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手工时代的艺术设计
第二章|外国部分
第五节古罗马艺术设计
(一)历史背景一、民族起源与早期发展
● 亚平宁半岛早期住民复杂,埃特鲁里亚人奠定文化基础,他们公元前 10 世纪从小亚细亚迁来,公元前 9 - 公元前 3 世纪文化是罗马文明先导。
● 古罗马城公元前 753 年左右由拉丁人建立,公元前 509 年进入罗马共和国时代。
● 约公元前 280 - 公元前 270 年征服意大利全境,之后不断征战,公元前 30 年成为横跨欧、亚、非的大罗马帝国。
二、文化传承与转变
● 公元 1 世纪希腊被罗马吞并,文化中心从希腊转到罗马,罗马人崇拜和模仿希腊艺术,但艺术目的多为帝王歌功颂德或满足贵族奢侈生活,具有世俗性和享乐特征。
(二)艺术设计分类一、金属工艺
● 1.代表类型:以银器和青铜制品为代表。
● 2.共和时代末期银器特点:产地多样,浮雕装饰主题有希腊神话、荷马史诗、风俗、人物(诗人肖像、皇帝凯旋)、少量动植物。有一件银杯以骸骨浮雕表达现实与享乐心态。装饰采用捶打制作,局部有雕金技法,多数银器由两层银板组接而成。
二、玻璃与玉石工艺
1.玻璃工艺
● 制作情况:罗马人重视玻璃器制作,有比银器便宜、比青铜轻、比陶器亮丽的优点。
● “穆拉诺” 制品:以淡紫色、深蓝色等为基本色,掺入其他颜色热熔制成绚丽器皿。
● 日用品玻璃器:采用充气法制作,形态多样,易大量生产。
● 装饰方法:有把扭曲玻璃像浮雕一样贴在器皿表面产生立体效果的装饰方法,如《波特兰的玻璃瓶》。
2.玉石工艺
● 发展历程:盛行于共和末期,帝政时代达到顶峰。
● 材料种类:主要有红玉髓、红缠丝玛瑙、紫水晶等,还有石榴石等多种宝石。
● 用途变化:从最初作为印章或有印章功能的戒指,到用作胸饰、戒指等配饰,还用于金银器等多种器物装饰。
● 工艺特点:高价值玉石工艺品常有精美浮雕,如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的玛瑙制品刻画奥古斯都凯旋场面,构思、技艺与美感皆佳;巴黎国立图书馆的《法兰西大玛瑙浮雕》是现存欧洲古代最大玛瑙雕刻,展示了高超构图、雕刻技艺和巧妙的色彩构思。
三、建筑设计
● 1.主要成就领域:市政工程和神庙方面,修筑广场、剧场、角斗场、公共浴池、道路、输水道等设施。
● 2.技术提升助力:混凝土(主要成分是活性火山灰,加石灰和碎石后粘合力强、坚固、不透水)和拱券技术(十字拱、肋架拱、券柱式组合等)的发展推动建筑进步。
● 3.代表性建筑类型及特点
● ①角斗场:共和末期出现,平面长圆形,相当于两个剧场拼合。科洛西姆大角斗场是古罗马最大椭圆形竞技场,长轴 188 米,短轴 156 米,高 48.5 米,容纳 5 - 8 万人。有 4 层拱门,1 - 3 层是多利克式、爱奥尼式、科林斯式柱式,第 4 层是饰有半圆柱的围墙。环形拱和放射形拱结构复杂但处理有序,结构、功能和形式统一,形制沿用到现在。
● ②公共浴场:规模大、数量多,公元 4 世纪罗马城有 1000 多座。卡拉卡拉浴场主体建筑宏大,长 216 米,宽 122 米。结构出色,温水浴大厅采用横向 3 间十字拱,热水浴大厅是圆形拱顶;功能完善,室内活动多样,有不同浴厅、图书室等,采暖设施完备,各处温度均衡,可容纳 3000 - 5000 人。
典型例题一、选择题1.奠定亚平宁半岛文化基础的是( )。A. 拉丁人B. 埃特鲁里亚人C. 希腊人D. 日耳曼人答案:B解析:文中提到 “亚平宁半岛早期住民的民族成分十分复杂,但奠定其文化基础的是埃特鲁里亚人”。
2.古罗马城是由( )在公元前 753 年左右建立的。A. 埃特鲁里亚人B. 一支拉丁人C. 希腊人D. 罗马人答案:B解析:原文明确表述 “古罗马城是公元前 753 年左右由一支拉丁人建立的”。
3.罗马共和时代末期银器浮雕装饰主题不包括( )。A. 希腊神话B. 埃及神话C. 荷马史诗内容D. 诗人肖像答案:B解析:文中指出罗马共和时代末期银器浮雕装饰主题多为希腊神话、荷马史诗内容、风俗主题、诗人肖像、皇帝凯旋等人物装饰,还有少量动植物装饰,未提及埃及神话。
4.罗马时代的 “穆拉诺” 玻璃制品以( )为基本色。A. 淡紫色、深蓝色、宝石绿、黄赭色B. 乳白色、黄色、淡红色C. 红色、绿色、蓝色D. 紫色、粉色、白色答案:A解析:文中提到 “当时的玻璃器有一种叫做‘穆拉诺’的制品,它以淡紫色、深蓝色、宝石绿、黄赭色为基本色”。
5.古罗马玉石工艺盛行于( )。A. 共和初期B. 共和末期C. 帝政初期D. 帝政中期答案:B解析:原文表明 “古罗马的玉石工艺盛行于共和末期,帝政时代达到顶峰”。
6.古罗马最大的椭圆形竞技场是( )。A. 罗马角斗场B. 卡拉卡拉角斗场C. 科洛西姆大角斗场D. 庞贝角斗场答案:C解析:文中明确说明 “罗马城的科洛西姆大角斗场是古罗马最大的椭圆形竞技场”。
7.科洛西姆大角斗场第 4 层是( )。A. 多利克式柱式B. 爱奥尼式柱式C. 科林斯式柱式D. 饰有半圆柱的围墙答案:D解析:原文提到 “大角斗场共有 4 层拱门,1、2、3 层分别是多利克式、爱奥尼式、科林斯式 3 种柱式,第 4 层是饰有半圆柱的围墙”。
8.公元 4 世纪时,罗马城有大小浴场( )多座。A. 500B. 800C. 1000D. 1200答案:C解析:文中说 “公元 4 世纪时,仅罗马城就有大小浴场 1000 多座”。
二、填空题1.埃特鲁里亚人在公元前 9 世纪至公元前 3 世纪创造的文化成为后来______文明的先导。答案:罗马解析:根据原文 “埃特鲁里亚人…… 在公元前 9 世纪至公元前 3 世纪创造的文化成为后来罗马文明的先导”。
2.罗马时代有一种玻璃制品 “穆拉诺”,它会掺入乳白色、黄色、淡红色等热熔在一起制成各色器皿,其基本色有淡紫色、深蓝色、______、黄赭色。答案:宝石绿解析:原文明确指出 “‘穆拉诺’制品以淡紫色、深蓝色、宝石绿、黄赭色为基本色”。
3.古罗马玉石工艺采用的材料主要有红玉髓、______、紫水晶等。答案:红缠丝玛瑙解析:文中提到 “古罗马的玉石工艺…… 采用的材料主要有红玉髓、红缠丝玛瑙、紫水晶等”。
4.古罗马建筑取得辉煌成就,与混凝土和______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答案:拱券解析:原文表述 “古罗马人的建筑取得辉煌成就,与他们在技术上的提升密切相关,即混凝土和拱券技术”。
5.卡拉卡拉浴场主体建筑长 216 米,宽______米。答案:122解析:文中明确给出 “著名的卡拉卡拉浴场主体建筑宏大,长 216 米,宽 122 米”。
三、判断题1.罗马人对希腊艺术不屑一顾,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不受希腊艺术影响。( )答案:错误解析:文中提到 “罗马人虽然征服了希腊,但在文化上却被希腊人所征服,罗马人是希腊艺术的崇拜者和摹仿者”,说明罗马艺术受希腊艺术影响。
2.罗马共和时代末期的银器全部产于首都罗马。( )答案:错误解析:原文说 “罗马共和时代末期的银器较多,有的产于首都罗马,但更多是由其统治下的各领地生产”,并非全部产于首都罗马。
3.古罗马的玉石工艺只用作胸饰、戒指等配饰。( )答案:错误解析:文中指出 “刚开始这些玉石作为印章或有印章功能的戒指,后来用作胸饰、戒指等配饰,还用作金银器、家具、马车、武器、乐器等器物上的装饰”,不只是用作胸饰、戒指等配饰。
4.科洛西姆大角斗场的形制在体育建筑中一直沿用到现在,没有原则变化。( )答案:正确解析:原文提到 “这座建筑物的结构、功能和形式达到了统一,其形制在体育建筑中一直沿用到现在,没有原则变化”。
5.卡拉卡拉浴场由于结构体系先进,全部活动可以在室内进行,但缺乏采暖设施。( )答案:错误解析:文中说 “卡拉卡拉浴场…… 而且采暖设施完备,墙体、屋顶、地面都有管道或架空,输入锅炉房的热烟,也有散热设计”,并非缺乏采暖设施。
四、名词解释1.埃特鲁里亚人:
答:公元前 10 世纪左右从小亚细亚迁居至亚平宁半岛的族群,他们奠定了该半岛的文化基础,在公元前 9 世纪至公元前 3 世纪创造的文化成为后来罗马文明的先导,其文化在艺术、工艺、建筑等诸多领域为古罗马发展提供了早期滋养,是古罗马文化溯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罗马共和时代末期银器:
答:古罗马金属工艺的代表之一,这一时期银器较多,产地多元,首都罗马及统治下各领地均有产出。其浮雕装饰主题丰富,涵盖希腊神话、荷马史诗内容、风俗主题以及诗人肖像、皇帝凯旋等人物装饰,还有少量动植物装饰。多出土于庞贝和埃尔科拉诺,品类有像水壶、高杯等。制作工艺上,常采用在细薄银板上捶打并局部雕金的技法,因银板内侧不平,多数由两层银板组接而成,其中有以骸骨浮雕装饰、传达现实与享乐心态的银杯极具特色。
3.“穆拉诺” 玻璃制品:
答:罗马时代备受重视的玻璃器类型,以淡紫色、深蓝色、宝石绿、黄赭色为基本色,掺入乳白色、黄色、淡红色等热熔制成,色彩绚丽,属于当时玻璃工艺中的豪华制品,与采用充气法大量生产、形态多样的日用品玻璃器形成对比,展现了古罗马玻璃工艺在色彩运用与装饰效果上的高超技艺,为家居装饰、贵族使用等提供了精美器皿。
4.古罗马玉石工艺:
答:盛行于共和末期,帝政时代达到顶峰。采用红玉髓、红缠丝玛瑙、紫水晶等多种珍贵材料,石榴石、绿柱石等也常被选用。最初用作印章或有印章功能的戒指,后拓展至胸饰、戒指等配饰,以及金银器、家具、马车、武器、乐器等器物装饰。工艺精湛,高价值工艺品常带有精美浮雕,如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所藏刻画奥古斯都凯旋场面的玛瑙制品,还有巴黎国立图书馆的《法兰西大玛瑙浮雕》,以巧妙构思、高超雕刻技艺及对材质颜色的创意运用闻名。
5.科洛西姆大角斗场:
答:古罗马建筑杰出代表,位于罗马城,是古罗马最大的椭圆形竞技场。共和末期出现,平面长圆形,相当于两个剧场拼合,长轴 188 米,短轴 156 米,高 48.5 米,可容纳 5 万 - 8 万人。建筑共有 4 层拱门,1 - 3 层分别为多利克式、爱奥尼式、科林斯式柱式,第 4 层是饰有半圆柱的围墙。其环形拱和放射形拱结构复杂却处理有序,保证观众有序出入,实现了结构、功能与形式统一,形制在体育建筑中沿用至今,见证古罗马建筑巅峰成就。
6.卡拉卡拉浴场:
答:古罗马建筑在公共浴场方面的突出成就体现,公元 4 世纪时,仅罗马城就有 1000 多座浴场,它是其中著名的一座。主体建筑宏大,长 216 米,宽 122 米,结构出色,核心温水浴大厅采用横向 3 间十字拱,面积 55.8 米 ×24.1 米,热水浴大厅为圆形拱顶;功能完备,室内涵盖温水浴、热水浴、冷水浴厅,还有图书室、演讲室、健身房、运动场、商店等,采暖设施先进,各处温度均衡,可容纳 3000 - 5000 人,满足当时罗马人社交、休闲、洗浴等多元需求。
7.古罗马混凝土:
答:古罗马建筑取得辉煌成就的关键技术支撑之一,其天然混凝土主要成分是活性火山灰,加入石灰和碎石后,粘合力强,具备坚固、不透水的特性,极大促进了罗马拱券技术发展,使得古罗马能够修筑规模浩大的各类建筑,如广场、剧场、角斗场等,为建筑结构创新与大型建筑构建提供了物质基础。
8.古罗马拱券技术:
答:与混凝土技术相辅相成,是古罗马建筑技术的核心亮点。包含十字拱、肋架拱、券柱式组合等多种形式,利用拱券结构的力学原理,实现空间跨越,支撑起庞大建筑体量,在市政工程和神庙建筑中广泛应用,如科洛西姆大角斗场复杂而有序的环形拱和放射形拱结构,让建筑空间利用与观众容纳达到新高度,塑造了古罗马建筑独特风格。
五、简答题1.简述古罗马金属工艺的特点。
答:以银器和青铜制品为代表,罗马共和时代末期银器较多,产地既有首都罗马,也有其统治下各领地。浮雕装饰主题丰富,多为希腊神话、荷马史诗内容、风俗主题、诗人肖像、皇帝凯旋等人物装饰,还有少量动植物装饰。品类有水壶、高杯等。制作上多在细薄银板上捶打,局部施以雕金技法,因银板内侧不平,多数银器由两层银板组接而成,有以骸骨浮雕装饰、传达现实与享乐心态的银杯等独特作品。
2.罗马时代玻璃工艺有何特色?
答:罗马人重视玻璃器制作,“穆拉诺” 玻璃制品绚丽多彩,以淡紫色、深蓝色、宝石绿、黄赭色为基本色,掺入乳白色、黄色、淡红色等热熔制成。日用品玻璃器多采用充气法制作,形态多样且易大量生产,还有将扭曲玻璃像浮雕一样贴在器皿表面以呈现立体效果的装饰手法,如《波特兰的玻璃瓶》。
3.简述古罗马玉石工艺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答:盛行于共和末期,帝政时代达到顶峰。材料多样,有红玉髓、红缠丝玛瑙、紫水晶等,还有石榴石、绿柱石等。最初用作印章或有印章功能的戒指,后用作胸饰、戒指等配饰,以及金银器、家具、马车、武器、乐器等器物装饰。工艺价值高的玉石工艺品常有精美浮雕,如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所藏刻画奥古斯都凯旋场面的玛瑙制品,及巴黎国立图书馆的《法兰西大玛瑙浮雕》,展现了高超的构图、雕刻技艺与对材质颜色的巧妙构思。
4.古罗马建筑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答:技术提升是关键,混凝土和拱券技术发挥了重大作用。天然混凝土以活性火山灰为主要成分,加入石灰和碎石后,粘合力强、坚固、不透水,为建筑提供坚实基础,同时极大促进了拱券技术发展,使其能采用十字拱、肋架拱、券柱式组合等,实现大型、复杂建筑结构搭建,进而修筑出广场、剧场、角斗场、公共浴池等规模浩大的设施。
六、论述题1.比较古罗马与古希腊艺术设计的异同。
答:
一、相同点:
艺术渊源:古罗马在文化上受古希腊影响深远,罗马人是希腊艺术的崇拜者和摹仿者,在建筑柱式、金属工艺装饰主题等方面多有借鉴,如古罗马建筑的多利克、爱奥尼、科林斯柱式源于古希腊,早期金属工艺装饰也常采用希腊神话主题。
材料运用:都重视石材在建筑中的应用,古希腊的帕特农神庙全用大理石砌成,古罗马的诸多大型建筑如科洛西姆大角斗场、卡拉卡拉浴场等也大量使用石材,使建筑坚固持久。
二、不同点:
艺术目的:古希腊艺术多服务于宗教,神庙建筑用以供奉神灵,雕塑艺术展现对神与人体美的追求;古罗马艺术带有很强世俗性与享乐特征,多为帝王歌功颂德或满足贵族奢侈生活,如罗马共和时代末期银器多装饰皇帝凯旋等场景,建筑如公共浴场侧重市民享乐。
建筑成就侧重:古希腊建筑成就集中于神庙,典型形制为围廊式,发展出多种柱式以体现不同风格;古罗马建筑最杰出成就表现在市政工程和神庙,除传统神庙建筑外,修筑大量广场、剧场、角斗场、公共浴池等公共设施,混凝土与拱券技术使其建筑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如科洛西姆大角斗场的庞杂拱券结构和巨大观众容纳量。
工艺创新:在工艺方面,古罗马有独特发展,玻璃工艺上创造 “穆拉诺” 制品,色彩绚丽,日用品玻璃器充气法制作便于量产;玉石工艺盛行并在浮雕装饰、材质运用上达到很高水准,远超古希腊同期水平。
2.论述古罗马建筑技术对欧洲建筑发展的影响。
答:古罗马建筑技术对欧洲建筑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结构技术方面
拱券技术的传承与发展:拱券技术是罗马建筑最大的特色与成就。从最初简单的圆拱,到筒形拱、十字拱、肋架拱等复杂形式。如万神庙巨大的穹顶,是拱券技术的光辉典范。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广泛使用拱顶,如佛罗伦萨的圣母百花大教堂1。在中世纪的罗马式建筑中,半圆拱、十字拱等被大量采用。
混凝土的广泛应用:古罗马人掌握了混凝土的制作技术,这种材料具有良好的黏合力、坚固性和不透水性。罗马人用混凝土建造了许多大型建筑,如罗马万神庙的穹顶,就是用天然混凝土浇筑而成。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们模仿并改进混凝土的制作方法,使混凝土继续在建筑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建筑形式与空间方面
柱式的规范与应用:古罗马在古希腊柱式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罗马多立克柱式、罗马爱奥尼柱式、罗马科林斯柱式、塔司干柱式和混合柱式。这些柱式不仅具有结构功能,还成为重要的装饰元素。文艺复兴时期,柱式被重新重视和广泛应用,如梵蒂冈博物馆的柱廊。
空间布局的创新:古罗马建筑创造了多种空间组合方式,如利用拱券和穹顶形成宏大开阔的内部空间,像卡拉卡拉浴场的温水浴大厅。这种对内部空间的探索和创新,为后世建筑在空间设计上提供了思路。在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建筑师们追求宏大、壮丽的空间效果,借鉴了古罗马建筑的空间处理手法,设计出了许多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建筑空间。
三、建筑功能与类型方面
公共建筑的发展:古罗马建造了大量的公共建筑,如剧场、角斗场、公共浴场等。这些公共建筑的形制和功能布局,为后世同类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例如,罗马帝国各地的大型剧场,观众席平面呈半圆形,逐排升起,舞台高起,前有乐池,后面是化妆楼,已与现代大型演出性建筑物的基本形制相似。
居住建筑的影响:古罗马的多层公寓常用标准单元,这种形制同现代公寓也大体相似。其住宅设计中的一些理念,如内庭式住宅的布局,对欧洲传统住宅建筑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一些欧洲城市的传统民居中,仍能看到类似的空间组织形式。
四、建筑理论与美学方面
建筑理论的奠基: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所著的《建筑十书》,是建筑史上的重要理论著作。它系统地阐述了建筑的基本原则、设计方法和技术要求等,为后世建筑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对欧洲建筑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学观念的传承:古罗马建筑注重比例、对称和秩序,追求整体的和谐与美观。这种美学观念成为欧洲建筑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艺复兴时期的新古典主义建筑,到后来的巴洛克建筑、新古典主义建筑等,都遵循着类似的美学原则,强调建筑的比例协调、对称均衡和形式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