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版《中外美术史》第二章彩陶时代课后题答案及解题方法

迈希教育课程 2024-09-20 04:20:03

林木版本的《中外美术史》,本书在结构上每章前有导读,提示本章线索、重点和难点;章后有小结,总结该章特点;还附有名词解释、思考题及延展阅读参考书。书后设有 “简明中外美术史大事年表”,可进行中外美术对比,方便教学和学习。此外,大量插图增加了本书的可读性与直观性。

今天就给大家带来第二章彩陶时代课后题答案及解题方法。

01名词解释

02思考题

4.试述埃及艺术的程式化特点。

【答题思路】

①从绘画方面分析埃及艺术的程式化特点,包括人物比例、表现方式、画面结构等。

②阐述雕塑作品中的程式化姿势。

③说明颜色运用在埃及艺术程式化中的体现。

【参考答案】

答:埃及艺术具有明显的程式化特点。

一、绘画方面:

1. 重要的人物比例要比其他人大得多。

2. 每一个人物都按照 “正面律” 的要求进行表现,即头侧面,眼睛正面,肩及身体正面,腰部以下又是侧面。

3. 画面用水平横线来分割结构,人物排列井然有序,甚至动物都是成排出现。埃及人按照一种叙事的要求作画,务求画面清晰有序,把事件所有的要素涵盖在内,画面处理所遵循的严密法则也是出于对准确性、清晰性的要求。

二、雕塑方面:

、古埃及的雕塑作品只有几种标准的姿势:坐姿为身体挺直,正襟危坐,两手平放在腿上,或者两臂交叉于身前相抱,又或一手平放,另一手抚于身前;站姿为挺身直立,双脚并拢或一足稍向前踏出。

三、颜色运用方面:

在古代埃及艺术中,颜色的运用要遵从既定的规则。埃及绘画与中国古代重彩工笔画相似,均为线条勾勒造型后平涂着色,色彩并不完全来自事物本来的颜色,而是有着固定的法则来帮助画面准确表达含义。如用红褐色代表男人体,淡黄色表现女人体及黄金,蓝色用来表现鸟类的羽毛,衣物与面包大多用白色,肉类食品、头发和眼睛用黑色表现。

5.列举并简述两河流域美术的主要遗迹。

【答题思路】

①仔细阅读文章内容,从中提取关于两河流域美术主要遗迹的信息。

②对提取出的遗迹进行分类整理,可按照不同历史时期进行划分。

③分别简述每个遗迹的特点、艺术价值等方面。

【参考答案】

答:两河流域美术的主要遗迹如下:

一、苏美尔 - 阿卡德时期

1)建筑:

乌鲁克神庙:塔庙的典型代表,建在土垒的大台基上,呈 “吉库拉塔” 建筑形式。建于公元前 21 世纪,是为表达对生育女神的尊敬而建。

2) 雕刻:

①《萨尔贡王青铜头像》:阿卡德人的作品,出土于尼尼微。刻画写实,人物神志庄严威严、个性坚毅,显示精湛工艺水平。

②《纳拉姆辛浮雕石板》:以写实手法刻画纳拉姆辛王率军征服山地部落的场面,对角线构图有动感和空间感,还有简单风景刻画特定环境。

3) 绘画:

《乌尔的旗标》:现存苏美尔绘画代表作品。在刷有沥青的木板上用贝壳、闪绿石、粉红色石灰石镶嵌成战争和庆祝胜利的场面。画面分三层,人物、动物、器物安排有条不紊,人物形象平面描绘,色彩对比鲜明,四周和各层间用几何形装饰,装饰性浓厚。

4)工艺美术:

牛头竖琴:乌尔国王陵墓内发现。琴架顶部以牛头装饰,用天青石和金箔制成,牛神态生动。琴身黄杨木,正面用贝壳镶嵌人和动物,有浓厚神话色彩。

二、巴比伦时期

《汉谟拉比法典》石碑:刻在黑色玄武岩石碑上,上部为浮雕,下部为文字。浮雕展现汉谟拉比王肃立在太阳神宝座前听其口授法典,太阳神威严与汉谟拉比谦恭形成对比,场面充满宗教虔诚和严肃。是世界现存第一部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反映古巴比伦王国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和阶级关系,是研究历史的珍贵资料。

三、亚述时期

1)建筑:

萨尔贡二世宫殿:位于胡尔西巴德,建在高 18 米、边长 300 米的方形土台上。宫殿由多个内院和房间组成。入口处有一对高 1.8 米的带翼人首身像,可从正面、侧面观看,气势雄壮有力。

2) 浮雕:

①《亚述纳西帕二世猎狮》《亚述巴尼帕猎狮》:以写实手法表现战争、狩猎等紧张场面,充满动势和紧张气氛,反映出亚述艺术家成熟的构图能力和初步透视感。

②《垂死的母狮》:对受伤母狮咆哮、抽搐神情的刻画扣人心弦,狮子痛苦和狂怒形象具有 “悲剧性的崇高”。

四、新巴比伦时期

伊什塔尔门:巴比伦城重要正门,分前后两道门,每道门有四个望楼。大门墙上装饰蓝色陶砖,上面有黄色、褐色、黑色陶砖组成的动物图案,如牛、狮子及神化动物。黄褐色浮雕和蓝色背景对比鲜明,装饰效果强烈。

0 阅读:0
迈希教育课程

迈希教育课程

感谢大家的关注