讲求 “心物交融,物我两忘” 的境界。

3)诗意栖居的理想:中国园林和建筑在设计之初就包含诗意栖居的理想。

2美学原则

一、天人合一的环境之美

1.哲学思想与自然美:

1)儒家思想:自然特性与人的品行道德联系,欣赏自然美与自身道德意志相关

①孔子观点:山水喻为“知者”和“仁者”,自然美与人的精神相关

②美学家观点:儒家思想揭示了自然与人的内在联系,是中国审美文化中自然美意识产生的缘由,对中国传统居住美学产生重要影响。

2)道家思想:

①美学命题和观念:提出 “天地有大美” 的美学命题和 “天乐” 的观念,强调 “天和”,与 “天和” 才能达到 “天乐” 境界,“天乐” 是与 “天” 同一、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审美态度,进入 “坐忘” 审美状态可实现物我两忘、主客同体。

②庄子的境界:追求 “忘物我、同天一、超利害、无思虑” 的境界,体现了人的情感对象化和对象情感化,达到超越时空的自由境界。

3)隐逸思想:与自然居住环境和文人士大夫隐居理想相关

①士文化:士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代表文化最高成就,兼容儒道佛,依仕途选择不同生活方式,“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天下有道则见,天下无道则隐”。

②隐逸之风:东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因社会动荡而隐居,享受自然美景,隐逸生活成为避世方式,实质是田园式自然生活。

2.自然与居住环境:

1)“天人合一” 思想:中国古人认为自然与人息息相关,“天地者,生之本也”“天地之大德曰生”,城乡聚落建设应重视自然、顺应自然,体现 “天人合一” 思想,如管子主张都城规划应 “因天材,就地利”,《诗经・大雅・公刘》描绘了公刘寻找适合族人居住的有利环境。

2)风水术:选择人居环境的独特知识门类,强调“天人合一”,影响居住环境观念

①定义和前提:风水术通过审察山川形势、地理脉络、时空经纬选择聚落建筑基址,其前提是天、地、人密不可分,“天人合一” 是基本根基。

②影响:对中国居住环境观念确立产生重要影响,其理想基址模式为 “枕山、环水、面屏”,形成合理聚落格局和自然融合传统,风水观点与居住环境景观美学理念吻合,影响聚落布局和环境。

3.居住与自然的和谐:

1)审美提升:中国古人从崇尚自然到 “畅神”,发现自然美自身的审美价值,进入自然审美高级阶段,“畅神” 能让人获得 “心怡神畅” 的审美享受,摆脱儒家 “比德” 说的精神功利性,体现物我相融的愉悦。

2)居住环境评价:文震亨在《长物志・室庐第一》中对理想居住环境进行分级评价,认为居山水间为上,强调自然与居住的融合。

3)园林设计: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具有魅力,是古人居住美学思想的物化,审美意义超过居住功能需求。

①相关著作和设计理念:明代计成的《园冶》介绍了造园方式,宗旨是浓缩自然山水,实现自然栖居理想;

②明末文学家黄周星构思的 “将园”“就园” 体现了山水、亭阁等要素的布局。

4)园林要素与设计:

①堆山叠石、理水和花木配置是园林的重要要素,园林山石不仅师法自然,还具有传情作用,山石的形式美标准为透、漏、瘦、皱;水景观分为静水、活水,水池形状不规则,池岸曲折;花木配置取法自然,能体现空间意境和四季变化。

②“和” 与 “中庸” 思想在园林设计中的体现:明末清初的文人沈复和《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观点体现了园林设计中对 “度” 的把握,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严谨中求生动、规整中有变化。

③中国园林与法国园林的区别:中国园林是自然山水的主观创造性再现,融合人工美与自然美,而法国几何形园林讲究整齐划一、均衡对称,强调人工创造。

④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中国园林受哲学、绘画、诗词和文学审美思想影响,由文人和画家设计,体现了他们的趣味、气质和情操,以及恬淡清雅、寄情山水的生活理想,从形式美升华到意境美。

⑤山水画对园林设计的影响:中国山水画及其理论深刻影响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方式和审美倾向,虚实处理和留白在园林设计中很重要。

⑥园林设计的美学评价:中国绘画艺术的审美思想用于园林设计美学评价,如宋代郭熙和现代著名美学家宗白华的观点,“望” 是园林中重要的审美方式,中国传统居住环境是建筑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的整体环境。

4.建筑与自然的融合:

1)欧洲建筑与中国建筑对比:欧洲哥特式大教堂给人以震撼和敬畏感,内部空间阔达、空旷、封闭;中国的亭台楼阁榭等建筑开放、尺度宜人。

2)中国建筑的作用:中国建筑给人提供休憩空间,建在观赏景观的最佳角度,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是居住环境景观的一部分。

3)颐和园的例子:梁思成论述颐和园巧妙运用自然景观,与建筑融为一体,体现了 “借景” 的样本。

4)文学作品中的体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滕王阁诗序》描绘了自然与建筑融合的美景,体现了中国人在自然中感受到的 “坐忘”“畅神”“物我两忘” 的审美享受。

二、和谐统一的建筑之美

1.中国建筑的历史发展与特点:

1)早期描写:《诗经》等古代文献对中国建筑的描写表明其具有规模和美学功能,如《诗经・小雅・斯干》中描绘的建筑形式与后来的发展相吻合。

2)发展历程:中国建筑结构体系和基本形制在汉代大体确立,秦汉时期有规模宏大的建筑群,隋唐时期土木工程兴盛,建筑体系和装饰更完善,北宋颁布的《营造法式》对建筑设计作了明确规定。

3)木架建筑:中国以木架结构为特点的建筑形成了独特形式和东方建筑体系,具有丰富的语言和形式,历经千年发展,形制未变,体现出独特的历史特征和美学风格。东汉时期木架建筑体系基本完成,有抬梁式和穿斗式构架形式,屋顶形式多样,唐代木架建筑成熟。

2.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特点:

1)对称与均衡: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对称与均衡,对称构图方式普遍采用,中轴线是组织群体建筑的主线,能使单体建筑达到均衡,对称中适当变化可形成生动效果,节奏和韵律也是重要的美学手法,如《营造法式》中提出的 “以材为祖” 的模数化营造规则体现了节奏对建筑造型的重要性。

2)飞动之美:中国建筑体现 “飞动之美”,如飞檐、亭台楼榭和佛塔,屋顶的曲线和飞檐使建筑具有向上挺举的飞动轻快之感,斗拱是形成建筑美的重要元素,具有承托、悬挑作用,能减少弯矩和剪力,其结构机能和造型在唐代已臻完善,实现了力的传递与美的造型的有机统一。

3)多因素整体创造:中国传统建筑强调整体创造,以建筑空间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个人诗意化审美栖居,建筑内容和形式浑然一体。中国古代思维机制强调天与人、自然与社会以及身体与精神的和谐统一,这种思维观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体现为强调整体统一和相互联系,中国传统建筑以群体建筑取胜,木架结构使建筑组合方便,能适应不同地形,庭院式布局适应院落建筑群,院落形成组群空间纵深延展的序列,具有独特韵味。

3.中国建筑的美:

1)整体和谐:中国建筑的美学理想是与环境呼应、建筑相互联系映衬,以群体建筑取胜,注重主次统一的视觉效果,如中国绘画讲求 “经营位置”,在建筑上表现为在主次、高低、大小的建筑组合中找到和谐与平衡。中国古代建筑布局常采用轴线引导和左右对称的方法求得整体统一性,如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核心,形成气势壮观的美。

2)合院居住文化:中国传统宗法式伦理道德决定了合族而聚的居住方式,合院是中国传统的经典建筑形式,以院落为中心,住宅建筑环绕四周,形成内向、封闭式的院落,具有主次分明、高低相间、参差错落、有开有合的特点,体现出节奏感、韵律美,是等级的、社会的,众多合院建筑形成了中国传统合院居住文化的和谐之美,且合院自给自足,能让居住者体会自然之美。

3)文化艺术影响:中国建筑设计的美学原则深受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影响,如林语堂认为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影响了建筑的创造,范文照认为中国建筑的魅力在于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感,李泽厚认为中国建筑重视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和有机安排,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以及建筑间的和谐关系。

4.中国当代建筑的反思:

1)现状问题:当代建筑忽视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成就,缺乏对其尊重和敬意,如苏州博物馆和国家大剧院等建筑的设计引发了争议,苏州博物馆的设计被认为与周边传统建筑不协调,国家大剧院和中央电视台总部的建筑被认为与长安街旁的传统建筑群不和谐。

2)传承方式:传承中国建筑文化应秉承文化精神,而不是依赖建筑材料,中国当代建筑的问题在于设计师是否在文化观念上秉承了自己的文化精神。如果建筑师有足够的文化自信,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内在气质,就能用现代材料设计出富于中国文化精神和美学思想的建筑。例如,王澍获得普利茨克奖,但他采用老建筑拆下来的材料构建建筑的做法引发了争议,因为传承中国建筑文化的关键是文化精神而非材料。在西方现代建筑风格流行的今天,中国建筑师可以从中国的建筑类型和文化中汲取灵感,进行创新和发展。

三、时空一体的空间之美

1.空间审美观念:

①阴阳与有无:中国古代思想家以阴阳理解自然辩证关系,老子关于 “有无” 的论述用于描述建筑内部空间,建筑中的 “有” 指有形的建筑实体部分,“无” 指无形的建筑空间部分,建筑美包括实体美和空间美,建筑空间为生活提供舞台和审美享受,审美感受从无中生有,时间参与构建空间美。

②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的对比:中国传统建筑注重群体组织、时空一体,以群体性的和谐为目的;西方建筑注重单个实体和比例形式,追求整体和谐。

③中国建筑的美:中国建筑的美不仅限于美学喜好,还暗示着特定生活方式的吸引力,体现了理想中的优质生活,中国古代的栖居理想体现在时空一体的居室空间中。

2.空间处理方式:

①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中国传统建筑以木架结构为主,一些地区有土木混合结构的木构架建筑,承载与围护结构分离,形成 “墙倒屋不塌” 的特点,为室内空间提供灵活的处理方式,包括墙体、庭院和单体开间的多样化设置。

②中国传统空间处理与艺术的关系:中国传统空间处理与中国绘画的 “散点” 透视方式一致,具有随性、诗意和浪漫的特点,与西方采用透视手法的固定角度审美方式不同,中国采用动态和流动的方式组织空间,统一时间和空间。

③中国传统居住空间设计的特点:在复杂中求单纯、变化中求统一,注重空间的相关性和有机联系。

园林设计:借景重要,通过各种借景手法创造空间层次感和时空感,空间虚实节奏变化体现平衡与和谐

窗的作用:窗是中国传统建筑空间意象的重要元素,如 “画框” 般展示景观,实现室内外空间的融合。

庭院式院落设计:中国的庭院式院落突出庭院空间景象的美,由多个庭院组成多进院,体现功能序列与观赏序列的统一,展示时空一体的空间序列美。

3.空间营造:

①空间的特点:中国传统居住空间有机联系、合理组织,具有节奏感,强调空间变化和人们的感受。

②内部空间:中国传统建筑的内部空间是流动的,富有节奏感,通过精心组织和有序转换形成时空一体的审美意象。

③意境美:中国传统空间追求意境美,通过关注 “虚” 塑造空灵深远的意境,运用虚实相生的方式,如同中国绘画中的留白和 “计白当黑”。

④隔断的运用:中国传统室内空间采用隔断,包括硬隔断、中性隔断和软性隔断,如隔扇、罩、隔架、屏风、帷幔和帘子等,形成虚实相生、互相渗透的空间效果,满足实用功能,增加空间的灵活性、变通性、丰富性和趣味性。

⑤屏风和帷幔:屏风用于分隔厅堂,增加空间组织的灵活性和可变性;帷幔历史悠久,可调节室内氛围,二者可组织室内的模糊空间、灵活空间和私密空间,丰富室内空间的感受。

4.建筑与生活方式:

①建筑的空间组织:建筑的空间组织表达生活方式,空间大小和布局差异意味着生活方式不同。

②中国传统建筑的内部空间:中国传统建筑主要是宫廷建筑,为活人服务,内部空间平易、接近日常生活,与西方教堂建筑不同,其内部空间的设计提供明确、实用的观念和情调,而非追求神秘、紧张或让人敬畏。

5.时空美描述:

①宗白华的描述: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设计时空一体,时间要素被充分考虑,多种元素如亭台楼阁、树木山石、匾额题联、家具陈设等共同构成整幅画面,体现了中国画家、诗人的艺术境界,空间感觉随着时间感觉节奏化、音乐化。

四、书香雅致的陈设之美

1.室内设计分类:

1)室内装修:分为外檐装修(包括门窗等)和内檐装修(包括空间分隔、地面和顶棚处理)。

2)室内陈设:在室内装修基础上,对家具器用等进行功能和审美规划布置,具有移动性和变化性,一般住宅重视室内陈设和装饰,除宫殿、佛堂外,地面、墙面和顶棚装修较简单。

2.室内陈设特色:

1)盆景、奇石:作为室内陈设的审美情趣,能引起联想和审美享受,陈设中运用寓意、象征手法表达意义和情感,如 “东瓶西镜” 表达平静,鱼、瓶等图案表达平安、富裕等愿望。

2)文化内涵:室内设计在满足功能需求后重视陈设文化内涵,体现居住者德行和品德培养,一般传统住宅室内装饰简洁、雅致,彰显精神气质和品格修养。

3.礼仪与陈设:

1)礼仪教育:礼仪教育在传统教育中极为重要,从幼儿时期开始培养,渗透日常生活,《礼记》涉及相关内容,室内陈设要符合 “贵贱有等,长幼有别” 的社会秩序和人伦规范,许多设计成为礼仪教育工具,陈设方向位置要合乎天道。

2)秩序与审美:礼与室内陈设布局秩序相关,体现人在空间层面的有序化,形成平衡、适度和中庸的审美取向,注重寓动于静、在变化中求平衡统一。

3)陈设布局:厅堂陈设讲究礼仪,布局规整庄重,家具对称均衡排列,李渔提出 “忌排偶”“贵活变” 的陈设布局原则,朱家溍认为室内陈设要合乎生活需要且美观,有主宾、疏密等区别。

4.文人审美追求:

1)雅的境界:清代沈宗骞论述雅的五种境界,以雅为美体现文人趣味,如刘禹锡的 “陋室” 和王维的辋川别业都体现了文雅趣味,即使生活困窘也要保持雅的风度。

2)陈设原则:文震亨认为室内陈设要简洁素净,袁枚认为陈设的最高境界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超然于物,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追求 “雅”。

3)体现雅的方式:室内布局讲究简朴、素净、充满书卷气,计成、李渔和梁实秋强调室内装修和陈设的合理、简雅。

5.陈设内容与方式:

1)陈设构成:一般分为家具、帷幔、灯具器玩和字画等大类,博古架是体现雅和书卷气的重要工具。

2)字画装饰:大量运用字画装饰是中国古典建筑室内构成特色,书法装饰有抒发情感、陶冶情操、实行教化的意义,可通过匾额、对联、屏风等方式丰富室内装饰元素。

3)琴棋书画:琴棋书画是文人审美生活重要内容,琴象征崇高与自由,围棋蕴含数理变化和人生哲理,琴桌和棋桌的设计和陈设体现雅致生活。

4)书房陈设:书房是体现 “雅” 和 “书卷气” 的集中地,陈设体现居住者的情操和审美倾向,文人崇尚简洁雅致的风格,明清文人对书斋设计和美学追求有丰富文字,文震亨和高濂对书斋陈设提出详细建议,书房布置的美学特点与文人追求一致,体现高雅绝俗之趣。

资料免费送

关注公众号,持续更新考研干货

0 阅读:4
迈希教育课程

迈希教育课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