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手工时代的艺术设计
第二章|外国部分
第六节欧洲中世纪的艺术设计
欧洲中世纪概述● 时间:公元 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 15 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开始。
● 文化特点:基督教和神学占统治地位,艺术及设计具浓厚宗教色彩。
一、金属与象牙工艺1.金属工艺
● 品类:圣遗物箱、十字架、圣书函、教堂器皿、甲胄等。
● 圣遗物箱造型:建筑形常见,如法国《圣人遗物箱》呈哥特式教堂状;人物形如大英博物馆《银质镀金人像形圣遗物箱》。
● 日耳曼黄金工艺:10 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王冠》工艺精细,嵌饰珍珠宝石。
2.象牙工艺
● 拜占庭时期:作坊受宫廷和教会控制,多为器物装饰。
● 哥特时期:法国为中心,表现手法细腻,宗教意味弱,多体现在小型祭坛,如哥特式建筑模型般的象牙礼拜坛。
二、玻璃与家具设计1.玻璃工艺
● 制品用途:除一般器物,大量用于建筑彩绘玻璃装饰。
● 现存制品:多为与宗教有关的容器,造型单纯,装饰庄重,色彩对比强。
● 彩绘玻璃窗:用于罗马式特别是哥特式教堂,用铅条编轮廓,小块玻璃镶嵌彩绘,如法国夏特尔教堂、布尔日教堂。
2.家具设计
● 拜占庭时期:早期日耳曼人模仿传统样式。
● 罗马式:装饰风格朴实无华,纹样以动植物为主,桌椅腿部旋木制成,常见贮藏箱柜,后期有高腿屋顶形斜盖柜子。
● 哥特式:14 世纪形成风格,家具装饰采用哥特式教堂尖拱形雕刻,如维多利亚和阿尔博特博物馆收藏的 15 世纪中期家具镶板。
三、建筑设计1.拉丁十字巴西利卡式
● 背景:公元 313 年基督教合法化,借鉴古罗马巴西利卡建筑改造。
● 特点:平面为拉丁十字形,主体为长方形大厅,有中厅、圣坛、祭坛等空间划分。
● 代表:老圣彼得教堂、圣保罗教堂、圣玛利亚教堂等,还有集中式形制的罗马密涅瓦・梅迪卡神庙、圣科斯坦扎陵庙。
2.拜占庭式
● 背景:公元 330 年君士坦丁大帝迁都拜占庭,5-6 世纪形成。
● 特点:以穹顶、帆拱、鼓座等为结构特征。
● 代表:君士坦丁堡的索菲亚大教堂。
3.罗马式
● 背景:约 10 世纪后,西欧教堂采用古罗马拱券技术,11-12 世纪哥特式前的建筑。
● 特点:有沉重的墙、墩子和拱顶,狭而高的中厅和侧廊,深而远的祭坛。
● 代表:法国圣赛尔南大教堂、英国杜勒姆教堂、德国圣基列阿达教堂、意大利比萨教堂。
4.哥特式
● 背景:12-15 世纪,开始于 1140-1144 年法国圣德尼教堂重修。
● 特点:与罗马式对比,具有轻盈、纤细结构,采用尖券和肋拱减轻拱顶重量,窗户尺寸大,使用彩色玻璃画;结构上使用骨架券,用飞券抵住侧推力,使用两圆心尖券和尖拱。
● 代表:法国巴黎圣母院、夏特尔教堂等;德国科隆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
典型例题一、选择题1.中世纪欧洲金属工艺中,圣遗物箱的造型不包括以下哪种?( C )A. 建筑形B. 人物形C. 植物形D. 动物形
2.哥特时期欧洲象牙工艺的中心是(B )。A. 意大利B. 法国C. 德国D. 英国
3.以下哪座教堂是拜占庭式建筑的代表?( C )A. 巴黎圣母院B. 夏特尔教堂C. 圣索菲亚大教堂D. 圣赛尔南大教堂
二、填空题1.中世纪建筑的彩绘玻璃窗主要用于罗马式特别是哥特式教堂。
2.罗马式家具最常见的是贮藏箱柜,其早期一般呈直立长方形,后来多以屋顶形斜盖加以装饰。
3.哥特式建筑开始于 1140-1144 年路易七世的掌玺官苏热重修圣德尼教堂之时。
三、判断题1.中世纪拜占庭时期的象牙工艺,多是单纯的象牙制品,很少用于其他器物的装饰。( × )
2.罗马式建筑的特点是有着轻盈、纤细的结构,大量使用彩色玻璃画。( × )
3.中世纪的家具设计中,14 世纪时哥特式家具形成了在家具装饰中采用哥特式教堂尖拱形雕刻的风格特征。( √ )
四、名词解释1.欧洲中世纪艺术设计
定义:指欧洲自公元 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 15 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开始这段时期的艺术设计,在基督教和神学的绝对统治下,具有浓厚宗教色彩,主要体现在金属与象牙工艺、玻璃与家具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
2.中世纪金属工艺
定义:中世纪欧洲的金属工艺品类丰富,主要包括圣遗物箱、十字架、圣书函、教堂器皿及甲胄等,造型多样,如建筑形、人物形和动物形的圣遗物箱,制作工艺精湛,像日耳曼的黄金工艺在王冠制作上表现出色。
3.中世纪象牙工艺
定义:以拜占庭时期和哥特时期为代表,拜占庭时期多受宫廷和教会控制,象牙制品多为其他器物装饰;哥特时期法国是中心,表现手法细腻优美,宗教意味减弱,多体现在小型祭坛等器物上。
4.中世纪玻璃工艺
定义:在中世纪具有特殊地位,制品多为与宗教有关的容器,如酒水杯、圣水容器等,造型单纯,装饰庄重,色彩对比强,且大量用于罗马式特别是哥特式教堂的彩绘玻璃装饰,通过铅条编接轮廓、小块玻璃镶嵌彩绘来实现。
5.中世纪家具设计
定义:在中世纪拜占庭时期,早期日耳曼人模仿传统样式,意大利和中欧、西欧地区分为罗马式和哥特式两个时期。罗马式朴实无华,多动植物纹样,以旋木制作桌椅腿部,常见贮藏箱柜;哥特式在 14 世纪形成风格,采用哥特式教堂的尖拱形雕刻装饰。
6.拉丁十字巴西利卡式建筑
定义:早期基督教建筑艺术的主要样式,公元 313 年基督教被承认合法并定为国教后,借鉴古罗马巴西利卡建筑改造而成,平面为拉丁十字形,主体是长方形大厅,有中厅、圣坛、祭坛、歌坛等空间划分,代表建筑有老圣彼得教堂等。
7.拜占庭式建筑
定义:与东罗马帝国迁都拜占庭(后改称君士坦丁堡)有关,5-6 世纪,拜占庭教堂建筑逐渐采用集中式形制,形成以穹顶、帆拱、鼓座等为结构特征的建筑形式,代表建筑是君士坦丁堡的索菲亚大教堂。
8.罗马式建筑
定义:约 10 世纪后,西欧 11-12 世纪哥特式艺术以前的建筑,采用古罗马拱券技术,特点是有沉重的墙、墩子和拱顶,狭而高的中厅和侧廊,深而远的祭坛等,代表建筑有法国圣赛尔南大教堂、英国杜勒姆教堂等。
9.哥特式建筑
定义:12-15 世纪的建筑样式,是中世纪建筑艺术发展的顶点,开始于法国巴黎及其附近,以圣德尼教堂的修建为标志,具有轻盈、纤细的结构,采用尖券和肋拱减轻拱顶重量,窗户尺寸大,大量采用彩色玻璃画,结构上使用骨架券等,代表建筑有巴黎圣母院、科隆大教堂等。
五、简答题1.简述罗马式家具的主要特色。
答:罗马式家具的主要特色如下:
一、材料方面
以木材为主:常用胡桃木、橡木、欧洲椴木与栗木等,低档的也会使用松木3。
其他材料辅助:搭配铜、铁等金属用于制作装饰件或加固件,还会使用象牙、珍珠母等进行点缀装饰。
二、结构方面
卯榫结合为主:主要采用卯榫结合的方式,使家具结构稳固,同时也会使用钉结合以及铁件加固,增强家具的耐用性。
车木结构应用多:车木结构较为常见,有了全部用车(旋)木制作的扶手椅,通过旋木工艺可制作出各种形状的腿部、扶手等部件。
三、造型方面
模仿建筑:在造型上模仿古罗马建筑的拱券和檐帽等式样,如家具的顶部、边缘等部位可能会设计成拱券的形状,或采用类似檐帽的装饰,给人一种庄重、大气的感觉。
形体厚重:整体形体较为笨重,形式相对拘谨,体现出一种稳定、坚实的质感,展现了罗马式家具的沉稳与庄重。
四、装饰方面
图案丰富:装饰图案多为古罗马的兽爪、兽头、百合花等,以及其他具有古罗马时期特色和宗教或象征意义的人物和场景,如胜利女神、花环桂冠等。
工艺精美:运用多种装饰工艺,如雕刻、镶嵌、绘画、镀金、贴薄木片和油漆等。通过这些工艺,将装饰图案生动地呈现在家具表面,使家具更具艺术感和奢华感。
五、色彩方面
常采用红、黑、绿、金等色彩,通过这些鲜明、华丽的色彩搭配,表现出罗马式家具的华丽风格,营造出庄重而高贵的氛围。
2.对比分析罗马式建筑与哥特式建筑的不同特点。
答:
罗马式建筑与哥特式建筑的不同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建筑风格
罗马式建筑:线条简单明快,造型厚重敦实,部分建筑具有封建城堡的特征,给人以坚固而有力的印象,是教会威力的化身。
哥特式建筑:总体风格高峭挺拔而富丽华美,以高峻尖耸的柱子、玲珑剔透的尖塔、空灵强劲的飞扶壁、绚丽多彩的彩色玻璃窗为标志性特色,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
二、建筑结构
罗马式建筑:采用古罗马式的拱券结构,一般在门窗和拱廊上采用半圆形拱顶,并以拱状穹顶和交叉拱顶作为内部支撑。依靠墙或墩柱承重,墙壁通常厚度很大,开口部分极少且相对较小。
哥特式建筑:使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等。尖券和架券相结合创造出肋拱,结构严密的肋骨框架使拱顶更轻盈。束柱将拱顶压力转移到地面,可舍弃厚实墙壁。飞扶壁用于克服水平推力。
三、建筑外观
罗马式建筑:较少使用装饰,若有则较为简洁,常以连列券柱廊作装饰。窗户小且少,建筑整体显得封闭、厚重。一些罗马式建筑有塔楼,但相对较矮且粗壮。
哥特式建筑:装饰极为丰富,有大量精美的雕刻、花窗玻璃等。门窗多采用尖拱、尖券,大门通常层层推进,装饰华丽。建筑有许多高耸的尖塔,整体形态尖耸,墙体线条垂直。
四、建筑内部
罗马式建筑:由于厚实的墙壁和较小的窗户,内部空间较为昏暗、狭窄,给人一种庄严、肃穆但略显压抑的感觉。
哥特式建筑:骨架拱顶轻盈,墙壁无需承重可装五彩大玻璃,内部宽敞空灵、明亮多彩。束柱与拱顶相衔接营造出空间垂直感,整体有向上飞升的趋势。
五、代表建筑
罗马式建筑:有意大利的比萨教堂、比萨斜塔,英国的杜勒姆教堂等。
哥特式建筑:有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沙特尔大教堂,英国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等。
六、论述题1.试论述基督教和神学对欧洲中世纪艺术设计的影响。
答:
基督教和神学对欧洲中世纪艺术设计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题与内容
宗教故事主导:中世纪艺术设计的主题多围绕基督教展开,如圣经故事、基督生平事迹以及圣徒的形象等,成为绘画、雕塑、彩色玻璃等艺术形式的核心内容,像《最后的审判》等壁画作品,以强烈的视觉效果传达基督教教义。
象征元素盛行:大量使用象征元素来传达宗教教义或道德观念,如鸽子象征着圣灵,十字架代表基督教信仰,羔羊象征着基督等。这些元素在艺术设计中广泛出现,成为独特的视觉语言。
二、风格与形式
建筑:罗马式建筑具有雄浑坚实的风格,体现出庄严感和神圣感,厚实的墙壁、小窗户等设计给人以稳固、永恒的感觉,仿佛是上帝在人间的坚固堡垒。哥特式建筑则以尖塔、飞扶壁、彩色玻璃窗为主要特征,尖塔象征着人类对天堂的渴望与追求,飞扶壁象征着基督教教义的支持与保护,彩色玻璃窗通过绚丽的色彩和圣经故事图画,营造出神秘而神圣的宗教氛围。
绘画与雕塑:早期中世纪绘画和雕塑受基督教影响,否定了古典的写实主义传统,采用抽象、图解式的手法,人物形象往往不追求真实比例和生动姿态,而是强调其宗教象征意义,造型扁平,构图对称,以突出宗教的庄严和神秘。
三、功能与目的
宗教传播与教育:在当时大多数人是文盲的情况下,艺术设计成为教会向民众传播基督教教义和道德观念的重要工具。教堂中的雕塑、壁画、彩色玻璃窗等,以直观的视觉形式,向信徒讲述圣经故事和宗教教义,起到了教育和感化信众的作用。
强化宗教权威:精美的艺术设计被用于装饰教堂等宗教场所,展示了教会的财富和权力,也强化了宗教在社会中的权威地位。如教堂建筑往往规模宏大、装饰华丽,成为城市或地区的标志性建筑,彰显着基督教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材料与工艺
材料选择:为了体现宗教的神圣和庄严,艺术设计常使用贵重材料,如黄金、宝石、象牙等用于手抄本封面、圣物盒、祭坛装饰等,以表达对上帝的崇敬和对宗教信仰的虔诚。
工艺发展:由于教会对艺术的大力支持,许多艺术家和工匠投身于宗教艺术创作,推动了相关工艺技术的发展和传承,如彩色玻璃制作工艺、金属工艺、木雕工艺等,使得中世纪的艺术设计在工艺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2.对比分析罗马式建筑与哥特式建筑的不同特点。
答:
罗马式建筑与哥特式建筑有以下不同特点:
一、建筑外观
罗马式建筑:线条简单明快,造型厚重敦实,部分建筑具有封建城堡的特征。采用半圆形拱券,拱顶强有力的外延感往往被厚实的窗间壁和墙所抑制,整体给人以坚固、沉稳、庄重的感觉。
哥特式建筑:外观高峭挺拔而富丽华美,以尖塔高耸、尖形拱门为显著特征,墙体线条垂直,建筑形态尖耸,立面装饰精雕细琢,雕刻华美,呈现出一种向上升腾的态势。
二、建筑结构
罗马式建筑:依靠墙、或是被称为墩柱的墙段承重,墙壁通常厚度很大,开口部分极少并相对较小,窗户小且数量少。采用拱顶和交叉拱顶作为内部支撑,一般在门窗和拱廊上采用半圆形拱顶。
哥特式建筑:使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等新的框架结构。尖肋拱顶由两个圆的一部分曲线组合而成,力学上比圆拱更坚固,拱顶的高度和广度更具灵活性。飞扶壁可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束柱使建筑可以舍弃厚实的墙壁结构而变得轻盈。
三、内部空间
罗马式建筑:由于厚实的墙壁和较小的窗户,内部空间相对封闭、昏暗,给人一种庄严、肃穆但略显压抑的感觉。
哥特式建筑:骨架拱顶非常轻盈,墙壁不再厚重且无需承重,可装上五彩大玻璃,内部空间宽敞空灵,明亮多彩,营造出一种神圣、高远的宗教氛围。
四、装饰艺术
罗马式建筑:装饰相对简洁,主要集中在建筑的入口、拱券、柱头和檐口等部位,常见的装饰元素有浮雕、几何图案等,雕刻题材多与宗教故事和圣经内容有关,但雕刻风格较为古朴、厚重。
哥特式建筑:装饰极为华丽,彩色玻璃窗是其最具代表性的装饰元素之一,工艺是在窗框中使用铅条勾出各种图案,再将彩色玻璃碎片镶嵌其中,形成以宗教故事为主的花窗故事。此外,建筑外部和内部都有大量精美的雕塑,雕塑风格细腻、生动,人物形象修长、优雅。
五、建筑功能与象征意义
罗马式建筑: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是教会威力的化身,象征着宗教的权威和稳定,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封建割据的社会状况。
哥特式建筑:主要也是用于教堂等宗教建筑,通过高耸的尖塔、轻盈的结构和绚丽的装饰,表达了人们对上帝的崇敬和对天国的向往,体现了中世纪基督教的精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